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霸坦蓝猫 » 萧衍建梁(三 )

萧衍建梁(三 )

    攻破建康之前,联军统帅之一的萧颖胄已死,所以城破之后,萧衍的权势无人能及。他下令处死萧宝卷宠妃潘玉奴及其宠臣共四十一人,并授意宣德太后王宝明取消萧宝卷的帝号,进拜自己为中书监、大司马、录尚书、骠骑大将军、都督、扬州刺史,封爵建安郡公。萧衍虽然也想自立为帝,但他并非萧道成和萧鸾那样的人,也并不希望天下人用乱臣贼子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他认为自己并非乱臣,不过是替天行道,登基是理所应当的,所以他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才登基。

    在登基之前,虽然大臣和部下多次劝他,他依然不敢轻举妄动。于是沈约和范云等人为他大造舆论,二月以来,说南兖州宣武城、建康县桐下里相继出现“符瑞”,萧衍被加封梁王。三月,他的弟弟荆州刺史萧憺(dan四声)让人传播民谣“行中水,为天子”,利用人们的迷信观念为他制造舆论。在官职封到没法再封以及舆论造势也差不多的情况下,萧宝融宣布禅位给萧衍,萧衍于是在都城的南郊举行祭天仪式,登坛接受百官朝贺,登基称帝。四月,萧宝融被杀。

    萧衍称帝之后可以说后半生都是在打仗之中度过,直到536年外部威胁才被扫荡得差不多,到侯景之乱爆发之前,过了十来年的安生日子。如果北魏没有爆发“河阴之变”,大概这个仗打的时间会持续更长,如果真的这样,那最后统一天下的有没有可能会是梁朝呢?不过不管怎么说,萧衍都是刘宋之后当之无愧的霸主,他与萧鸾之流完全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人,也不可同日而语。

    萧衍出身将门世家,有胆识也有谋略,会用兵也会用人,可以说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是有独到见解而且有长远目光的。虽然他在候景投降问题上处置不当,但当时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也因为晚年一心礼佛,导致南梁后期内忧外患一起爆发之时,大厦急速就坍塌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他做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而且是有目共睹的,他也是人,不是一个极致理性的机器,是人就会犯错,不会犯错的也就不是人了。

    萧衍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是一把好手,在文学上更是才华横溢而且颇有造诣。萧衍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读了很多书,博古通今,博学多才,在历史、宗教、文学著作、书法等方面均有深刻见解的著作流传于后世,并且推动了梁朝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萧衍最为人诟病的是统治后期纵容士族大肆贪污腐败,大兴土木兴建宫殿,又对百姓过于苛刻。但史书也同样记载萧衍十分节俭,对于宗亲极其的偏爱,从未痛下杀手。

    怎么说呢?他让我想到了明朝的嘉靖帝朱厚熜(cong一声)。对明史有一些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他,他是个二十四年不上朝虔心修道却把朝政一直把持在手中的皇帝,《大明王朝1566》讲的就是他的故事。他也同样放肆权臣严嵩和严世蕃父子二人及其严党大贪特贪,个人又大兴土木,置百姓的生死于不顾,而他本人又极其节俭。海瑞上《治安疏》参他是昏君,胜于桀纣。他虽然一怒之下逮捕了海瑞,但最终还是赦免了海瑞,并且以八个字评价海瑞,说他“无父无君,弃国弃家”。

    这话说得不错,海瑞从小父亲就死了,嘉靖帝对百姓的不管不顾确实不配为天下人之父,虽然海瑞这样说国父是为不孝,但说得没有错。至于弃国弃家,这话更加有道理了,如果国泰民安,海瑞何至于弃国,这样千疮百孔的国还不该救吗。至于弃家,他虽然两袖清风,却尽全力孝顺母亲,而且因为国事五十岁仍然膝下无子,于国于家他已经仁至义尽,为大家舍小家他更是死而后已。

    关于嘉靖帝这里不再展开讲述,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萧衍。嘉靖帝和萧衍的操作惊人的相似,萧衍最先是崇道的,后来该信佛,嘉靖则是一直修道以至于二十多年不上朝。我们说过南北朝时期一直存在的严重问题就是税收问题,早先是进行土断,南齐时期又进行了检籍,但最终还是没有解决税收问题,而佛教的盛行又进一步影响了税收来源。

    在这样的情况下,梁朝并没有选择像南齐一样进行检籍,那税收哪里来呢?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钱都是在大地主以及商人和士族们手里的,反正检籍也是遭到他们的抵抗,那就索性放手让官员们去贪。他对官员们的贪腐不加追查,那肯定他们就要识相点,放血为他充盈国库,满足他的需求。他多次出家当和尚,大臣们捐钱才回来的,寺庙当时是洗钱的场所,有没有一种可能他这是在逼官员们放血呢?

    那萧衍和嘉靖帝的区别又是什么呢?在唐朝中期唐德宗李适采用宰相杨炎的建议推行“两税制”以取代“均田制”,征税方式从按照人丁征税转变为了按照土地数量和资产多少征税,对没有资产帮佣的采用按户征税的方式征收。在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制。当时征税的原则是量出为入,根据国家的各项支出来确定当年要征收的税额,你可以想象这个原则其实上是有很大漏洞的。

    这一制度坚持的另一个原则是税负公平,资产多的多交税,资产少的少交税。对没有资产的按户征收,那那些隐匿户口的大户自然也就不愿意再隐匿了,他们更愿意把土地租给这些人种,然后削减自己的税收负担。所以当年就揪出来隐匿的户口200多万户,税收收入当年就直接翻了一翻。所以萧衍和嘉靖帝的区别在哪里,这就像一样都是娼妓,但一个是被逼的一个是自愿的。

    504年,司州刺史蔡道恭病逝,北魏趁机派中山王元英攻打义阳,救援义阳的宁朔将军马仙琕(pin二声)被击败。八月,义阳守将蔡灵恩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了北魏,导致义阳三关(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被魏军攻占。

    505年,萧衍派临川王萧宏统军大举北伐,这次北伐以绝对的失败告终。当时太子右卫率张惠绍攻徐州不利,宿豫守将蓝怀恭也连败后被杀,萧宏此时又得知魏安东将军邢峦已渡过黄河,便认定己方实力不济,此战败局已定。于是不顾诸将反对,停军不前,后来竟然擅自逃走,导致梁军不战而溃,损兵达五万人。

    这应该说是萧衍用人的重大失误,他未尝不懂得萧宏的真实水平,但也许是想要给萧宏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只是没想到萧宏在领兵打仗上竟然愚蠢至此。最为重要的是萧宏虽然劣迹斑斑,公然藏匿杀人犯,又不学无术,但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又爱财如命,这正是萧衍希望看到的。毕竟前朝那么多野心勃勃要造反的宗亲,他自己又崇佛,也不愿意开这个杀亲弟弟的头。

    正所谓将帅无能,累死三军,506年再次与北魏的一战充分说明了义阳之败完全是萧宏一个人的责任。506年十月,北魏将领元英率领号称百万的魏军围攻钟离(今AH凤阳东北),钟离守将昌义之顽强抵抗,又先后得到了曹景宗和韦睿率军二十万救援,韦睿就是之前萧宏打义阳时的主要将领之一。507年三月,韦睿等借淮水暴涨之际,派舰队发起攻击并大破魏军,杀敌之多使得沿淮河百余里间,淮河水为魏军尸体所阻导致断流。

    508年十月,北魏悬瓠(hu四声)(今河南汝阳)军主白皁(zao四声)生等图谋反叛,于是杀死豫州刺史司马悦,以豫州全境投降南梁。萧衍派马仙琕(pin二声)等出兵救援,一度收复义阳及三关。但元英等在随后分别击溃各路梁军,梁军所复土地得而复失,萧衍以韦睿出镇安陆,这才避免魏军的进一步进攻。511年三月,朐(qu二声)山(今江苏LYG)民众王万寿杀东莞、琅邪二郡太守刘砜(feng一声),以朐山向北魏投降,北魏徐州刺史卢昶(chang三声)派兵接收。四月,马仙琕率军攻打朐山,双方对峙至十二月,魏军投降,梁朝收回朐山。

    514年,萧衍为与北魏争夺寿阳(今AH寿县),执意修浮山堰。516年四月,浮山堰终于修成。浮山堰“长九里,下阔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夹之以堤”,堤上种植杞柳、修筑军垒,军士能在堤上驻兵守卫。雨季来临之后,主修浮山堰的康绚(xuan四声)采纳他人建议,派人向东开凿了一条泄洪道,又对魏军施反间计,诱骗北魏凿山开湫,引堰水北流。

    这些分流举措最终未能阻止浮山堰的水势上涨,堰水逼退了魏军,淹没了沿淮的数百里土地,使北魏占领下的寿阳城遭受洪水侵袭。徐州刺史张豹子忌妒康绚之功,不愿隶属于其下,于是散播谣言,构陷康绚与北魏来往。萧衍虽然不听此言,但仍在修堰完毕后征康绚回朝。康绚离开后,张豹子不再修堰。当年八月,淮水暴涨,冲毁浮山堰,影响沿岸十多万户百姓,死伤数万人。

    521年,义州刺史文僧明叛降北魏,七月,信武将军裴邃受命统兵讨伐义州。裴邃从边境城池行军,出其不意,在檀公岘击破北魏任命的义州刺史封寿,趁势包围城池,封寿被迫请降,义州平定。裴邃收复义州后,想要趁胜袭取寿阳,于是暗中结交寿阳人李瓜花等人作为内应,约定好攻城的时间,但为了保险起见又给北魏扬州方面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裴邃声称得知北魏方面正在修筑过去的白捺(na四声)城而放弃继续在马头设置防卫,这表明他们要发起进攻,而南梁方面自然是不会等死的,南梁决定马上也修筑欧阳城。

    这其实是在告诉对方自己的作战部署,而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思路走,那自然就会掉进他的包围圈。比较有意思的是北魏方面差点就上当了,长孙稚和他的幕僚们商议,都说他们并不打算修筑白捺城,应当把实情告诉裴邃。军中的录事参军杨侃觉得此事非同寻常,说白捺是个小城,没有太大的战略意义,裴邃一贯老谋深算,他现在大量集结、调动军队,恐怕别有所图。长孙稚顿时醒悟过来让应当马上让杨侃给裴邃写了一封回信,声言对方居心不良还诬陷北魏图谋不轨,不要以为我们好欺负。裴邃收到檄文后,认为计划已经泡汤,只得遣散了军队,与李瓜花等人的约定也就自然失效。而因为错过约定时间,李瓜花等人以为己方已经知道这件事情或者是已经被对方出卖,于是互相告发,导致有十多家被处决。

    524年九月,裴邃与虞鸿袭占寿阳,长孙稚率兵抗击裴邃,战事吃紧而梁军作为援军的后军将军蔡秀成因为迷路又没有及时赶到,裴邃无奈只好领兵撤退。撤军后,又整兵收集士卒,攻下了多座小城,北魏方面派遣行台郦道元、都督河间王元琛率军支援长孙稚。长孙稚总领魏军,但却因为劲敌裴邃而长久不敢与梁军决战,朝中当时对他有意见的人不少,怀疑他别有用心。于是朝廷派遣河间王元琛和临淮王元彧、尚书李宪等三位都督,对外声称援助长孙稚,其实是为了防范他。

    此时裴邃继续攻破新蔡郡,拓境至郑城及汝水、颍水一带,当地人都响应归服。元琛等慑于裴邃的威名一直不敢进攻寿阳,直到北魏皇帝元诩派人持节及携刀前去催促,元琛这才进兵寿阳。而当时久雨不晴,长孙稚认为不应该出兵,元琛没有办法只得坚持出兵攻打拒裴邃,并且擅自率领五万兵士主动发动进攻。裴邃列出四个圆形军阵等待元琛军队前来,并指派直阁将军李祖怜前去挑衅魏军,又假装逃跑。长孙稚和元琛出动全军追击李祖怜,裴邃的四个圆形军阵争相行动,结果魏军中伏大败,被斩杀一万多人。

    长孙稚等人败逃,闭城自守,不敢再出城。元琛逃进城内,长孙稚领兵在后面拦击梁军,入城后便关门固守,再也不敢出来迎战。此战之后,五月裴邃就去世了,萧衍派中护军夏侯亶(dan四声)接替其都督北伐诸事。而长孙稚也因为此战失败被调回北魏,主站寿阳的是李宪。526年十一月,北魏扬州刺史李宪举城投降,梁朝收复了自南齐末年以来失陷的寿阳。随后,萧衍梁以寿阳为治所,重新设置南豫州。

    527年正月,萧衍派司州刺史夏侯夔、谯州刺史湛僧智等北伐,连克平静、穆陵、阴山三关。十月,魏东豫州刺史元庆和举涡阳投降。梁武帝萧衍授予他信武将军,让他随军北伐。到项城的时候,北魏出师讨伐,元庆和直接就退走。萧衍说他的担子只有老鼠那么大,这样的人怎么能成事呐,于是就把他贬到了广西。

    528年四月,北魏爆发了“河阴之变”,权臣尔朱荣策划了针对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进行屠杀的政治事变,因事件发生于洛阳郊外河阴,因而称为“河阴之变”。当时北魏胡灵太后鸩杀了北魏孝明帝元诩,立元钊为帝。后来尔朱荣趁机进兵洛阳并且溺杀胡太后以及元钊,拥立元子攸为帝。他又纵兵围杀百官公公卿两千多人,北魏诸王元雍、元钦、元邵、元子正全部遇害。鉴于这种情况,北魏郢(ying三声)州刺史元愿达投降梁朝,萧衍接受了他的投降并且在义阳设置北司州。

    同年,因“河阴之变”投降北魏的还有魏宗室元显(郢州刺史)、元悦(汝南王)、元彧(临淮王)、元世俊(北青州刺史)、元志(南荆州刺史)等人。十月,萧衍应元彧之请,派东宫直阁将军陈庆之护送其回归北魏。同月,魏豫州刺史邓献也举州投降。529年四月,陈庆之连战皆胜,使元颢成功入主洛阳,魏帝元子攸逃往河北。六月,魏淮阴太守晋鸿以湖阳城降梁。同月,魏权臣尔朱荣攻杀元颢,洛阳失陷,陈庆之撤回。十一月,魏巴州刺史严始欣举州投降。此后,萧衍还曾试图扶持魏宗室元悦、元法僧为魏帝,因诸种原因,均遭失败。

    此后几年中相继有人投降南梁,先是魏南兗州刺史刘世明为人胁迫,举州降梁,后是533年六月,魏建义城主兰宝杀魏东徐州刺史,举下邳城降梁。535年十一月,北梁州刺史兰钦收复汉中,并迫使魏梁州刺史元罗投降。536年,东魏将侯景入侵楚州,乘胜进抵淮上,但被陈庆之击败。同年十月,萧衍再次下诏大举北伐,旋即又诏令众军班师,与魏通和停战。此后梁魏间到侯景内附之前,再未发生大规模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