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跟太爷爷闯上海 » 第4章 拜师学艺

第4章 拜师学艺

    “怎么,几日不见就不认识了?”和尚面色平静。

    脑海里的声音赶紧提醒刘季,这人是张四五的师父,叫……素典。

    刘季赶紧假装记起来道:“哦哦,是素典师父,刚才一时没看清楚。”

    那和尚哈哈大笑,翰林之前他在村里也是见过几次的,虽说谈不上多了解,但也看得出来就是一个识字的弱书生,但今RB来是想进村看看自己那个俗家弟子有没有惫懒,谁曾想乡亲们都嚷嚷着说要去听书,他也随着乡亲们去到宗祠,从头到尾看到了刘翰林的一翻表演。这娃娃耍的手段,他怎么看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少年郎能做到的,这让他对刘翰林产生了好奇和警惕。于是回头就把正被老爹狠揍的张四五抓来,跟这位少年道歉,不然日后自己这徒弟在这村里还不知道要吃多少瘪。

    和尚扯出身后一少年来,正是张四五。张四五低着头,脸上青一块紫一块,估计是被他爹狠揍了一顿。释素典道:“贫僧带他来与小施主赔罪。”

    张四五老实的走到刘翰林面前,勉为其难说道:“俺错了。”

    刘季理都没理他,朝大和尚问道:“素典师父,我先撒泡尿啊,刚才憋了好久,等我一会儿。”

    刘季赶紧找了个荒草丛往里钻,他需要先搞清楚这个大和尚的来路,别又闹了笑话。

    “子玉,现在是民国哪一年?”躲在草丛里,刘翰林自言自语模式开启了……

    之前一直认为自己是做梦,刘季没关注太爷爷所在的具体年代。这时候正是民国六年(公元1917),军阀多,常常你打我我打你,导致土匪肆虐,流民朝秦暮楚,无赖劫夺流窜,少林寺地区成为匪患重灾区,少林寺僧人也时常被土匪绑票,于是少林寺自己组织起了了少林保卫团,购置枪械,训练僧兵,以备不虞。而释素典正是保卫团的僧兵,他的任务是负责游走于几个村庄,打探土匪们的动静,相当于现在的侦察兵。而张家村正是他负责的其中一个村落。四五的父亲是少林还俗的,寺里让他家帮管菜园,他爹就让他去了,这大和尚也就顺带着教他拳脚,两不耽误。

    刘季所在的时代不管是影视还是小说,都让他对少林寺充满了幻想。没想到少林寺居然就在附近的山高头,要知道一代大侠很多都是从少林寺走出来的,男人,哪怕是一个中年男人,也压抑不住年少时就已经埋在心底的梦触手可及的机会:“子玉,我们去跟大和尚学武吧!”

    “之前大和尚让村里孩子都去学来着,没人愿意去,我是不喜欢,其他人家里,都缺人下地干活呢。”

    刘季想到那张宝他们三个干瘦的模样,确实是吃都吃不饱,哪还有力气去练功夫。

    “那我还是觉得你得练,你想啊,要不是我的突然出现,今天你能够逆风翻盘吗?”

    刘翰林说不能,刘季接着就说:“对啊,你看你是村里识字最多的小孩吧,可是受欺负最多的也是你吧?这原因是什么你没想过吗?就是你不会功夫好欺负啊!你要是能文能武,别说这村里的张四五了,将来要是出去,这兵荒马乱的怎么着也是个能自保的本事不对吗?!”

    “可是娘那不会同意的。”

    “那是后话,回……”

    刘季话没说完,身后有一个略带慌张的声音传了过来:“翰……林哥?”是张宝,因为好半天也没见刘翰林回来,张宝就寻了过来,刚好看到刘翰林在绘声绘色的自言自语,场景非常诡异,让张宝想起村里老人说的鬼上身。

    刘季打住话,笑着跟张宝说道:“张宝,咋了?”这笑让张宝浑身抖起冷汗,都忘记自己来干嘛了。刘季上前揽着张宝的肩膀安慰了几句说没事,然后就带着他往草丛外走。

    回到大路上,刘季对大和尚说道:“大和尚,我想通了,我要跟你学武!”这话素典很意外却很高兴,少林寺学武之人很少,已经呈现青黄不接之势,之前他可是跟师兄们游走附近好几个村庄,游说村民让家里的娃娃学武,可大多数村子里都是穷得底吊,吃都吃不饱,最后也没几个愿意的,包括眼前这几个小子。

    “哈哈,好好,只要想学,和尚我一定尽力教授。”

    “只学武,不剃度,就是……和张四五一样,可以吗?”

    “当然!”

    刘季纳头便拜,素典也是个豪放性子,不在意那些繁文缛节,只是上前扶起刘季就算是收了这个徒弟:“少林俗家弟子虽不受我寺规约束,但入寺仍需恪守寺规。”

    刘季点头称是,素典接着道:“少林弟子均有法名,我是素字辈,到你就是德字,法名就叫释德尘吧。德缘(张四五法名)比你先入门,以后就是你师哥,之前有何恩怨,此时也当一笔勾销。”

    两位少年,拜入同门,互相含首,一个称师哥,一个叫师弟,至此往后,两人的恩恩怨怨,一笔一刀的刻满了他们的人生。

    确认师徒关系后,素典让刘季每日早间跟随张四五到寺庙的菜园子,他会在那传授功课。随后继续前往其它村庄巡逻去了。

    刘季回家先找到徐先生,将今天自己鼓起勇气,用徐先生教授的学识再加上一些初浅的见识,给乡亲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说书。徐先生虽然面无表情,但是刘翰林早就说过这位先生只要高兴就不会住的捻胡子点头,刘季这会看他完全沉浸在孺子可教的喜悦中了。最后刘季话锋一转,说到自己身体太虚了,导致后面摔倒在台上没办法为大家继续奉献,他要学武,要文武双全!刘季呼啦啦一顿嘴炮的表现,和平时刘翰林的寡言少语,让徐先生感到这个学生明显的异样。但那积极向上的精神头,徐先生还是非常认可的。

    徐先生点头说:“当如是也!”

    得到了徐先生的站队,刘季拉着他去找母亲,在徐先生的助攻下,这位母亲终于点了头。

    夜风微凉,月亮在今晚格外的明亮,刘翰林早已进入梦乡。徐先生的书房大门敞开着,刘翰林的母亲曾若云和徐先生相礼而坐在厅内。徐先生名叫徐则明,这个家里除了刘翰林,只有他们一男一女。瓜田李下,很容易招人口舌。徐则明一直抱持着君子的作风,无事不与家母单独相会,如有必要就如今晚这样,敞开大门,光明磊落,哪怕能看到他们的只有翰林。

    曾若云上一次深夜来找徐则明,是当年丈夫让自己带着翰林连夜去找徐则明只说了句:“时候到了。”打开房门的徐则明二话不说,稍作收拾,即带着他们母子深夜离开了上海,一路辗转来到了这河南少室山下的张家村。而今夜曾若云是为了刘翰林而来,这孩子这两天性情变化很大,让曾若云心中不安。

    徐则明问清来意,淡淡一笑:“夫人,子玉的变化,徐某也看在眼里。不知夫人所虑何处?”

    曾若云虽是大户人家出生,但不是一个能拿主意的,也说不清楚哪里有问题:“心里不踏实,之前不让他去学那些武枪弄棒的东西,是怕这孩子伤着身子,想不到今日先生会帮子玉说话,这也没什么,我担心的是他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他是不是……在村里招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这些年,曾若云可是听过不少村里的各种奇怪事情,虽然没有真的亲眼见过,但是啥事情吧说得多了,真真假假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会越来越信。

    “夫人,子玉的改变有三点,一为能说会道;二为敢于担当;三为有主见。有这三点,我观此子将来必有一番作为!再差,他也能够靠自己在这世上活得不错。”徐则明说的三点非常具体,让曾若云心里那团迷雾一样的忧心给驱散了。

    “徐先生说的让我安心许多,可我还有一个疑问,是什么原因让他出现了这些变化?”

    徐则明拿起茶杯走到门外,抬头看向穿梭云间忽明忽暗的皓月,喃喃道:“这……也许是造化吧。”

    躺在床上的刘翰林,激动的无法入眠,这一天的经历对他十多年的人生来说,完全是颠覆性地,刘翰林的性格本就闷,又只会死读书,人少还能聊聊,人一多就怂,这要放在现在就是社交恐惧症。但现在自己那可是乡亲们的宝贝,谁敢动宝贝一下试试?更奇的居然跟张四五成为了师兄弟,这简直夸张到离谱了!这让刘翰林现在是对自己这个玄孙可是佩服地五体投地。

    这一切在刘季眼里这就是日常操作啊,办公室斗争常用小技巧,其实他也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这个时代的人比他的年代要单纯得多,也好忽悠得多。

    沉沉地夜又一次将人们疲惫的双眼给温暖的包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