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霸坦蓝猫 » 出师表

出师表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之前请求出征的檄文,诸葛亮总共进行了五次北伐战争,这是第一次北伐时所写。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北伐,公元234年去世。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嘱咐刘禅要他向刘备学习,察纳雅言,广开言路,赏罚分明。告诉他朝中谁是忠臣,谁是小人,亲贤臣,远小人。又说自己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一直铭记于心,忠心耿耿服务汉室已经二十多年了。如今北伐势在必行,成则矣,不成则自愿受罚。

    诸葛亮北伐是主动发起战争,而不是被动应战,其实说实话能够把主动发动战争说得这么冠冕堂皇不得不说你大爷还是你大爷。而且刘禅是皇帝又不是你儿子,虽然刘禅并没有说什么,还对你尊敬有加,但这样手把手的教真的合适嘛。

    以蜀国的实力为什么一定要北伐呢?以下是网上找到的几条总结。一是消耗魏国的国力,二是延缓魏国的恢复速度,三是转移内部矛盾。以下括号部分为复制内容(当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收复南蛮各族,储备足够的兵甲物资后,便开始准备北伐中原。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蜀军有五次北伐,可是没有一次能成功,反而大耗人力物力。如果把这些资源投放到内政上,等到蜀国实力更强大一些再出击,结果是否会更好?

    在《三国志》上可以看到,蜀军每一次北上,总能引起中原的动乱。诸葛亮仅仅凭着一州之地,带着数万人马北伐,为什么就造成中原慌乱?其实,这与魏国的兵制有很大关系。东汉末年,各路诸侯逐鹿中原,经常发生士兵逃跑的现象,曹操想出了一个制度,当兵的人世世代代当兵,有仗打就出去,没仗打就在家种田,这便是屯兵制。老婆和孩子都留在屯所里,一旦丈夫在战场上战死,老婆就会改嫁给其他士兵。这种屯兵制不仅让曹操有了稳定的兵源,也让魏国的人口逐渐稳定,可是有一个大缺陷,那就是出兵的成本非常高。比如汉中之战,曹操就是从很远的地方调到汉中,这自然引起士兵的不满。虽然诸葛亮北伐的道路不好走,但是魏国调兵也要很大的成本,这无疑消耗了魏国国力。

    在刘备的设想中,用荆州人来管理益州,用益州人来管理荆州,这个结果对两个势力都有利,可是东征失败了,蜀国只剩下益州一块地方。对于益州本地势力来说,刘璋和刘备都是一样,与其供奉一个土皇帝,还不如做魏国一个州来得划算。这也是邓艾兵临成都时,刘禅在兵多粮足的情况下选择投降的主因之一。诸葛亮的北伐,是用外部矛盾来转移内部矛盾,达到压制益州势力的目的)。

    以上是诸葛亮一定要出师北伐的原因,诸葛亮死后刘禅在位29年,后来魏国攻打成都,在礁周的劝说下刘禅直接投降了。投降固然有诸多的原因,在诸葛亮死后,姜维也是数次北伐,礁周都是反对的,认为应该让百姓休养生息。最开始诸葛亮北伐就是为了消耗魏国,阻碍魏国的恢复,但其实蜀国的实力本就不如魏国,消耗人家的同时自己难道就没有消耗吗?而对方强大起来自己也强大起来了。可魏国和蜀国之间的实力对比本就悬殊,何以要做困兽之斗呢?赤壁之战的时候鲁肃就说出了这个问题的真相,他说大臣们投降顶多是改换门庭,但国王投降就等于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在这样一场必输的战争中苦苦挣扎,还要拉上无数的百姓做垫背的,这真的是气节问题吗?当初起兵的时候是身不由己,起兵之后就是为了战争而战争了,他们真的关心过百姓的死活吗?

    很多人对礁周的评价都是说他软骨头,兵戈未接就投降了。但蜀国百姓对他的评价是很高的,还给他盖了一座祠堂供奉他,究竟谁是百心里装着百姓,百姓心里是有数的,历史也会证明。

    从出师表来看,刘禅的治国能力确实是一般,基本处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状态,和傀儡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区别。而诸葛亮简直像个老父亲一样手把手的教,假如刘禅是个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的人,有自己的主见,并且一心要把持朝政,那诸葛亮的措辞就绝不会如此的恳切,因为再恳切的话都掩盖不了这些话表达出来的对刘禅能力的否定以及诸葛亮的大权独揽。

    虽然诸葛亮死后刘禅就废除了丞相制度,但在诸葛亮在的时候,他对诸葛亮还是非常尊重的。这固然有他个人才能不足的原因在,但历史上才能不足的君王也不少,也有极其荒淫暴虐的,刘禅能够听从诸葛亮的建议来行事,可见他是个仁厚的人,而且也很有自知之明。我们总是用擅长权谋之术,机智过人来形容一个人本领超群,但我觉得像宽厚仁慈,有自知之明这样的品质其实更加难能可贵。就像一个聪明能干的人反而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那些聪明又能够历经苦难而初心不改的人是比聪明能干的人更加可堪大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