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邺城令 » 第六章 殊死搏斗

第六章 殊死搏斗

    又到了三日大朝。寅时一过,百官自彰德殿侧门鱼贯进入,文武分列两厢。

    郭筌把手中拂尘一摆,拖着长腔高呼道:“陛下有旨,众卿可有本章,速速奏来——”

    话音刚落,御史鄂端手持玉圭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有要事禀奏。”

    赵琬朝玉阶下看了一眼:“要奏何事?”

    “陛下,永丰军冶司副监谈松年悖逆人伦,监守自盗,私铸兵甲,欲图谋反,臣请陛下立即派兵捉拿,从重治罪。”

    大殿内顿时引起了一阵骚动,群臣谁也不敢轻易发言,一齐把目光投向赵琬。

    作为一个在位三十七年之久的皇帝,赵琬经历过无数的战争和阴谋,什么大场面没见过。

    因此当鄂端弹劾谈松年有不臣之心,他并不十分相信,况且谈松年还是赵琬亲自提拔,对其品性为人还是比较了解的。

    再退一步说,即使谈松年想造反,以其区区军冶司副监正的职位和权利,也绝对掀不起什么大浪来。

    故而,赵琬并没有把鄂端的弹劾放在心上,他身体稍微前倾,用手扶着龙案问道:“哦?可有证据?”

    “回陛下,据微臣所知,永丰军库内现有大量弓弩盔甲,既非明令所造,又没有如实上报朝廷,以此推之,谈松年用心昭然若揭,望陛下详查。”

    赵琬刚欲发作,心中猛然一动,问道:“这么大的事,为何不见崔玄度来报,他在干什么?”

    新任兵部尚书尹从象出班奏道:

    “启奏陛下,此事正是由永丰监于昨日四百里加急上报兵部。”

    “因事发突然,崔玄度在邸报中说,谈松年阴谋败露之后不知去向,他已派人四处寻找。时下,崔玄度已在赴京请罪途中。”

    如今的赵琬,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轻狂易怒,性如烈火的年轻人。

    习惯了皇子之间的邀功争宠,文武臣工的明枪暗斗,甚至有时候还乐此不疲,一副高高在上,坐山观虎斗的心态。

    下面斗得愈是激烈,他的内心愈是安稳,只需稳坐钓鱼台,关键时刻加以平衡即可。

    今天的事也是一样,赵琬并不十分相信谈松年会有谋反之举。

    一来,此人是经他亲自拔擢,由正六品牙门郎连升三级任从四品永丰监监正,可谓天恩浩荡,没有理由横生异心。

    再者,此事虽有兵部和御史言之凿凿,毕竟只是一面之词,真相究竟如何,尚有许多蹊跷之处,他还不至于昏聩到不辨是非的地步。

    因此,赵琬沉吟许久,只是静静地听着,并未作任何表态。

    工部尚书李续打破了平静,当初是他向朝廷举荐,如今谈松年身陷谋反嫌疑,他怎么能坐得住。

    就算不能替谈松年说几句话,也得想办法先把自己摘干净了,否则被别有用心之人抓住小辫子,皇帝不分青红皂白怪罪下来,他可吃不了兜着走。

    “陛下,谈松年自任永丰军冶司副监以来,勤于王事,忠心耿耿,朝廷上下有目共睹,恳请陛下明察。”

    “嗯,李爱卿言之有理,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未等李续答话,丘行谟从人群之中站了出来。

    原本在他的计划中,私铸军械一案经御史首告,以他对皇帝的了解,像这样的谋逆大案,不论情由如何,谈松年已是在劫难逃。

    即使李续为谈松年辩解,恐怕皇帝也未必听得进去,他只需静待事态发展即可。

    哪知今日皇帝竟一反常态,这或许说明两个问题,其一皇帝并不相信谈松年真的会谋反,其二就是皇帝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不是丘行谟愿意看到的,因此他必须站出来了,添上一根柴,把火烧得更旺一些。

    “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吧。”

    李续内心十分不悦,丘行谟也是多年老臣了,怎地如此不懂规矩,但是皇帝既已发话,他只得暂且退下。

    “臣以为当务之急应立即将谈松年缉拿归案,严加审讯。”

    “爱卿言之有理,那么何人可担此重任?”

    “此案发于永丰,崔玄度身为监正难辞其咎,陛下可下旨令其缉拿谈松年,戴罪立功。”

    赵琬略以沉吟,问李弘道:“李卿,你怎么看?”

    李弘道:“臣赞同李大人所言,以谈松年区区四品永丰副监,行此谋逆之举,于事不通,于理不合,臣恐背后另有隐情。”

    “那么你说交给谁处置较为妥当?”

    “回陛下,此案理当交由刑部负责,详加查察。”

    “很好,刑部掌管刑案,交给刑部,合适。”

    正在这时,一个声音自人群后排响起:“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中气十足,映的整个大殿都带着回音。

    众人扭身观瞧,却是黄门侍郎刘敦,只见他紧走两步跪在御道正中,伸出双手,两臂尽力向前伸着,从脸部到前胸紧贴着地面,臀部高高翘起,活像一只正在伸着懒腰的老猫。

    赵琬也不好当众失仪,勉强稳了稳情绪道:“爱卿可是有事要奏?”

    “陛下英明神武,功业远迈尧舜,恩泽披于万民,臣等钦佩之至。”

    “行了行了,废话少说,你想说什么?”

    “微臣认为,此事万万不可等闲视之,凭谈松年一人之力,恐绝难谋划此大逆之事,望陛下详查。”

    说罢,刘敦以膝盖为支点,向前缓缓滑去,直至整个身子完全贴到地面,这才是正宗的五体投地。

    看着刘敦这般滑稽的模样,有的以袖掩面,低声哂笑;有的翻起白眼,甚是鄙夷。

    若非是在这朝堂之上,众人恐怕要当场大笑起来。

    赵琬心中却是一惊,原本他以为,即使谈松年真要造反,也不足为虑,以他这点微末力量,朝廷定可一举而荡平之。

    但方才经刘敦一提醒,赵琬突然觉得这件事并没有像表面上看上去那么简单。

    因为就目前而言,朝廷实际存在着两股比较大的政治力量,以太子赵貆为首的东宫派和支持赵恂的晋王派。

    赵貆虽为天下公认的储君,掌大赵未来之神器,但晋王一脉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觑,朝廷世家贵胄中支持晋王的几乎占了半数以上,赵貆以太子之尊才勉强与晋王平分秋色。

    谈松年是支持晋王的李续推荐,而如今其涉嫌谋反又是由太子的人检举揭发,不论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定然不是区区一个谈松年这么简单。

    正思忖间,一阵风自外面吹进大殿,冷飕飕,寒凄凄,发出“呜——呜——”的响声,似乎在警示着什么。

    赵琬心里“咯噔”一下,脑子里顿时闪现出“党争”两个字,原本脸上轻松随意的神色随即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冷若冰霜,面沉似水,目光深邃、锐利、冷峻、愤怒,仿佛要把大殿中每一个人的五脏六腑都看清楚。

    静,死一般地静,没有人敢再说话,大殿内的空气冷到极点,也紧张到极点,就像是昆仑山上千年累积的冰雪,一声轻轻地咳嗽便会引发毁天灭地的溃散崩塌。

    约有一盏茶的时间,赵琬一语不发,就这么冷冷地看着下面站着的文武百官,这恐怕是所有人记忆中最漫长的一次朝会了。

    赵琬打定主意,厉声喝到:“来人,传高破虏!”

    当值太监领了旨,转身往殿外走去。

    “臣高破虏参见陛下!”

    “朕限你一个月,务必把谈松年给朕擒来,不得有误!”

    “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