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沧桑百年:中国的奋斗 » 第二章 道光

第二章 道光

    爱新觉罗·旻宁,这位清朝第八位皇帝是带着光环继位的,他不仅是清代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甚至在他当皇子的时候,就已经积攒了超高的人气。上至嘉庆,下至群臣,一致认为旻宁会是大清帝国最理想的接班人。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出生的旻宁,自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九岁跟随祖父乾隆皇帝狩猎的时候居然打到了一只鹿。都说“隔辈亲”,看到自己的小孙子这么有出息,当爷爷的自然高兴,当即就赏赐了花翎和黄马褂。

    嘉庆皇帝对这个儿子也是格外疼爱,悉心栽培。除了要他刻苦读书外,还格外要求他修身养性,磨炼自己的性格。对于父亲的培养和期许,旻宁自己也很努力,在刻苦攻读文化课的同时,也加强体育锻炼,尤其是在射击方面展现了不错的天赋。简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所谓付出就有回报,嘉庆年间的一个突发事件,让旻宁着实的出了一把风头。

    嘉庆十八年(1813年),嘉庆皇帝例行去木兰狩猎,旻宁也跟随着一同前往。可惜天公不作美,连日阴雨绵绵。看着这天气,别说打猎了,连个篝火晚会也开不起来,嘉庆就不让旻宁在这耗着了,还是赶紧回家复习功课吧,于是乘兴而来的旻宁踏踏实实的回家写作业去了。

    回到皇宫的旻宁继续着每天上课、写作业、锻炼身体的日常活动。可没过几天就出事了,而且还是大事!

    天理教徒勾结宫内太监居然攻进了紫禁城!

    这紫禁城哪是随随便便就能进的,即便是当今,也得先预约后买票才能进。更别说二百多年前了。

    对于天理教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清廷上下顿时一片惊慌。而天理教徒却趁官员和侍卫们慌乱之际,迅速攻进紫禁城东华门、西华门,直奔皇宫杀来。

    当天理教徒杀进皇城冲击养心殿时,旻宁正在上书房读书,闻听有贼人进攻皇城,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惊慌失措,而是充分展现了一个帝王接班人的风采,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当即跨刀持枪出门查看。

    这时已经有天理教徒冲到养心门外,正爬墙要往里边跳。此时的旻宁凭借着多年来刻苦的训练,犹如“狙神”附体,二话不说,连开两枪,射杀了两名天理教徒。(发鸟铳殪之,再发再殪)。见到两个打头阵的教友死的这么突然,剩下的天理教徒顿时就傻了眼,再也没人敢冒着被爆头的风险翻墙了。

    眼看暂时阻止了天理教徒的进攻,旻宁随即下发了几道命令。先是命人出宫将情况汇报给还在路上看风景的嘉庆;之后又下令关闭紫禁城四门,并命令在京的各路部队火速驰援皇宫;然后跑到储秀宫安慰母后钮祜禄氏。看到母后安然无恙,安排好对储秀宫的布防后,又亲自带着侍卫到西长安街一带查访。

    虽然天理教这次攻击紫禁城的行动声势不小,但毕竟人数太少,也就一二百人,还没紫禁城里的房间多呢。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即使再给他们多一倍的人,进了紫禁城稍不留神也能走散了。于是随着各路驰援部队的集结,天理教的这次起事被迅速的扑灭了。

    还在回京路上的嘉庆得知奏报后大为震惊,谁能想到出门打个猎,家还被偷了。在恼怒之余对儿子在这一事件中冷静的应对和英勇的表现还是惊喜不已的。随即封旻宁为智亲王,连他使用的那把鸟铳也命名为“威烈”。

    这里交代几句,很多书上都称旻宁用的是鸟枪,您可别误会,这枪可不是打鸟的。而是中国人自己仿造的火绳枪,这种枪被称为近代步枪的雏形。只是枪机形状犹如鸟嘴,所以称为鸟嘴铳或鸟铳。

    受封亲王后的旻宁更是备受嘉庆器重,朝廷上下也是交口称赞,一时风光无两。

    此时的旻宁31岁,风华正茂,确实是英勇果敢,可惜二十几年后的他,再次面对兵临城下的局面时,已经没有了这时的果敢与坚毅。

    如果说道光皇帝在皇子时代表现出了英勇果敢的优秀品质,在继位后就立刻展示出了超强的政治手腕。

    刚举办完登基大典的第十天,他就找了个由头撤换了领班军机大臣,从而对领导班子进行了改组。从这件事上看,道光真是充分继承了嘉庆的政治基因,也承袭了嘉庆当年对付和珅的手法。

    随后在位的三十年里,道光皇帝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并力行节俭,勤于政务。

    应该说如果没有鸦片问题,道光在中国历史中算得上是一个评级中等的皇帝,甚至可以评到中上等。尤其是作为一个皇帝能够坚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实属不易,这也是最令史学家们称道的一点。

    可惜,还是那句话。历史没有“如果”。

    鸦片问题始终是摆在大清帝国面前的一座“大山”。

    现在轮到道光挖了。

    道光对鸦片问题也确实很重视,在即位伊始就将禁烟作为了工作的重点之一。先后处理了几个禁烟不力的官员,又责令沿海各省督抚,加强防范鸦片措施,加大打击走私力度。不断地加重对贩卖牙片和吸食鸦片的惩罚力度。

    总之是把能想到的办法全用了,但结果却很无奈。

    鸦片依旧泛滥着,走私依旧猖獗着,白银依旧外流着,大臣们依旧在献计献策着,道光皇帝也依旧对鸦片继续无奈着。

    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时候,进口鸦片数量已经突破了三万箱。每年白银外流至少达到了1000万两,这还是保守估计。

    道光是真没招了。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使情况发生了变化。

    您可能猜错了,这个人不是林则徐,此时的林大人还在江苏巡抚的任上总结鸦片屡禁不止的经验教训呢。

    我说的这个人叫许乃济。正是因为他所提出的一个对禁烟的新思路,引发了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