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雷雨剑心 » 卷十六 庙堂深处

卷十六 庙堂深处

    老去斜阳看残花,烽烟过处少人家。

    回首再看来时路,只叹老夫少年华。

    江山万里隽秀在,可伶将军冢中发。

    从来功勋到头空,后人凭吊空寥哉。

    滂沱的雨夜,一位老者在斟阳城的家中安坐,看着悬挂于正厅中央的先祖的画像,感念曾祖年轻之时,金戈铁马建立不世功业。

    想想自己,已年过六旬,于国家寸功未立,仰仗祖上功绩多年来高官厚禄以待。看看自己已经斑白的须发,不由得感慨万千即兴做了这首七言怀古。

    要说这老者,倒也不是寻常人家。别的不说,就单说这宅子,能在斟阳城里有得一席之地的,不是官宦也是商贾。像这样能有个几进几出的院子,不是权倾朝野的朝廷权贵,也得是富甲天下的商贾巨富。

    就好像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者,别看样貌平平,身高也不满六尺,还有点驼背。三绺细髯稀稀疏疏的,皮肤黑黝黝的,就单长相而言实在是不敢恭维。

    这老者名叫袁士诚,别看模样不济,却官至近江王朝的首辅大臣权同宰相,除去四位列土封疆的王爷,算的上是位极人臣了。

    其曾祖袁烈功勋彪炳,想那两广会战之时,追随神武皇帝高欢,征战南北,一杆银枪使得神出鬼没,神武皇帝更是称赞他“十万军中无敌手,九州处处有威风。”

    当年浔阳会战之时,神武皇帝被辽广大将拓跋全,以十万大军围困于蒙城。那时节内部粮草匮乏,外部十万大军把城围的水泄不通,高武率领的一路援军又被拓跋全之弟拓跋恒所牵制,正是内忧外患生死存亡之时。

    为打破局面,神武皇帝召集诸将商议对策。神武皇帝的堂弟,时任谋主的高衍上前献计道:“现在城内粮草将尽,外部援军又迟迟不到,正是生死攸关之际。为今之计,只有在军中募集敢死队突围而去,请高沛率军前来,如此内外夹击方才有一线生机。”

    此计说完诸将皆面面相觑,就目前情况来说,这是确实唯一的活路。可谁都知道,这是一条多死少生之路。城外十万大军水泄不通,能不能突围而出尚且不论。即使突围而出,谁知道这一路又会有多少敌军干扰。

    此计说了半晌,竟无一人响应。神武皇帝见此状况,心中虽然大为不悦,可现在这种情况为了稳定军心,也不好当场发做。

    正在神武皇帝内心焦虑之时,一个清脆响亮的声音说道:“末将愿领兵前往。”

    此言一出,神武皇帝不由得心中大喜,急忙循着那声音看去。但见一员小将立于堂下,约摸年龄也就二十五六岁上下,虎躯猿臂,八尺余长的身高加上雄伟的姿颜,一身裨将戎装,端的是英武不凡。

    “这位小将军姓甚名谁,何人部下?”这两句话说的语气平缓,看不出来有任何的情绪波动,实则心里已经乐开了花。

    “启禀王上,此乃我部将袁烈。”说话这人乃是宇文胜,官至骠骑将军,在湖广军中,地位仅次于神武皇帝和高衍,算的上是实际领军的第一大将了。

    “好,小将军且上的前来。”

    听闻王上召唤,袁烈当即快步走到高欢面前,双手抱拳,单膝跪地施礼道:“末将见过王上。”

    “小将军不必多礼。”高欢略一弯腰,将袁烈扶了起来。

    高欢仔细的端详着袁烈,虽说官职不高,也还年轻。但那眉宇间的不凡英气,全身散发出宛如太阳一般的朝气。

    高欢看着他,也不免想到自己年轻时的岁月。像他这般年岁时,他也不过是个牙门将军,一路刀头舔血才有了今天。

    “小将军可曾知道,应了这差事便是九死一生啊,军中可无戏言哦。”

    “能为王上分忧,乃末将之幸。家师曾对末将说过,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若是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建立不世之功,此生亦无悔矣。”袁烈抱拳拱手对高欢说道。

    袁烈这一番话说的高欢不胜欣喜,当即对他说道:“好,小将军有此雄心壮志,此战必当功成。”随即转头对传令官道:“传令,将虎字营调拨精兵三千,再将龙字营调拨精兵两千人,总计精兵五千人,组成虎卫军归袁烈将军统一指挥。”

    高欢将当时的湖广军分为五军六营,五军为“禁府军、虎贲军、背巍军、无当军、飞卫军”,由他自己和四位将军分别统领。六营则按《六韬》分为“龙、虎、豹、犬、文、武”,这六字营各有所长。

    龙字营皆是全能士兵,上的马,行的涧,开的船,马上步下,路上水里无一不精。所辖十二万人,是为禁府军,由高欢直接统领。

    虎字营皆是以一当十的豪勇之士,逢战登先,冲锋陷阵,无惧生死。所辖八万人,是为虎贲军,由大舅哥宇文胜统领。

    豹字营皆是日行八百的神行太保,翻山越岭,长途奔袭,纵横战场。所辖七万人,是为背巍军,由堂兄高沛统领。

    犬字营皆是巧夺天工的能工巧匠,铸剑磨刀,制造军械,攻城拔寨。所辖三万人,是为无当军,由亲弟高桓统领。

    至于那文武两字营,积粮草劝课农桑并为军屯,定疆域扫荡丑类晋绥地方。两营并为飞卫军,共计六万人,由堂弟高衍统领。

    这五军六营若是兵合一处当真是天下无敌,只可惜高欢此次只率领了龙字营、虎字营的部分人马,犬字营虽全军参战,但毕竟是工程兵战斗力和龙、虎、豹三营不可同日而语。

    再加上高欢急于速胜,忘了穷寇勿追这种最浅显的道理。对着拓跋全的“败军”穷追猛打,直至追到蒙城,看那拓跋全孤军在前,正以为胜券在握时,不想却被拓跋全预先埋伏的大军突袭,几番冲杀尽皆败北,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退守蒙城,才有了现在的局面。

    而今高欢能将身边所剩不多的精兵,分拨五千人交由袁烈统领,足见其信任。各部分派已定,各自回营安歇,只待明日全力一搏。

    次日丑寅相交之时,细作回报,拓跋全大军即将换岗休息,那时会是防守最薄弱的时刻,此刻突围成功几率极大。

    高欢随即杀牛置酒,亲自举杯为袁烈和那五千精兵壮行。

    “各位将士,湖广命运牵于诸位一身。那拓跋珪嗜血残爆,多杀多征,重敛于民,辽广百姓水深火热。此役全奈各位将士,此役得胜,救万民于水火,孤在此谢过诸位。”高欢高举酒杯一饮而尽。

    “弟兄们,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时刻到了,用我们的热血造就我们荣耀。”袁烈这一番话,尽显大将之风,这五千兵卒共同举盏,盏中好酒一饮而尽。

    “兄弟们,打仗没有不死人的,谁都怕死,我也不例外。可是为什么我到现在还没死,那是因为,战场上若想要活下来,就要让你的对手,比你更加恐惧。现在我们就是敌人恐惧,带上我们的一腔热血,让后世子孙皆以我等为荣。弟兄们,随我出征。”袁烈这一番战前动员,没有半点官腔,倒是说在了这些兵卒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袁烈做完战前动员,向高欢行礼,正预上马出征,高欢却说道:“将军且慢行,孤还有三件物什赠与将军。”说着一招手,几名随从牵着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端着一件甲胄和一口刀,从一旁走上前来。

    “此马名曰‘燎原火’,是汗血宝马和大宛马的混血,送于将军作为脚力。这件乌金软甲,孤已穿备多年,坚韧无比,这柄刀源于苗疆,锋利无比削铁如泥。今日全部赠与将军,待到将军凯旋时,孤与将军解战袍。”这马、刀、甲皆是宝物,袁烈也是后来才知晓,这三件宝物都是高欢随身之物。

    袁烈拜谢过高欢,披甲挂刀,持枪上马,率领着五千人往城北门而来。

    寅时一刻,东方已渐渐发白,细作回禀拓跋全军队正在换防中,此时正是防备最薄弱的时刻。

    “嘭”“嘭”“嘭”三声炮响,袁烈这五千人马杀将出去,真是个虎兕出柙入羊群,蛟龙离海翻江河。马蹄所到之处,拓跋全人马如开波浪,袁烈如入无人之境。

    拓跋全此时刚刚睡下,忽听得炮响,急忙披挂上马,前往查看。但见军阵中,一员小将威不可当,自己部下的将士居然怯敌之勇,不敢迎敌。当即下令再掉三千督战士兵,再有怯敌者立斩。此令一出,所有士兵向袁烈众人包围过来,顷刻之间便围的如同铁桶一般。

    高欢在城楼之上,眼见袁烈人马被围,心中也不免一紧。城内箭失已尽,即使铸造的再快,也要明天能完备。此时若要相助,只能是出城,可此时若是出城相助,拓跋全定会指挥大军全面攻城,到那时不仅帮不了袁烈,还会使得他陷入险地,为今之计也只能寄希望于袁烈能突围而出。

    那袁烈在马上左冲右突,眼见大军包围上来回身对身后士兵说道:“弟兄们,现在乃死地,只有全力向前方有一线生机。”说着挺枪跃马,带头冲杀。

    手下士兵一看,自己的将官身先士卒,一个个宛如战鬼一般。刀起处,衣甲平处,血涌如泉,饶是拓跋全、高欢这些人经历大小战役无数,也不成见过如此厮杀。

    袁烈枪到处,辽广将士无一可挡,身后士兵更是个个奋勇向前,这一番厮杀只让辽广将士人人害怕。袁烈这五千人,左冲右突,打乱敌军包围,脱离大阵,突围而去。

    拓跋全见十万大军都没能挡住袁烈,恼羞成怒,亲自指挥大军前来攻城。那蒙城本就有“铁关之称”,再加上犬字营连夜赶制的雷火弹,拓跋全几次攻城均被打退。

    就这么来来回回的十余日,高欢虽然挡住了拓跋全的进攻,可城内粮草已尽,高沛援军再不到,城破只在单旦夕之间。

    拓跋全见识了袁烈的武勇,向拓跋珪请求调辽广武艺最强的三十二员上将前来助阵。

    这日拓跋全组织人马再行攻城,高欢率领残部艰难抵抗,抵抗的力量越来越小,城内士气也低到了极点,就连高欢都做好了认命的准备。

    便在这最危险的时刻,辽广人马忽然阵脚大乱,高欢急忙站在城楼上极目望去。远处一面黑色的,绣着豹纹的旗帜,正急速的朝这边而来。

    那旗子他再熟悉不过,那是他的豹字营,这面旗帜只有他和高沛知道,这援军不可能是敌人的诱敌之计,欣喜若狂的他高声呼喊道:“援兵来矣,援兵来矣,众将士,援军已到,即刻整备军队随我杀出城去。”

    这边拓跋全见阵脚已乱,知道是袁烈搬了救兵回来,即刻命令所部四员上将,连同调来的三十二元上将一起,挡住袁烈来路。城破已是旦夕之间,这些上将只需挡住援军半天,定可破城。

    可是一件事震惊了整个战场,那三十六员上将连一个时辰都没挡住,就全部被袁烈挑于枪下。这三十二员上将可不是浪得虚名,每一个都是名动一时的勇将,是拓跋珪的底牌。

    这其中还有被人称为“北枪王”的佟渊。拓跋全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佟渊与袁烈交手仅两合便被挑于抢下。而这,还是三十六人中最好的战绩。

    就这样辽广将士,再无敢上前阻挡者。高沛和高欢兵合一处,内外夹击,大破拓跋全,袁烈更是斩其首级。其弟拓跋恒听闻大哥战死的消息,肝胆俱裂,收拾残部逃回辽广。

    这一仗过后,两广的实力平衡已被打破,辽广再无争夺天下的实力。直至被高欢所灭,将湖广改国号大梁,便是今日的近江朝廷。

    袁烈功勋彪炳,被封为莱国公,世袭罔替。所赐宝刀,上可斩无道昏君,下可诛乱政奸臣。这把宝刀,传至袁士诚的手中,成了太傅高燮唯一忌惮的东西。也因此,他也成为了高燮最大的政敌。

    袁士诚大雨之夜,回想曾祖功绩,正在入神之际,却被门外的一声:“父亲大人”给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