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铁马旧貂裘 » 第六章 雪落筝声

第六章 雪落筝声

    南北三十九年冬十月,北国雍州,白银郡会宁县。

    小雪刚过,会宁县已经完全被白雪包围,天空中雪花纷纷扬扬,铁匠铺顶盖着厚厚的一层雪,烟囱不时抽动两下,顶上的雪花就抖一哆嗦。

    铁匠铺外是白雪茫茫、凄神寒骨,铁匠铺里是热火朝天、大汗淋漓。路青山实在受不了烘炉的高温,把身上的布衣一把撸下来往身上擦。

    路青山停下风箱歇了口气,一脸狐疑地看老铁套着厚棉衣,大清早起来就转来转去,不时脸上流露出类似于“感怀”的表情。

    老铁转身,面颊上满是沧桑的痕迹,胡子上的油星子被擦得干净,显得根根虚白。

    瞧着路青山停下来,老铁也没有像往常一样口吐芬芳,“咳咳!小路啊,老子今天就走了,这铁匠铺就留给你算啦。废铁料堆儿里藏了一个铁匣子,里面有些银两,够你过完这个冬天。”

    路青山怔了怔,他没想到冬天还没有过几天便要再次面对分别。

    他记得他刚离开梁州的那个角落,没有被喧嚣尘上的锦城所迷惑,没有被青海长云的西宁所挽留,只是走着走着,走走停停,来到这座安静的县城,来到这家没有人气的铁匠铺口。

    他没有再走,没有再漂泊,只是饿晕在荒芜的田野边,留着花白胡子的老头抱着手走在他身边踢了他一脚,留下一句“进来,刚烤了一条山羊腿。”

    后来他就半推半就又心甘情愿地留了下来。

    路青山打断回忆,上前拦住老铁,“怎么好好的突然要走?留我一个人想把我冻死吗?”

    老铁瞧着路青山脸上挤出一个笑容,知道他和自己一样,面冷心热,“老子家里那棒槌娶了媳妇儿,前几个月写信喊老子去带孙子。那棒槌现在当上了虎豹骑的百夫长,在渭南购了宅子,虎豹骑你小子知不知道?北国第一骑兵!”

    路青山没有错过老铁那自豪的表情,附和地笑了笑,“行吧……行吧。你这把老骨头该去享享清福了。”

    老铁见路青山红了眼眶,把收拾的布袋子往后一背,两只粗粝的大手用劲拍了拍路青山的双肩,“好小子,照顾好自己,别让我这铁匠铺子埋没了。”

    老铁背着打了很多补丁的布袋子走了,佝偻的背影消失在会宁的茫茫大雪中,雪花被疾风吹得直打转,旋转的雪花缠绕在一起模糊了老铁渐行渐远的背影。

    路青山站在铁匠铺外,站在他一两个月前昏倒的田垄旁,他不知道是雪花模糊了他的双眼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只知道他逐渐看不到老铁的身影了。

    在这个车马书信都很慢的时代,有些信收到后可能就是绝笔,有些人离开后或许便是诀别。

    老铁的脚步声慢慢地被雪落下的声音掩盖了,路青山呆呆伫立,蓦然想起幼时祖父教的一首诗。

    祖父说全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被历来的文人骚客称道,可他说他们这些武夫,总是念到最后几句时涕泗横流。

    小时候他不太懂,但此刻他情不自禁地念出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北国,梁州,锦城,皇宫南承天门。

    夜深,亥时,皇宫内刚刚结束了一场饯别太尉等人的出师宴,北高帝在出师宴上频举玉爵,宴会落幕时已经脚步虚浮。

    一众文武大臣醉醺醺地离开皇宫,承天门外各要员的行驾早已恭候多时。

    人群中只有荀晔还眼神清明,他混进武官队伍中走到许常身旁,把摇头晃脑的许常搀住,“老许,再去我府上喝几盅?有几瓶藏了好久的绵竹鹅黄。”

    许常泛白的眉毛抖了抖,眼神晦明难辨地点了点头。

    二人车驾一前一后到了丞相府,进了内堂,美酒尚温,火炉早存。

    荀晔跪坐,支棱起胡床旁的窗户;许常则大喇喇地盘腿坐在荀晔对面,就着窗外寒岭千秋雪,将面前的鹅黄酒一饮而尽。

    绵竹鹅黄味醇厚,色洁白,状若清露,许常一杯喝下后意犹未尽,砸吧砸吧嘴回味这鹅黄酒的甘冽。

    荀晔从火炉上取下酒壶给许常斟满,许常毫不客气,又是一杯满饮。

    许常见这布置便知道荀晔约他到丞相府是早就安排好了的,他也不急,看着老狐狸暗地里藏了什么药。

    荀晔也不气恼,唇边的雪白山羊胡因为笑容而飘动,一边手上动作不停接着给许常斟酒,一边开口道“我和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合计了一下,还咨询了下兵部孙尚书,定出了个大致的对越后勤计划。今年雍州收成不好,闹雪灾,而且松岗军上报冻原这个冬天怕是要有动作,所以干脆不从雍州调军需物资给前线,让雍州牧往前线输送辅兵好了。你们北凉军是边部军,一直配套有辅兵部队,那秦山军出秦岭肯定不能带着辅兵,所以雍州只用给秦山军派辅兵。”

    许常点了点头,抬头便看到荀晔举起面前的酒杯向他敬酒。

    许昌眸子缩了缩,北国丞相滴酒不沾可是出了名的,荀晔坚持原则还使得曹元每次宴会都特意吩咐宫人给荀晔上茶水。

    今天是怎么了?竟然轮到荀晔来给他许常敬酒了,这可是他许常七十一年活久见啊。

    许常不敢怠慢,双手举杯跟荀晔碰杯。

    荀晔满饮,接着说,“冀州给秦山军输送补给,北凉军的军需物资从梁州抽调,梁州军全线护送,我也给梁州牧知会了,棉衣、武器、粮草、营帐等绝对只多不少……”

    许常摆了摆手,“老荀,后勤你干了这么多年没让我担过心。约我来这么半天又是好酒又是敬酒,你这是要放哪门子的屁啊?”

    荀晔摇摇头,郑重地把酒盏放在案几上,没有正面回答,“老许这么多年了,我们都变了,没想到你还是这么沉不住气。你成了北国军界一手遮天的人物,你说的话在北凉军比陛下的金牌还管用……”

    许常毫不客气地回怼,“你荀晔不也在朝堂上大权独揽、独树一帜,那桂闫峰煞费苦心还不被你排挤得在家禁足?”

    荀晔笑了笑,笑容里有无奈也有自嘲,“老许,我不是跟你在这扯陈年旧账的。”

    许常哼了一声,不管荀晔的敬酒就一杯饮尽。

    荀晔对着许常敬酒,又喝一杯,取出手帕擦了擦嘴边的酒渍,“老许,其实我跟你说这么多就是想和你说:后方补给绝对不差你北凉军的,去了豫州打个漂亮仗,最重要的是……活着回来。”

    许常愣了一下,没说话,又饮一杯。鹅黄酒顺喉入腹,不仅辣胃更辣心。

    他又何尝不知曹元的担心,他又何尝不知荀晔的忧虑。七十一岁的老将,旧伤满身,再上战场,或许没人看好他能全身而退。

    许常在锦城呆久了,喜欢上了看书,他读过有关秦朝的一部史稿,说战国时秦国的右丞相嬴疾为了维护朝廷和谐,高龄之际率军进攻楚国,结果旧伤复发,回来不久就因病去世,葬在渭南章台之东。

    有古前人之鉴,有今严峻状况,可许常还是不愿意退缩。他是战士,是将军,是北国太尉,是北国凉候。他渴望战场,他渴望战斗,他渴望战争。

    四十多年前,许常还是曹元麾下的一个将佐,荀晔更不过是幕后的一个谋士。他们身份卑微,他们前途迷茫,他们唇枪舌战,他们大被同眠。

    四十多年后,许常看不惯荀晔的阴谋算计,荀晔不满许常的飞扬跋扈,可他们再不会因此争锋相对,更不会像从前邻榻酣睡。

    他们有了各自的家庭,有了各自的立场,有了各自的利益。

    许常敬了荀晔一杯,“老荀啊,以前下馆子,你一弹古筝姑娘们都满眼星星望着你,跟你一起去的都只能干巴巴地坐着。你现在还弹吗?”

    荀晔今晚破戒喝了好几杯,他喝酒少,酒量一般,脚步已经有些虚浮。他听懂了许常的言下之意,走到房间一侧的柜子上取出沾满灰的古筝。

    是夜《林冲夜奔》筝声铮铮,是夜太尉与丞相共盖一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