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霸坦蓝猫 » 笔尖衷心(四)

笔尖衷心(四)

    说完了北魏从建立到迁都洛阳这段历史,我们先回过头来看一下北魏第三任皇帝拓跋焘以及他的大臣们。拓跋焘生于公元408年,是拓跋珪的孙子,拓跋嗣的儿子,公元452年被宦官宗爱所杀。拓跋焘在位期间,北击柔然,平定胡夏,讨平北燕,灭了仇池和北凉,除了柔然和吐谷浑之外,统一了北方。

    在拓跋焘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有一人功不可没,但是结局却很不好,此人就是崔浩。崔浩生于381年,450年被杀,他是今HEB省故城县人,出身清河崔氏。清河崔氏是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来源于姜姓,西汉时崔业定居在清河郡东武城县(今HEB省故城县),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清河东武城人”。清河崔氏在汉末时崛起为关东望族,南北朝时进入鼎盛时期,并在北朝初年达到极盛,北魏孝文帝(元宏,即拓跋宏)时入“卢崔郑王”四姓高门;唐代时位列“七姓十家”,出了十二个宰相,和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并称为“崔卢”,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望。

    崔宏服务过前秦苻坚以及后燕慕容垂,后燕灭亡之后服务于北魏拓跋珪,其子崔浩经历了北魏三代国君。在道武帝拓跋珪执政时期,父子二人一起在朝为官,拓跋珪晚年服用寒食散,加上继位后疑心病越来越重,变得喜怒无常,服侍左右的人都很害怕,能躲则躲,崔氏父子二人却对侍奉拓跋珪十分上心,得到了拓跋珪的信任,从未被谴责。

    公元415年,平城又遭霜旱,天文台的人说可能有大灾来临,建议迁都HD,崔浩极力劝阻。崔浩的理由有四个:一是迁都虽然可以解燃眉之急,却不是长久之计,太行山以东的各个州郡因为国都在平城,人口众多,牲畜也高产,可以说是富饶。而如果迁都则会导致人口被分散,生产力就会下降,而且把人分居于荒山野岭之中,会导致水土不服,引起众人的不满。其实他的意思就一句话,邺城那地方还不如平城;

    第二,大夏的赫连勃勃以及柔然必定会趁着迁都之际攻打平城,救援又来不及,平城就会陷入危机之中;第三,如果不迁都,就算山东真的发生了叛乱,出兵讨伐也是完全来得及;第四,明年春天到来,霜旱可解,明年的物资就不愁了。但拓跋嗣还是不放心,崔浩于是说可以让吃不上饭的人去山东的汉民地区,让他们每家出租米五石来养活饥民。并且委派周几率军镇守鲁口,管理饥民,他还亲自耕田,命有司劝课农桑。北魏的运气很好,第二年灾荒得以解除,明元帝很高兴,对崔浩等进行了封赏。

    416年,东晋刘裕攻打后秦,向北魏借道,大臣们一致认为不应该借道,应该攻打刘裕,唯独崔浩反对。他认为如果出兵攻打刘裕则柔然必然攻打平城,那时如果再出兵打北方,东边的山东可能又会趁虚而入,最好是借给刘裕。等东晋和后秦鹬蚌相争,他们就会坐收渔翁之利。但拓跋嗣没有听他的意见,于是派司徒长孙嵩带步兵十万驻扎在黄河以北,并派千余骑兵尾随监视刘裕军。刘裕进军受阻,创造了却月阵以击魏军,打败了魏军三万人,拓跋嗣听闻魏军惨败,后悔没有采纳崔浩的建议。

    刘裕兵临潼关,拓跋嗣又问计于崔浩,崔浩认为刘裕以一介布以打败了桓玄,平定了孙恩的叛乱,大权在握,其实力甚至在慕容垂之上。如今皇上你有父亲留下的基业,可以说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秦地戎夷之人混杂并居,乃虎狼之国,刘裕即便能打下来,也很难守得住。想在三秦之地行荆扬教化,就如无翼而想飞,无足而欲走,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留兵守秦地,必然是给敌人帮忙。

    另外,刘裕此次平定关中,回朝定会篡权夺位,必然内乱,关中他自然是自顾不暇。不如就让刘裕拿去潼关之地,进驻关中,我们保境安民,休养生息,秦地终当为我国所有。但拓跋嗣却认为如今刘裕已经入关,如果北魏出兵,他必然迎战,他们远道而来,我们若派精锐骑兵南袭彭城、寿春,刘裕哪里能自立?他也耗不起啊”。

    崔浩于是说,国中无白起、韩信这样的大将,长孙嵩有治国之才而无领兵之能,不是刘裕的对手,于是刘裕顺利进入关中。不出崔浩所料,刘裕回去就取代东晋,建立了宋朝,而关中的内乱远比他预料的来得还要早,王镇恶、沈林子等人在刘裕回朝过程中还没到建康就发生了内斗,关中很快就得而复失。

    422年,刘裕病逝,拓跋嗣想趁机攻打洛阳、虎牢、滑台,崔浩却说乘丧讨伐他国,即使得手也不光彩。君子以不伐丧为大礼,这样百姓才会效仿,做有仁义的人。况且刘裕刚死,如果此时攻打,则上下一心,我们很难取胜,应该等他们出现内讧,上下离心再打,必然一击而胜。”可拓跋嗣哪里等得了那么久,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他就不是个很有长远目光的人。所以他说刘裕趁着姚兴死而攻打后秦,我为什么不能趁着他死打刘宋?崔浩说姚兴死时,两个儿子闹矛盾,刘裕才讨伐他们,如今刘宋没有严重内部矛盾,不宜攻打,明元帝大怒,于是发兵攻打刘宋。

    其实拓跋嗣的这个逻辑乍一看是没有问题的,但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仔细分析就经不起推敲。丧期不伐以及没有内部矛盾固然算不上什么很有说服力的理由,但其实这个事情真正的问题并非是个礼节和时机问题,而是个发展问题。刘裕那样,你就要那样吗?那如果刘宋短命而亡,北魏是不是也要步其后尘呢?我们往往习惯于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但其实历史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不要重蹈覆辙,这样的方式只会是无限的恶性循环,我们要往前走,要有所突破,而不是总是往后看。

    确定攻打之后,开始商议该先攻城还是先抢地盘,崔浩认为南方人善守,我们远道而来,兵力甚众,攻打的又是小城,打成持久战就必然影响军队士气。应先抢地盘,以淮河为限,然后设置管理机构,已备粮草。这样一来,滑台、虎牢在我军北面,南边救援的希望断绝,他们必定会沿河东逃,就成为了我们的掌中之物。公孙表、奚斤等建议先攻城,崔浩建议不被采纳。于是公孙表、奚斤等渡过黄河,先攻滑台,久攻不下,于是上表请求援军。

    建议先攻城是公孙表的主张,现在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皇帝这脸往哪儿搁,于是明元帝将此事迁怒于公孙表,他亲自南巡,声援公孙表。攻下滑台围攻虎牢的时候,明元帝临时驻扎在汲郡,苏坦、太史令王亮上奏说公孙表把军队布置在虎牢东面,没有占据有利的地形,所以使得宋军不能及时被消灭。明元帝平素很喜欢术数,加之之前是公孙表建议的攻城才放弃了崔浩的建议,如果采用先占地的方式搞不好早就拿下洛阳了。如今搞成这个样子,他是越想越气不打一处来,攻打虎牢时又士卒伤亡很多,于是就派人乘黑夜到营帐中把公孙表给缢死,公孙表时年六十四岁,明元帝因为宋军尚未退走,把此事掩盖起来而不予公开。哎,可怜的公孙表,死的确实冤枉,但古人都说了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也是老天对他不自知的一种惩罚吧。

    423年十一月,明元帝驾崩,拓跋焘即位,是为太武帝。崔浩遭到众大臣的嫉恨和诽谤,太武帝拓跋焘只得将其罢免。他以公爵的身份归家闲居。皇帝碰到有什么疑难,便召来请教。

    424年,崔浩被重新启用,封为东郡公,拜官太常卿。当时拓跋焘准备攻打大夏国赫连昌,群臣都不赞同攻打,认为难以取胜。崔浩懂天文,夜观天象,说天象显示此时五星出东方,时机已经成熟,机不可失,应马上西伐夏国。

    太武帝于是出兵大夏,大胜而归。太武帝准备第二次攻打赫连昌,但这次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到了统万城下,北魏收集兵马做出要撤退的样子,赫连昌果然中计,打开城门将阵营舒展铺开为两翼进攻魏军。好巧不巧这时风雨从东南而来,黄沙漫天,天昏地暗。这时候有人开始退缩了,宦官赵倪进言说:我军现在是逆风,敌军顺风,况且士兵饥渴,情况对我军大为不利,应该撤兵日后再打。

    崔浩怒不可遏,说我军日行千里来攻打大夏,兵戈未接就要逃跑这算怎么回事。贼军现在不能停下来,和后方又断绝了联系,正是我军大好时机,何况风乃是自然因素,应该想办法利用,成事在天,谋事在人,风岂能听从人的调遣吗?于是太武帝重新部署,全力反攻,夏军全军崩溃,赫连昌逃奔上邽(gui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