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中华之工匠 » 五十六、风雨过岭南

五十六、风雨过岭南

    吃过饭后,众人都很疲倦,回屋睡觉。紫霖叫大板来帮忙将床抬到了外面。楚大板不解问道:“你这是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怕蚊虫叮咬。”紫霖朝他笑笑不语,心中却自有打算:我此次南下就是为保护大家的安全,此处山野村庄,万一遇到什么意外,那可不好向姐姐、姐夫交待。可又不好和楚大板明说,只得借口里间太闷热,外面凉爽。楚大板抬头看天,星汉灿烂,不是阴天,心想只要不下雨就好,我可上床睡了,不多时就打起了鼾声。

    夜深了,从山林深处不时传来猛虎的吼声。紫霖早年听父亲说,当年爷爷抗倭时,曾率人马过武夷山,山里不仅有穿山甲、猕猴和灵猫等动物,更有猛虎和云豹这些猛兽,士兵曾徒手捉到过几只梅花鹿。只是自己没能赶上那个时代,一身本领没处使,多少有些遗憾。这时一阵山风吹过,树叶刷刷作响,紫霖又巡视了一圈,看了看几匹马都在安详的吃着草。紫霖将清风剑放到枕下,微闭双目,半睡半醒,直到鸡叫头遍时,天已破晓,才迷糊睡去。黄师木早起,看到紫霖枕剑睡在院子里,一切都明白了,心中无限感慨。紫霖年纪虽小,但做事让人放心,对穆家人这种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深为敬佩,对紫霖愈加敬重。

    山里人心性平淡,生活悠闲,时光在这里似乎慢了下来,让人感到十分安逸。直到天光大亮的时候,家家户户才开始生火煮饭,楚大板喂马回来时紫霖也醒了。他睡了还不到一个时辰,连忙去洗把脸,不多时饭也烧好了,早上煮了一锅番薯,仙枝一见,心里高兴,今天午饭不愁了,于是叫雷大年再多煮些,好带到路上吃。

    番薯本起源于美洲大陆,由印第安人最早培育,番薯有很多名字,在不同地方叫法不同,又称甘薯、红薯、山芋、地瓜、山药、白薯等。是哥伦布把番薯带回欧洲,献给西班牙女王,后经水手把甘薯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和摩鹿加岛,被当地统治者视为珍品,严禁外传,违者处以刑罚。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在菲律宾经商,想把番薯带回老家,在禁令面前是难不住商人的头脑。陈振龙思考再三,他自己先学会种植,然后将几尺番薯藤编进竹篮和缆绳内,瞒天过海,躲过检查后在船上进行培植,经过一个月的颠簸才安全的带回了福建老家。从此,番薯开始在闽、浙等地种植,后传入南直隶和河南、山东等地。《闽书》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均有记载,在这一期间,除番薯外,还有玉米、花生、南瓜等相继从海外引种,并在内地广泛推广。这些农作物不仅产量高,而且还耐旱,不分山地、丘陵、平原都能种植。也正是由于这些农作物的种植和推广,使得广大贫民解决了饥饿,让吃饱饭变得不再艰难,从而使得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万历后期人口一度达到了当时历史最大值。

    众人吃过早饭,带上一包蒸熟的番薯,告别雷大年,上马赶路,中午来到建宁。

    建宁县古为绥安县地,宋建隆元年南唐置县。这是一座山城,峰峦叠翠,林木繁茂,素有“闽都之乡”的美称,此为入闽的三条通道之一。众人午餐后休息了半个时辰,下午接着赶路,傍晚到了宁化。

    宁化是客家祖地,自东汉时起已有人迁入,唐开元十三年置县,天宝元年改名宁化县,历属建州辖地。唐朝末年,由中原迁居到鄱阳湖附近等地的客家先民,为避战乱,又向赣、闽、粤三省的结合部迁移,其中大多数进入宁化石壁一带,由此石壁被称为“客家摇篮”。

    第二天断续南行,中午到了长汀。长汀因境内长汀溪而得名,唐开元二十四年置县,这里居民亦多为客家人。武夷山脉为东北到西南走向,到这里已经到了为武夷山的南段了。远远的看到了驿站,有驿卒出来招呼。大板拿出公函交给驿卒,驿卒看罢还给大板,带紫霖将马拴好并给饮水加草料,忙完后进去准备饭菜。黄师木让仙枝坐下休息,自己到院子里从井中打上来一桶凉水,舀了一瓢水先递给仙枝,仙枝喝了几口,清澈甘甜。黄师木又打了几盆水,大家都洗了脸后感到凉快多了。

    不多时,驿卒将一盆番薯稀饭和一盘豆腐干相继端上桌。豆腐干颜色淡黄,加工精细。驿卒介绍道:“这是本地特产,当年大将朱亮祖带兵驻汀州时,特别喜爱这里豆腐干的味道,吃过后赞赏不已,后来竟成地方特产。”四人围桌而坐,吃着豆腐干喝着番薯稀饭,就在豆腐干要吃完时,驿卒又端上来一盆热气腾腾的河田鸡,香味扑鼻。驿卒介绍说:“此为河田鸡,因善斗称雄,名闻天下,唐代曾选送长安做斗鸡。”众人品尝起来,果然肥嫩鲜美,不比寻常。吃罢饭后中午休息了一个时辰,直到太阳开始偏西,路面也不那么发烫时,四人这才上马赶路。

    天黑时赶到了武平。武平县位于闽、粤、赣交界处,宋淳化五年升武平场为武平县,是一处全部由客家人聚居的小县城。这里百姓大部分由中原南迁而来,民风古朴,迄今还保存了不少古老的风俗习惯。从街上走过,见家家的门上都写有姓氏对联,从内容上看,可知其来自何方和迁址时间。“京兆家声远,萤照世泽长”,这门姓氏是说自己来自长安;“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是说自己始祖从东汉时期就从南阳来此。

    正是:饮水思源,铭记先祖;落地生根,绵延不息。

    晚饭后,仙枝对师木说道:“这已是武夷山脉的尽头,此去往南,就离开了福建地界进入广东。我们再前行,天气将更加炎热,中午就不好再赶路,不要说人,马也受不了,只能起早赶路,避开午、未二个时辰。”黄师木回想起这一路行进,自衢州南下进入武夷山,十二天时间从北到南,沿着武夷山脉西侧,竟跑了一千多里山路。

    正是:崎岖山岭,顶风冒雨过山林;稀疏村落,披星戴月登险道。

    这一路对黄师木来说可谓收获巨大,亲眼见识了种类繁多武夷山树木,这里有很多优质良材,不仅可用于建筑,还可以制作家具,有白果树、钟萼木、鹅掌楸、花楸、铁杉、罗汉松、红豆杉、建柏、金钱松、柳杉、甜槠、木荷等。

    天刚泛起鱼肚白,众人起床洗漱,简单吃了些东西后上马出发。今天的天气特别适合赶路,虽然阴天却没下雨,众人快马加鞭,急行如飞。

    到达梅州时已过了中午,天下起雨来,马也跑累了,一身汗水。找到客栈后,楚大板和紫霖将马拴好,给马擦洗身子,饮水加草料。这时瓢泼大雨倾泻而下,大板看着师傅和紫霖感到十分庆幸的说道:“这要是在路上被淋,连个躲雨的地方都找不到,只能冒雨行走。”黄师木和紫霖则把目光投向仙枝,仙枝微笑不语,平静的望向远方。其实他们三人也都知道,仙枝每天早起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天象,根据天气情况和行走的路线做出判断,今天能走多少路程,要在哪安歇,都在她的算计中。

    梅州之名来于宋开宝四年,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梅州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聚居地,也是客家人口最集中的地方。

    吃过午饭雨渐小,路上多积水。黄师木披件蓑衣走出院外观察附近的建筑,这里的房子很特别,住宅的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越看越觉得神奇。问掌柜:“这都是民宅吗,怎么家家如此。”掌柜应道:“此为‘围龙屋’,乃客家民居,为岭南特色建筑。客家祖先从中原迁移到此聚族而居,为求生存团结御侮,发明并建造了这种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以抵御盗匪侵扰。”

    黄师木不由得心生感慨,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哪是书本上能学来的。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果然不错,若不身临其境,哪有这切身感受。这“围龙屋”真是神奇,以前连听都没听过,今天就在眼前,岂能错过机会。黄师木对仙枝说要去看看内部结构造法。仙枝说:“我听父亲说过,‘围龙屋’都是客家族人所居,外人是不让进的,看来你只有去当地官府,亮明身份让官府人带你去。”黄师木想想也是,看看雨又不大,找掌柜寻了把雨伞,带着大板,问清了衙门方向,两人踏着积水而去。

    到了县衙进去通报,黄师木将公文拿出,说明奉职南下采办皇木。县令江允听说是工部左侍郎,连忙揖礼参拜。黄师木说起看到当地“围龙屋”,因感其建筑特别,想进内细看。江允叫来当差衙役叶峰,叶峰家就在“围龙屋”住,二人带黄师木师徒来到“围龙屋”。

    “围龙屋”也是大小不一,有“三栋二横”,一围层的小“围龙屋”和“三栋四横”,二围层的大“围龙屋”。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占地二亩,大的则达二十亩,居住上百户人家,数百口人。

    进到围屋内,见一围层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中央是一方形的堂屋,堂屋正门前是一块用来晒谷、乘凉的大禾坪,禾坪两侧开东、西两门。堂屋是围龙屋最主要的部分,其四角各有一座角楼,称为“四角楼”。这里的“围龙屋”一般建成时间都在二百年以上,最久远的有六百年历史,虽历经数百年岁月风雨洗磨,却依然坚固。这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相通,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围龙屋”一般只开一个正门和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一旦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整体封闭得严严实实,外人再难进入。

    看了这精妙设计的“围龙屋”,黄师木不仅感叹不已。客家人祖先自强不息,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设计并建造出这般巧夺天工,惊骇世人且实用性极强的传世建筑,若无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虽能工巧匠亦难为也。

    出了“围龙屋”,雨也停了,黄师木又问清了下一步前行的方向,同江允、叶峰告别,回到客栈时仙枝、紫霖已收拾好行李,众人离店上马出发。

    当初在京城决定南下时,黄师木找过广东籍和曾在广东任职过的官员,向他们了解岭南风土人情及官员治理情况。听说广东平远知县李允懋,为官一方读书兴教,以德化人,惩革弊政,其公正清廉口碑极佳。原以为途中会经过平远,可到梅州后才知已经绕过了平远,不免觉得可惜。雨虽停了可路上积水仍有,马不能疾驰,行走的速度慢了下来。晚上到了兴宁,入住驿站。苏州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曾在兴宁任过知县,他体察百姓疾苦,兴利除弊,做有益于民的事。仙枝很欣赏祝允明的二首诗:

    世事蹉跎恨万端,苦将消息讲循环。

    若无三盏黄糟汁,讲尽天机也是闲。

    白云不会做公侯,出世居山不自由。

    若得松窠千年坐,此时方敢大开喉。

    第二日又是阴天,好在没有下雨,众人上马驰行,中午到龙川。

    龙川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南平百越时置县,是客家古邑,盛产茶树菇。用罢午餐继续前行,晚上到河源留宿。

    河源三面环水,像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河源。先秦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山林中生长着除松、杉、樟、柯、枫外还有铁木、楠木、红黎、白黎、白稠、黄稠、黄樟、山杜英等较为珍贵树木。

    自河源再往南行可就困难了,赤日炎炎,骄阳似火,行在路上如炭火炙烤。七月的岭南,正是三伏季节,人马皆困乏,从巳时到申时无法在路上行进,只能避过这段时间,夜深时分才赶到惠州。

    惠州有“岭南名郡”之称,秦统一岭南后,秦皇三十三年设博罗县。南汉乾亨元年改置祯州,宋真宗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为“惠”,惠州之名沿用至今。苏轼在绍圣元年被贬惠州,携侍妾朝云、三子苏过寓惠三年,在此创作了大量诗文歌咏惠州风物,使惠州名闻遐迩。

    到驿站时已是午夜,四人洗漱毕歇息,睡不足两个时辰天即放亮,起床简单喝了碗稀饭,又上马赶路。

    岭南多雨,行到路上又下起雨来,好在雨不大。黄师木看看仙枝,恐她经受不了,可仙枝却大声招呼着三人快行。紫霖始终行进在前,楚大板断后,黄师木看了看天,有了放晴的迹象,心想也好,有雨淋也胜过在骄阳下行走。

    正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