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中华之工匠 » 五十五、闽西山地行

五十五、闽西山地行

    黄师木暗自思量,也许自己还未达到老人的那般境界,如同花园观赏花卉,展现自己眼中的是万紫千红,满眼春色,可花匠已是历经三秋,见过幼苗初发到叶落枝枯,眼界不同。如今自己就要南下,回来时还不知道能否再从此路经过,既然来过这里,总要有所收获,可如今又能做些什么呢。看到师木心有不甘的样子,仙枝已猜到他的心思,知他所想,劝说道:“今天也不早了,我们随便走走,四处观赏一下风景,明日一早再去寻几个手法熟练的雕工,到时你是想探讨技艺、交流心得还是要带回京城,都随你意。”

    黄师木一听这话,正合己意,心里顿时敞亮许多。回到客栈时他已经有了打算,于是和仙枝商量:“若真能找到手艺好的雕工,我们先付定银,再书信一封,让他带着信先到苏州‘紫檀堂’找蒯大哥。他自会做出安排,待我们秋天回来后,再做打算,你看如何。”仙枝微笑点点头,开了句玩笑说:“不愧是专业人士,安排得这样周密,果然是高水准。”黄师木心里感到一阵轻松,说道:“其实我这思路都是受你启发。”

    第二天一早,仙枝起床后到院子里洗漱,正遇到客栈掌柜,和他聊起家常。掌柜叫钱彬峰,除了开客栈还会烧菜,用他自己话说,厨艺还不错。仙枝问:“钱掌柜,我看你这厅堂内的门窗、柱子及室内几件器物雕工真是精巧,是请的本地雕工吗?”钱掌柜笑道:“当然是本地雕工,客官有所不知,要说东阳木雕,那天下真没哪个地方能比得上。”

    仙枝接着问:“在这里要找个手法熟练的雕工,工钱要多少。”钱彬峰说:“看来你还是很在行的,要找就一定要找手法熟练的,一个大师傅,可比三五个小工还要好。在我们本地手法熟练的雕工一个月总要有一两银子赚才行。”仙枝见时机已成熟,自我介绍说:“我是苏州来的,想在此寻两位手法熟练的雕工,不知怎样寻得到。”钱彬峰笑道:“这好办,你住在我这里真是巧了,我妻弟陈云就是手艺好的熟工,他十岁学徒,如今吃这碗饭也有十来年了。”

    钱掌柜和仙枝交谈中,加上这一天来的观察,他觉得仙枝是位诚实可信的人,放下心来。同时也判断出同来的那位年长中年人才是掌柜;看他气宇轩昂,落落大方,绝非计较之人,工钱必不会少给,说着就要带仙枝前去见人。仙枝说:“稍等,等我叫上掌柜一同去,主意还要他来定。”此时众人也都起床洗漱好,仙枝叫上师木,紫霖也跟着出来,当下四人走出客栈随钱掌柜向西而行。

    东阳地方不大,转个街角后不远处看到一座新房。工匠也是起得早,进了院子,已见有人开始忙碌。钱掌柜直接走到角落处木工案前,有两人正伏在案上对一扇门施刀用铲。钱掌柜叫道:“陈云快过来下,见过先生。”叫陈云的小伙子站起身来,放下手里刻刀,看了看黄师木,双手施礼问候:“先生好。”黄师木微笑还礼,看是个胖胖的小伙,身材粗壮结实,一脸善相,敦厚实在。再看两只大手,由于多年工作,手指像小萝卜般粗实。黄师木走近门板前,看雕刻的是一幅喜鹊登枝,枝头的喜鹊形象逼真,活灵活现,鹊眼鹊舌惟妙惟肖,颇有动感。另一位小伙子也停下了手里活,看着黄师木。黄师木问道:“陈师傅,你手里这活还要多长时间才能完工。”陈云明白了,原来是姐夫给他寻的新顾主。回答说:“二天就好,今天能把门板安上,其它扫扫尾活一天就能完工。”黄师木看了看院子,还有一些工匠在干活,感到说话不便,就对陈云说:“我们到店里去下,我有事要和你讲。”陈云交待了明华,我去去就回。

    几人回到客栈后,掌柜介绍道:“黄掌柜是苏州府来的,要寻个雕工。”黄师木问陈云:“你这里一个月工钱多少。”陈云说:“一两银子。”黄师木说:“那一年也就是十二两银子。”陈云说:“不到十两,因完工一处,还要寻工,这一年中间至少要停个二月。”听了这话,黄师木对陈云的实在非常满意,心里也有了底,对陈云说:“我一年给你三十两银子,我的工期长,至少要干五年。如果你愿意,一直干下去都可以,每年过大年的时候可以歇一个月,回家一次。你若不相信,可以先去苏州看看,我付你们二两银子做路费。刚才和你在一起干活的那小伙子,我看他手艺也不错,可以和你一起去,你们二人也有个伴。如果去了干一段时间不满意,除正常工钱照给,我再补你一月的工钱作回来的路费,你看怎么样。”

    陈云一听十分高兴的说:“不要那么多,一年能给二十两就好。”看到陈云高兴的样子,急得钱彬峰在身后直咳嗽。黄师木知他心意,笑道:“三十两不多,你过年回家的路费我也给你。我是不怕人多,如果还有像你一样手艺高又能干的伙伴,我也要,但人一定要实在,尤其是干活要精细。”陈云说:“我朋友明华就行,刚才你都看到了,他很能干。”黄师木说:“好,那就说定了,我们这里还有事要南下,就不同你去苏州了。不过请你放心,我这里修书一封,你明天将这里的活计完工后,带着我的书信,先到苏州,自会有人安排。”说着钱掌柜拿来纸笔,黄师木给蒯苏诚写信,写完后封好,又写上地址交给陈云。黄师木转身对仙枝说:“先拿五两银子交给陈云,算是我们的定钱。”仙枝回房间拿出五两银子出来交给陈云。陈云两眼看着银子直搓手,钱彬峰急道:“掌柜给你的定钱你倒是先拿着啊。”陈云收下银子连同书信一并递给钱彬峰说:“这个你先帮我带回去,交给我姐姐替我收好,晚上我再来取。”

    明初,江南工匠就将雕刻工艺广泛使用到家具制作上,但初期多采用平面浅雕。由于黄师木将东阳工匠介绍给蒯苏诚,紫檀堂成为最先采用东阳圆雕、浮雕、镂雕等多种雕刻技法的木坊,占得市场先机。随后,其它各木坊也开始学习跟进,不仅是箱柜、书案、画几、桌椅、床塌等,就连屏风,闺房梳妆台和椅凳都采用了雕刻,在其成熟的工艺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楚大板二下江南送师娘回家时,也学习了雕刻技术,并将一位雕刻工匠带回京城,自此,京城木坊也跟上了江南雕刻工艺的发展。

    早饭后,众人上路,一路马行飞快,中午到了金华。仙枝少时曾到浙江多地去过,对所到之地的民风民俗及语言都有些了解。自离开苏州后,每到一地都是仙枝找客栈,出面和掌柜交流。来到金华后,仙枝先告诉众人这里的习俗,无论到哪看到黄大仙都要拜。找到饭店后,果然看见厅堂上供奉着黄大仙,楚大板和紫霖两人牵马到后院,饮水喂草。仙枝先拜过,黄师木跟上也拜了拜,掌柜迎上来问候。仙枝点好了饭菜,大板、紫霖喂马回来后,饭菜已上桌。

    吃饭时,紫霖不解问道:“黄大仙是哪路神仙。”仙枝讲道:“黄大仙俗名黄初平,晋成帝咸和三年八月生于兰溪,年幼家贫,八岁时替人牧羊,十五岁时遇仙人广成子,在金华赤松山石室洞中学道,潜心修行四十年,终修得正果。得道后,在民间惩恶除奸,赠医施药,后世尊称为黄大仙,因在赤松山修炼成仙,又号赤松子。这黄大仙通医术,为当地百姓解除病痛疾苦,金华民风淳朴,感念其恩,家家供奉黄大仙。”

    听了仙枝介绍众人这才明白,用过饭后休息了一会,临走时,大板和紫霖也拜了黄大仙,大板因听说黄大仙在民间做了不少好事,应当受到尊重,更是虔诚的拜了三拜。

    再往前行,天已经很热了,好在出了金华境地开始进入山区;林中多风,又有树阴,还不太难受,众人急着赶路,晚上到了衢州。

    衢州在春秋时初为姑篾国,后为越国姑蔑之地,战国时属楚。唐武德四年,分婺州于信安置衢州,衢州名始于此。太祖丙午年,改龙游府为衢州府,衢州素有“四省通衢”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重镇,有“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

    四人住进了客栈,仙枝说道:“我们明日再往前行可就出了浙江地界,而进入闽西山地。这一带人烟稀少,吃饭休息也不能像现在这样规律。客栈也没有,我们只能找驿站或借宿人家,至于天气情况我们也只能早起出门看天来判断阴晴。”

    第二天一早起来,仙枝吩咐掌柜多做些米饭,用荷叶包着咸菜裹成团,准备带到路上吃。出了客栈行了一个多时辰,路越来越窄,行走变得艰难起来;有些地方都是山林树木,只能牵马步行。穿行在林间,黄师木看着这些高大的树木多是建筑用材,要是用来做家具还比不上硬木。正感慨间,仙枝用手朝前方一指,说:“此为烂柯山。”

    烂柯山矗立江边,峰黛含翠,景至幽邃。梁代任肪《述异记》载:“衢州石室山,晋时王质上山砍柴,见二童子在唱着小曲下围棋,王质上前,童子给他一枚枣核般大小果子,王质含在口里就不饿了,不大一会儿,童子对他说:“你昨还不走啊?”王质站起身来再看自己的那柄斧子,斧头木柄都烂了,等回到村里时,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已经见不到与他同时代的人了,烂柯山由此得名。

    又行了一个时辰,看看已过中午,没遇到一个村子。黄师木让大家下马喝点水,稍休息了一会,四人继续前行,此时已经进入到武夷山脉西侧。就在人倦马乏之际,终于看到前面有一处闪亮的清溪,流水潺潺。仙枝对师木说:“这一路走来,马都没喝水,我们在此休息一下,吃点东西再赶路。”紫霖、楚大板将马带到溪边饮水,黄师木、仙枝也在溪边洗把脸,清爽一下,楚大板拿出背着的米团,四人席地而坐吃了起来。

    武夷山乃东南第一名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山上树种极为丰富,有红豆杉、鹅掌楸、香果树,青冈、麻栎、石栎、伯乐树、铁杉、建柏、三尖杉、金钱松、凹叶厚朴等。

    马饮足了水,在树下吃起草来。紫霖来到一颗高大的红豆杉树下,抬头往上看了看,纵身跳起,双手紧抱着树干,蹭蹭十来下就爬上了树尖。他极目远眺,看了一阵后才下来。仙枝上前待要问,可看他一脸严峻的表情,心里全都明白了。仙枝笑着对大板说:“紫霖可以到树上去睡,你可怎么办。”大板知是玩笑话,却也一本正经的说:“我就在树下给紫霖站岗放哨。”黄师木忍不住笑出声来,大家心里明白,今晚弄不好是要连夜赶路。众人不敢再休息了,牵马继续前行。天虽然燥热,还好是在山脚下,树阴遮阳又有山风吹过,还不怎么难受。又行走了两个时辰,山林里的颜色暗了下来,太阳光线逐渐消失,林子上空盘旋着归巢的倦鸟,已是傍晚时分。

    自从出了浙江地界进入闽西山地后,想找个住户人家都很难,更不要说像样的村子。众人只得一改往日晓行夜宿的行走方式,有时要连续行走四个时辰才能找到留宿的地方。往往起个大早,天还没亮就上路,可到夕阳西下时还行走在路上,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常常饿着肚子行走,可谓栉风沐雨,野行露宿。这天走到傍晚时,渐渐的感到树林不再那么茂密,路也变宽并可以骑马。紫霖在前面领路,行不多远处忽见一位老者赶着一群牛羊,当下判断出这是放牧人回村。

    紫霖高兴的朝身后招招手,三人打马跟上,拐个山湾后果然看见有一村庄,大家心里这个喜啊。小村不大,几十户人家,远远望去已是炊烟袅袅,进了村找个大户人家借宿。主人姓雷名大年,三十多岁的年纪,常年收购山货往城里贩卖,会讲官话。仙枝上前说明明来意,又拿出一两银子交给他。雷大年很高兴,连忙吩咐家人备饭并收拾出来二间屋子,大板、紫霖二人先把马拴好,给马饮水,雷大年又拿出草料喂马,众人各自打水洗潄,喝了一碗茶后饭菜烧好,晚饭开始。

    千层糕、仙筒煲、三鲜粽子、南瓜饼,这是当地人招待客人最好的东西。连日来行走山路饭不应时,经常是饥肠辘辘,四人都很疲倦,这下可要饱餐一顿。仙枝问雷大年:“此处距县城有多远?”雷大年说:“由此西距泸溪县三十里,村民都是畲民,祖祖辈辈住在山里,靠着武夷山为生,少数人耕田种地放养牛羊,更多人还是以采集山货为生,自称‘山哈’,意思是住在山里的客户。”官府自唐代始将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少数民族泛称为“蛮”、“峒蛮”,南宋末年改称“畲民”。

    正是: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