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邺城令 » 第四章 永丰疑云(一)

第四章 永丰疑云(一)

    当然,作为近侍,郭筌不可能直截了当地告诉皇帝自己心中所想,所谓言多必失,再小心谨慎,言语之中也难免会有所偏向。

    当着皇帝的面在皇子之间选择站队,郭筌还不想这么早自寻死路。

    赵琬何其精明,当即便明白了郭筌的言下之意。

    他并非对这种可能出现的局面没有考虑过,但赵琬当年同样是以太子之位继承大统,朝堂上的腥风血雨,明争暗斗对他而言并不陌生。

    况且赵琬自信以自己的英明和手段,完全有能力控制可能出现的状况。

    有他在,自然可以压制太子对晋王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将来他百年之后,太子顺利登基,晋王也不会对皇位构成威胁。

    只是这些心思,赵琬没必要对区区一个宦官讲明,而是淡淡地说道:

    “但愿太子能体谅朕的一番苦心。”

    赵琬缓缓走到书房门口,望着远处的茫茫夜色,心中忽然升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口中竟不住地喃喃自语:“太子…太子…”

    “亥时正,该安寝了。“赵琬正胡乱想着,郭筌打断了他的思绪,“陛下今夜去哪位娘娘宫中?”

    赵琬想了一会儿,说道:“这几日都是在李贵嫔那里歇息,今晚就传张婕妤侍寝吧。”

    “遵旨。”

    赵貆刚一回到府中,总管万成禀报,太子太傅左敬之,长史丘行谟,永丰军冶司监正崔玄度三位大人正在书房等候。

    赵貆道:知道了,吩咐下去,没有本宫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打扰!万成说声“诺”,退了下去。

    看到赵貆进来,三人一齐上前施礼:“臣等参见太子,殿下以储君之尊,亲冒矢石,振我国威,今班师凯旋,实乃天下之幸,万民之幸!”

    俗话说开口不打笑脸人,恭维的话人人都爱听,何况是身为太子的赵貆。

    但今日他似乎颇有些不耐烦,摆了摆手道:“好了不必多言,谈正事。”

    转过头有些奇怪地问崔玄度道:玄度,你不在永丰镇守,怎地擅来京师,若被皇帝知晓,你可知是什么后果?

    崔玄度连忙拱手,小心翼翼地说道:“殿下,末将失职,私铸军械一事被谈松年发现了。”

    “什么?被发现了?本宫三令五申要尔等小心行事,为何如此鲁莽!玄度,虽说你跟随本宫多年,倘若坏了本宫的大事,到时休怪我无情。”

    崔玄度听得太子发怒,豆粒大的汗珠顺着额头淌了下来。

    太子的秉性他再清楚不过,一旦翻脸,即使近臣心腹亦是六亲不认,若此事不能妥善解决,不用皇帝动手,恐怕太子会第一个要了他的命。

    崔玄度赶紧跪倒,口中说道:“殿下息怒,末将知罪,请殿下责罚。”

    “哼,谈松年现在何处?”

    “回太子,谈松年不知去向。”

    “你——”

    丘行谟赶紧出来打圆场:殿下请稍晚勿躁,还是先弄清楚来龙去脉,也好从长计议。

    赵貆也是昏了头了,刚刚被皇帝申斥了一顿,如今又得知私铸军械的秘密恐将泄露,一时之间竟忘了详细询问情况。

    他勉强压了压心中的怒火,问道:到底怎么回事,你先细细讲来。

    “是”

    原来,自赵琬即位之后,大赵连年用兵,所需军械数量极为庞大,故此朝廷在永丰、渑池、荥阳三地设置了军冶司,专门负责筹备军需。

    各司监正一职向来是由皇帝选派可靠人员充任。

    三年前,恰逢上任监正升迁,赵貆便奏请崔玄度担任永丰军冶司监正,皇帝本想驳了太子所请,大臣之中也有不少人反对。

    但一来太子极力推荐,皇帝深感为难;二来太子地位非同一般,若断然拒绝,恐怕会给朝臣们留下皇帝与太子不睦的印象,于朝局甚为不利。

    因此,赵琬再三斟酌之下,准了太子所请。

    即便如此,为了牵制太子,皇帝又根据侍中李弘等人谏言,擢升谈松年为副监,以便监督崔玄度等人。

    按照朝廷规制,永丰军冶司每年正月依例向皇帝奏报当年军械铸造、消耗,以及来年所需计划等事。

    那日,谈松年照常例巡查军库,无意间竟发现军械所存情况与账册严重不符,心下大惊。

    谈松年不敢耽搁,本打算立即向监正崔玄度禀报,但他仔细想了之后,更觉非同小可。

    崔玄度身为监正,怎会不知多造军械是何等大罪,但是他竟然也未曾发现,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想来内中定有蹊跷。

    当晚,谈松年来到崔府,趁左右无人之时,问崔玄度道:“大人,属下有一事不明,特来请教。”

    崔玄度见谈松年夤夜来访,心中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他虽然是监正,职务资历均在对方之上。但谈松年也是皇帝亲自委派,二人共同执掌永丰监。

    崔玄度也曾多次暗中试探,试图拉拢谈松年,然此人甚为谨慎,不是装糊涂,便是敷衍塞责。

    什么既然你我同为朝廷效力,只要是大人所差,属下定当效犬马之劳云云,顾左右而言他。

    几番之后,崔玄度唯恐言多有失,便不敢再表现过于明显,只得处处加以防备。

    因此,今日见到谈松年深夜前来,表情甚是凝重,心中惊诧非常,也暗暗提高了警惕:“谈大人客气了,有什么事不妨直言。谈大人请坐,来人,上茶。”

    谈松年略带疑惑地问道:“敢问大人,关于军械数量之事,朝廷可另有旨意?”

    谈松年之所以有此一问,也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倘若皇帝另有密旨,恐怕会给自己惹来麻烦,皇帝那里也不好交代,所以他必须先要弄清楚事情原委。

    若是其中另有隐情,他也可见机行事,不至于和崔玄度闹得太僵。

    果然怕什么就来什么,崔玄度最担心的就是私铸军械一事被谈松年发觉,处处加着小心,所用的人都是自己的心腹死士。

    不料百密一疏,心中不禁大为紧张。但又不能在对方面前表露出来,否则岂不是不打自招。

    崔玄度强装镇定,嘴角向后咧开,如果仔细观察,脸上还有轻微的抖动,额头上堆起的皱纹一起压向眉毛和眼睛,似乎在用尽全身的力气在脸上挤出一丝笑容来。

    崔玄度干笑道:“喔…这个嘛…嗯—据本官所知,陛下并无特旨,军需数目均是按制严格筹备。怎么,谈大人为何有此一问?”

    “回禀大人,今日下官查点库房,发现军械数目与账册所记有所出入,特来向大人禀报。”

    崔玄度迅速的收起笑容,换了一副极其严肃的脸色,沉声道:“竟有此事?谈大人有何发现?”

    “按照兵部敕命,除攻城车等大型军械,今年我永丰监今还应铸造弓弩三万具,箭簇二十万支。”

    “据下官所知,所有军需已于本月初上交兵部完毕。但如今库房内尚有硬弩一千五百副,强弓五千张,羽箭一万支。”

    谈松年向前倾了倾身子,尽力地压低了嗓音说道:“崔大人,军械铸造乃是朝廷大事,没有陛下亲自下旨,多铸一张弓、一支箭亦是罪同谋反,何况数目如此庞大。”

    “此事若传扬出去,永丰监上下一干人等,怕是都难逃被诛九族的下场。”

    “此事有天大的干系,因此下官不得不深夜前来打扰,不周之处,还请恕罪。”

    说罢,谈松年双眼死死地盯住崔玄度,似乎在等着崔玄度给他某种解释,又似乎想从他的脸上寻找什么答案。

    “什么?竟有此事?”崔玄度目光游移,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说话也没有丝毫的底气。

    作为给朝廷铸造军械的永丰监,没有他和谈松年的命令,任何人都没这个胆子私铸如此庞大数量的弓箭,所以谈松年今日的来意,恐怕绝非仅仅询问禀报这么简单。

    想到这里,崔玄度用一种阴森、冰冷的语气问道:“此事贤弟有何高见?”

    望着眼前这张似笑非笑,和蔼中带着诡异,严肃中透着杀气的脸,谈松年似乎明白了什么。

    他突然觉得自己已经陷入了一股巨大的漩涡之中,仿佛驾着一叶小舟行驶于一片暗流涌动的大海,随时有可能被迎面而来的巨浪所吞噬。

    谈松年禁不住感到一阵紧张,手心也有点发潮,略微稳了稳心神,沉声说道:

    “卑职愚钝,请大人示下。”

    “嗯,此事非同小可,断不可走漏消息。今日天色已晚,待明日你我仔细调查清楚之后,再做处置,谈大人以为如何?”

    “时下也只好如此了,大人考虑周详,下官遵命照办。”谈松年站起身,朝着崔玄度施礼道:“今日多有打扰,望大人海涵,属下告退。”

    崔玄度也赶紧拱手还礼:“谈大人说哪里话,为朝廷负责,替圣上分忧,本就是你我分内之事。大人慢走,恕不远送。”

    望着谈松年渐渐远去的背影,崔玄度脸上的笑容迅速消失不见,眼睛里闪出一丝异样的神色。猛然大喝道: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