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韬略 » 第368章 尴尬癌犯了

第368章 尴尬癌犯了

    大唐朝局风云变幻……

    元老大臣们开始收敛了锋芒,收敛了气焰,开始学会了装孙子,虽然他们都已

    经是爷爷辈的人,可是为了大唐,为了他们心中的忠诚,他们决定拱手相让,不再

    与李治作对,也不不再对李治指手画脚。

    长孙无忌他们知道李治长大了,是时候应该放手了。

    历朝历代君弱臣强的时候,大多元老大臣没有好下场,历史证明绝不可能出现

    君强臣强并存的情况,即使出现,那势必也将是不好的结局。

    历史经验告诉他们,周公不好做,君臣关系破列的结局恐怕才是最可能发生的。

    元老大臣们身经百战,宦海沉浮,何尝不知道汉朝历史,周朝历史,以及其他

    朝代类似事情的发生,他们其实也为了自保,更为了他们家族的安全,他们选择退

    下,选择请求原谅。

    元老大臣们表现出这种姿态,李治对此深感满意。

    本身李治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仁慈的人,他不愿意兴师动众,不愿意双方关系

    破裂,他还是希望大家和睦相处。

    李治看到元老大臣们如此,不由得放弃了采取下一步措施的计划,毕竟他们都

    是与自己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是父皇当年将自己托付于他们,他们对自己也算是

    忠心耿耿,虽然偶尔有时给自己脸色看,但如今想来也是忠心护君的举动。

    他们如此这番举动,对于武媚娘而言,那可是晴天霹雳,阵阵雷声,武媚娘接

    受不了这种举动和行为。

    她一生所坚守的就是要斩尽杀绝,犯我者必诛。

    这是她的人生信条,忘不了韩瑗来济等人的挑衅,她认为这是对她的轻视和无

    礼,忘不了褚遂良背地里说她身份低贱,说她种种劣迹的行为,她更忘不了元老大

    臣是如何反对她当皇后的那些言论和举动。

    武媚娘说服不了自己去放过这些元老大臣,可是武媚娘目前的实力并不算大,

    她只是皇后,一切事情还必须听从李治的安排。

    他了解李治,明白李治的心理,她从李治的外部表现来看,知道李治已经有了

    打算,正计划对元老大臣们采取柔和的措施,允许他们回家养老退出朝廷。

    武媚娘看在眼里,着急在心里,但是却无计可施,以至于褚遂良在显庆元年被

    贬之后,其他的元老大臣们并没有受到任何处理。

    李治的这些表现也让元老大臣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他们还可以继续动摇君心

    的希望,所以这在侧面上也是元老大臣们没有采取行动的原因。

    原先元老大臣的意图是硬碰硬,却不料被皇帝发现,加之丁瑜洲从中及时制

    止,后来他们善心大作,觉得他不如以柔克刚。

    他们摸透了李治的脾气,知道李治的心理活动,也知道李治不会对他们真下狠

    手,所以他们暂时调整了战术,放弃了铲除丁瑜洲、许敬宗等人的计划,转而采取

    以退为攻,尽量装出一个可怜人的模样,来博得李治的同情。

    李治果真就上当了,一直没有继续打击元老大臣的行动,接连两三个月都没有

    行动。

    武媚娘现在是皇后,她的位置还不牢靠,她的势力还不够稳固,元老大臣对她

    而言那就是致命的伤害,所以她看到李治的这番举动,不敢过度反对他,偶尔只是

    在后宫抱怨几句,而李治每次都是笑呵呵地将武媚娘的抱怨巧妙地化解。

    李治如此表态,以至于武媚娘一时无可奈何,一时也找不出法子来改变这种局面。

    武媚娘私下与丁瑜洲交谈联络之时,也常常带有抱怨,甚至再度命令丁瑜洲为

    她出谋划策,意图打破这种僵持的局面。

    丁瑜洲明白她这种着急的心态,可是只得告知她万万着急不得,也只能劝说她

    凡事要耐心等待,等待才能有所转机,并且对外对内还要努力维护出一个贤后的形

    象,赢得一致的好评。

    因为各方力量的角逐,朝廷再度陷入了平静,就犹如无风的湖面,任何波澜都

    没有,湖水静得像一面镜子,仿佛能够透射出天空的颜色。

    天空之上白云飘飘,蔚蓝的天际映在湖水之中,像是透明的蓝宝石晶莹剃透而

    祥和,人人都觉得事情可能就到此而终结了。

    目前的情况,也是李治所期盼看到的局面,双方握手言和,以和为贵,能够终

    得善终。

    看着如此局面,看着如此人际关系,丁瑜洲深知这仅仅只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

    最后一夜,很快将狂风大作,掀起一番波澜。

    许敬宗现在唯丁瑜洲马首是瞻。

    丁瑜洲选择了暂时居于守势,许敬宗等人自然也跟随丁瑜洲一样,不再与他们

    为敌,甚至在朝中也不再提及如何处置元老大臣的言论。

    如此一来甚至开始有一些人准备要为元老大臣们评功论过。

    如此现象也让元老大臣们看到了希望,起码看到了他们安全的信号,可是就在

    这安全的境况之下,就在这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危机又再次来临了,对于元老

    大臣们而言,这完全是自作自受,已经到了濒临万劫不复深渊的局面。

    元老大臣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经验,认为李治已经彻底打消了要处罚他们的念

    头,所以他们又在平静之中按捺不住,采取了进一步的措施。

    毕竟他们同气连枝,盘根错节,褚遂良此时被贬到桂州担任刺史,他们心心念

    念褚遂良的处境和遭遇,总觉得要为他做些什么。

    如此一来,他们就在李治的面前,再度提及褚遂良一事。

    首先站出来的人,是由长孙无忌提拔上来的韩瑗和来济,一个是门下侍中,一

    个是中书令。

    他们在某日的朝会上,当着群臣的面,再度提及褚遂良这个惹恼皇帝皇后的直

    肠子。

    韩瑗是这样说道:

    “陛下,褚大人一心保国,忠心耿耿,直言敢谏,当属大唐忠臣,万不可让他

    孤老在长安之外,斗胆进言,请陛下念及昔日功绩,将他赦免回长安吧。”

    来济是这样为褚遂良求情的:

    “陛下,褚遂良大人是仁臣的楷模,他忠心护国,敢说陛下不对的地方,就犹

    如魏征对于先皇,陛下万万不能少了褚遂良大人,忠言逆耳利于行呀。”

    李治原本就对褚遂良多有抱怨,从心底里并不喜欢他的为人,却不料韩瑗和来

    济极其得寸进尺,竟然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为褚遂良求情,这搅动了李治的

    心绪,让他的心中奏响起了一阵狂奏曲。

    还在找"大唐韬略"免费小说?

    百度直接搜索:""看小说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