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邺城令 » 第五章 永丰疑云(二)

第五章 永丰疑云(二)

    天还没亮,崔玄度便被一阵急匆匆乱哄哄的嘈杂声惊醒。

    他这才发现自昨夜谈松年离开之后,便一直在屋内坐着,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然支着桌案睡着了。

    崔玄度一边往外走一边大声询问道:“发生了什么事,为何如此喧哗?”

    张进见崔玄度面带愠色,赶紧小跑着上前见礼:“小的该死,打扰到老爷了。”

    “出什么事了?”

    “回老爷,谈大人府上昨夜进刺客了。”

    崔玄度先是一惊,随即又恢复如常,问张进道:“竟有这等事?你是如何得知?”

    “是谈府的管家方才来报信儿,小的正准备向老爷禀报,不成想给您吵醒了。”

    张进口中应着,挥手指了指身后一名五十多岁的老者。

    此人面容清瘦,胡须白得多黑的少,穿一身青灰色棉袍,头戴暖帽。

    只是模样十分狼狈,脸颊肿的老高,嘴角不断向外渗着献血。

    崔玄度认得,来者乃是谈府总管庞九。

    庞九以头杵地,跪倒就哭:“崔大人,您要为我们做主啊,昨夜有刺客闯入府中,要杀死我家老爷。”

    “谈大人现在情况如何?是否安全?”这是崔玄度目前最为关心的事。

    “谈大人与刺客一场大战,至今生死不明。”

    崔玄度吩咐张进把庞九搀扶起来,不紧不慢地说道:“别着急,慢慢说,到底怎么回事。”

    “是。”庞九擦了擦嘴角的血迹,整理好衣服,哽咽着向崔玄度说明经过:“大约昨夜子时,我家老爷从外面回来,显得心事重重,小的伺候他更衣之后,便去歇着了。”

    “刚睡着听到院子里传来喊杀声,赶紧起来查看,老爷正和一伙人打了起来,他们大概有五六个,都蒙着面。”

    崔玄度大怒:“什么人如此大胆,竟敢行刺朝廷命官。庞总管,后来情形如何?”

    “我见这伙贼人一齐围攻我家老爷,赶紧集合家丁上前帮忙,不料贼人的武功十分高强,我被其中一名刺客踢中晕了过去。”

    “醒来时,打斗已经结束,有两名家丁被刺客杀了,还有好几个人受了重伤,地上躺着三个黑衣人的尸体,我家老爷和另外两名刺客不知去了哪里。”

    崔玄度静静地听着,一个劲儿地紧缩双眉,问庞九道:“据你所知,谈大人平日可曾与人结怨?”

    庞九仔细回忆了半天,仍是毫无头绪:“不可能啊,从未听我家老爷提到过有什么仇家。不过这帮刺客出手狠毒,一心想伤人性命,不像是为了什么财物,或是打探什么事情。”

    “这就奇了,谈大人为人谦和,与本官相处也是身为融洽,到底什么人下此毒手呢?”

    作为谈府总管,谈松年不在,府中虽以夫人柳氏为尊,但一介女流此时怎可轻易抛头露面。

    况且庞九自幼年便已投身谈府,曾经还是谈松年父亲的贴身侍仆,可以说是从小看着谈松年长大成人,为官入仕。

    谈松年对其同样非常尊重,平日里也是以长辈视之,是以整个谈府上下,都拿他当半个主人。

    如今突逢变故,谈松年不知下落,府中乱成了一锅粥,庞九自然要知恩图报,尽心处置。

    老实说,庞九并不十分了解这位崔玄度大人,但此时他已走投无路,只得委身求崔玄度帮忙。

    庞九此时也顾不得什么了,在永丰,除了崔玄度,他实在没有别人可投,因此只要是能想出来的奉承恭维之词,一股脑只管往外说,所谓病急乱投医是也。

    “大人,我家老爷一向很是尊敬您老人家,他曾多次说崔大人您是大大的好人。”

    “如今我家老爷生死不明,恳请崔大人一定要为我们做主。”说罢“咚咚咚”给崔玄度磕了三个响头,痛哭流涕,哀伤之情让人心生不忍。

    崔玄度赶紧双手相搀:“庞总管快快请起。本官与谈大人同朝为官,又性情相投。如今他遭此横祸,即便你不来,我也绝不会袖手旁观。”

    “多谢崔大人,一切全仰仗您老了。”说着又要磕头。

    “庞总管放心,谈大人的是就是崔某的事,你且先回去等候,一有消息,我自会派人通知你。”

    庞九躬身再次表示谢过,转头打算离开,可是刚走几步又被崔玄度叫住了:“等一等!”

    “庞总管,如今形势不明,本官考虑多加派些人手前去府上照应。此外,为预防贼人再来行凶,尔等切不可随意走动。我亲自派人寻找谈大人,这件事就交给我来处理。”

    扭回身又吩咐张进:“你亲自送庞总管回去,请城里最好的大夫医治。”

    “是,老爷”张进答应一声,领着庞九去了。

    赵貆听着崔玄度讲述事情经过,心中的愤怒已消了不少,脸色也不似刚才那般难看了。

    赵貆冲着崔玄度挥了挥手:“坐下说,此事也不能全怪你,打造如此庞大规模的兵甲军械,若想做的神不知鬼不觉,的确不容易。”

    崔玄度暗自松了一口气,此前一直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了下来。

    他原想,出了这么大的纰漏,太子这里绝难轻易过关,一旦不再被信任,今后的下场恐怕难以预料。不由得擦了擦脸上的汗珠,暗道“好险,好险!”

    赵貆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突然想起件事:“对了玄度,你追赶谈松年,又怎会到了京城?”

    崔玄度道:“回殿下,那晚谈松年走后,臣越发的感觉不对劲,他言语之中似乎已怀疑到臣的头上。”

    “为恐夜长梦多,臣当夜派杀手暗入谈府,打算斩草除根。哪知谈松年甚是狡猾,臣没能得手,派去的人也未见回报。”

    “臣想,谈松年此番逃走,定是打算回京城禀报皇帝,因此亲自带人追赶而来,奇怪的是一路之上并未探查到谈松年任何消息。”

    “当时事发突然,臣来不及禀报殿下,所以才出此下策,请太子责罚。”

    “责罚不必了,这件事你处置的也算妥当。不过,你私自入京,若被皇帝得知,恐后果不堪设想。”

    “殿下请放心,末将加着谨慎,带的都是对殿下绝对效忠的心腹死士,而且行前特意改变了装束。”

    左敬之抚掌笑道:“玄度这些年越来越有长进了,办事老辣沉稳,处变不惊,好!不枉太子殿下对你的一番教导。”

    崔玄度冲着左敬之一抱拳:“先生谬赞,末将愧不敢当。”

    北方的冬夜格外冷,风吹过树上的枯枝发出“吱呀呀”的响声,仿佛随时都会被吹断,一阵冷气透过门窗的缝隙飘来,赵貆不自觉地往炭火前倾了倾身子。

    此刻,他的心情也如同这寒气一样冷到了极点,凯旋归来的喜悦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是啊,今日有太多的变故令他有些猝不及防,皇帝的申斥,言语之中似有似无的警示,再加上永丰军冶司泄密,让他十分烦躁,心中似乎有一团怒火难以压制。

    三人不时偷眼望着赵貆额头暴起的青筋,谁也不敢多言,静静地等待训示。

    过了好一会儿,赵貆站起身道:“玄度,大事尚未功成,永丰那里还需要你。你连夜返回,以防谈松年潜回永丰,随时等待本宫消息。”

    “遵命,臣这就回去。敢问殿下,追踪谈松年一事,该当如何处置?”

    “京城之中你多有不便,这件事本宫自有主张。”

    突然,赵貆的脸色沉了下来,眼神中透着杀气和凶狠,冷冷地盯着崔玄度道:“记住,今后行事务必谨慎,不可再擅做主张,否则坏了本宫的大事,决不轻饶!”

    “是…是,臣定当谨记。”崔玄度不敢抬头,一股热流瞬间自脖颈处淌了下来。

    赵貆的话字字如千斤巨石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他深知这位太子爷的秉性,信任时视如手足,可一旦翻脸便是六亲不认。

    崔玄度小心翼翼地后退几步,转过身轻轻地将房门拉开一道缝隙,侧身退了出去。

    赵貆看了一眼左敬之,问道:“敬之,依你之见,此事该当如何处置?”

    左敬之道:“以臣看来,断不可让谈松年进入京城,否则会坏了大事。”

    赵貆心道这不是废话么,便有些不耐烦:“这个道理本宫何尝不知,我是问你可有什么良策?”

    “殿下可兵分两路,一路由左卫将军孙伏都率可靠精兵在京城秘密搜寻,一旦发现谈松年行踪,立即擒拿,死生不论。”

    “至于另一路么…”

    左敬之一边捋着胡子,略加思索道:“玄度在谈府一击未中,想必已惊动谈松年,倘若不能将之除去,终究是个隐患。”

    “眼下他全力盯住永丰,无暇抽身,殿下可命心腹死士出京寻找,如此可确保无虞。”

    “很好,敬之所言甚合我意,这件事就这么办。”

    丘行谟插话道:“太子殿下,臣有一计,可保万无一失。”

    “哦?行谟有何妙计,快讲。”

    “是!臣之意,此事应上奏皇帝。”

    赵貆脸上骤然变色,左敬之也是一愣,心中大惑不解。

    众人商量了半天,就是唯恐惊动皇帝,他竟然出这等馊主意,莫非疯了不成。

    “殿下,请容臣把话说完。适才太傅所言臣深表赞同。”

    “只是臣担心,万一谈松年得以逃脱,永丰之事告知陛下,届时朝廷下旨彻查,我们就被动了。”

    “所以臣的意思,应先下手为强。策动御史弹劾谈松年私铸军械,意图谋反。”

    “到那时,谈松年势必有口难辩,如此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再者,谈松年乃工部尚书李续所荐,而李续一向以晋王马首是瞻,倘若能将晋王也牵涉其中,那我们今后行事便更加稳妥。”

    “行谟此计甚好,就这么办,我们分头行事。”

    “臣等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