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霸坦蓝猫 » 魏孝文帝(一)

魏孝文帝(一)

    在萧衍执政的后期,爆发了候景之乱,这次叛乱拉开了梁朝灭亡的序幕。在说侯景之乱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北魏方面的情况。北魏自孝文帝拓跋宏去世之后,局面急转直下。尤其是元恪死后,加上胡太后的干权乱政,农民起义频发,官场腐败不堪,北魏朝廷处在风云变幻之中。先是元乂以及刘腾等人发动政变软禁了胡太后,同年又爆发六镇起义以及关陇起义;农民起义大体平定之后尔朱氏崛起,因为元诩被胡太后毒杀使得尔朱荣借机发动河阴之变;尔朱荣死后在尔朱氏集团之中高欢和宇文泰逐渐崛起,最终北魏分裂。北魏在宣武帝元恪时期因为贪腐以及任用非人已经积累了比较严重的内部矛盾,元诩继位之后由于胡皇后的干权乱政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大体上可以认为北魏的分裂是元恪和胡皇后没有想着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内部矛盾反而还要可劲的造导致的必然结果。

    公元499年,孝文帝拓跋宏在御驾亲征南朝之后染病去世,太子元恪继位。元恪生于483年,515年去世,终年32岁,16岁继位,在位16年。元恪的生母为高照容,她并没有被孝文帝赐死,自此之后,实际上北魏自建国以来的太子继位诛杀其生母的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并且在元恪继位后被废除。元恪的生母高照容本是孝文帝的妃子而不是皇后,皇后尊位是死后追谥的。孝文帝的皇后是冯妙莲,她本是文明太后冯皇后的侄女,由于当时冯皇后专权,为了巩固冯氏在朝廷当中的地位,她亲自为拓跋宏挑选了自己的侄女冯妙莲作为皇后。孝文帝对冯妙莲非常宠爱,史书说冯妙莲生性风流,虽然获得了孝文帝的宠爱但却远没有孝文帝对她那么痴情。她在拓跋宏御驾亲征的时候与中官高菩萨私通,其心腹双蒙帮二人的丑事进行遮掩。当时冯妙莲的弟弟冯夙看上了年少寡居的彭城公主,冯妙莲逼迫她下嫁给冯夙,彭城公主不愿意,于是逃出宫找到当时在外征战的孝文帝,将冯妙莲与高菩萨私通的事情和盘托出,孝文帝因急怒攻心病倒在军中。冯妙莲得知彭城公主把自己的丑行密告了孝文帝后,竟然和母亲一起请女巫对文帝施咒诅咒文帝早死,并且打算另立皇帝。孝文帝赶回洛阳后,一入宫即捕拿高菩萨、双蒙等人,严刑之下两人供出皇后淫乱宫闱、找女巫诅咒皇帝等事,大病初愈的文帝当即气昏在殿中。冯妙莲最终被孝文帝打入冷宫,在孝文帝去世后更遗诏将她赐死。可惜孝文帝聪明一世却偏偏过不了美人关,临死被自己的皇后如此羞辱,大概这就是该死的命运吧。

    宣武帝元恪的皇后本是于氏,但元恪的贵妃高英觊觎皇后之位于是联合叔父高肇害死了于氏,如愿以偿当上皇后。高英是高照容的侄女,高肇是元恪的舅父,因为当时冯家势大的缘故,虽然高照容也得到孝文帝的宠爱,但其娘家并未得到朝廷的重视。元恪继位后,舅家高氏得到了重用,其舅父高肇先是升任尚书令后又改任司徒。在元诩继位后,高肇被元氏贵族一致排挤并且被诛杀,高英也被逼出家为尼后不久被秘密处死。高英被废之后,元恪的贵妃胡充华也就是元诩的生母被封为皇太后。高英是个作恶多端的女人,他不仅除掉了于皇后,由于自己没有儿子,多次以子贵母死为借口请求元恪杀死胡充华。但元恪一直以来都没有儿子,好不容易有个女人帮他生了个儿子,不忍心杀害,于是胡皇后得以存活。但太子元诩年幼,胡充华野心勃勃又对于治国理政并不擅长,如果元恪知道这个女人最终会导致北魏的江山易主不知道会不会后悔自己对胡氏的心慈手软。

    公元500年,拓跋宏死后,下诏让元详、元禧、王肃、宋弁(bian四声)、元澄、元嘉六人为辅政大臣。不过当年宋弁当年就病逝了,第二年王肃也病逝,元禧则因为谋反被杀,六位辅政大臣只剩下了三位。元恪即位,本来打算让他的六叔元勰(xie二声)当宰辅,但元勰不愿意,于是作罢。元详和元禧等人深恐不能登上宰辅之位,而元勰却害怕当辅政大臣。本来拓跋宏也有意让他给元恪当宰相,但他直接说自己如果当了宰相,必然是功高震主,只怕是难有善终,宰辅之位于他是夺命的剑而不是锦上的花,孝文帝也就不再强人所难。

    元勰和元澄一起是孝文帝的肱骨之臣,积极促成拓跋宏的迁都以及后来的移风易俗的全面改革,可以说功在千秋。他并非贪恋高位来满足私欲的那类人,他是有政治抱负和梦想的政治家,他不会不懂得元恪的为人也不会不懂急流勇退的道理,但是命运还是不愿意放过他。508年,他遭到高肇的诬陷,被皇帝元恪召进宫中赐毒酒而死。而此前他已经有两位哥哥因为谋反罪名被诛杀,他这样的重臣如果没有主动退避只怕死得更早。其实辅政大臣得善终的很少,基本上在新主继位之后,都会被视为心腹大患而加以铲除。

    孝文帝的弟弟元禧在他死后担任元恪的宰相,只是他本性一贯都是贪财好色,没有节制。史书记载他妻妾成群,骄奢成性,贿赂公行,广营田产,开采盐铁,元恪厌恶他在一切事情上贪得无厌。因此,元恪亲政后,元禧因为自己的贪腐深常常十分忧虑,于是501年他打算与他的妃兄兼给事黄门侍郎李伯尚谋反。但事情败露,他被逼自尽于家中,家产被抄没给了高肇、赵修两家,其余赐给内外百官。

    元详也是拓跋宏的弟弟,他想独揽大权,用阴谋排挤六哥元勰,被任命为太傅,领司徒,侍中、录尚书事。他也是贪得无厌,公私营贩,又抢夺良民宅第,名声很差。他自己妻妾成群却偏偏要与堂叔安定王元燮(xie四声)的王妃高氏通奸,因为高氏的关系,又与高氏的姐夫茹皓、刘胄、常季贤、陈扫静等往来甚密,在一起干了不少坏事。此前,因为元禧谋反,元恪对叔叔们本就十分的忌惮,504年,高肇添油加醋的把这件事情和元恪一说,元详就以谋反罪名被杀。508年元勰也被杀之后,高肇得以专权,横行无忌。史书说高肇既处要害部门,每事都任己情定夺,他本无学识,动辄违背礼度,好改先朝礼制,出情妄作,减削封秩,抑制黜贬勋贵之人,由此怨声盈路。515年,元恪去世之后,高肇随之倒台。

    元恪和孝文帝一样,重用皇后的娘家人,但为什么两者却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呢?同样是垂帘听政,为什么冯皇后和胡皇后掌权的结果区别如此之大呢?孝文帝和冯皇后的感情很好,从小得到了冯皇后的悉心培养和教育,而孝文帝本人又极其聪慧。冯皇后从掖庭的奴隶当上皇后,她本人也是非常聪颖。嫁给拓跋濬之后,二人感情很好,拓跋濬经常会给她说一些朝政上的事情,耳濡目染之下,她从拓跋濬身上学到了很多治国理政的东西,甚至塑造了她的政治理念。冯皇后富于权谋,她是有政治框架的,而胡皇后虽然野心勃勃却未免有自作聪明之嫌。孝文帝能够合理的处理和冯皇后的关系,和弟弟们的关系也处理得很好。但元恪虽然也重用舅家人,但他没能对他们进行合理的约束,又由于叔叔元禧的造反就猜忌所有叔叔,把本来已经让权而又极其有才能的叔叔元勰逼死。所以元恪其实心胸狭隘,他远没有孝文帝的政治谋略和眼光。不过话又说回来,北魏自开国以来,已经连续有三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这在整个两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历史中都是独一份的殊荣,南方的宋齐梁陈四朝都差不多第二代就出现昏君,不可避免的早早就走向灭亡。从中我们也能够发现人都是害怕遇到问题的,所以人都很喜欢能够帮自己解决问题的人,讨厌总是给自己制造麻烦的人。而一个人总是麻烦缠身往往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并不擅长甚至根本不会处理矛盾和问题,因此矛盾在不擅长解决问题的人手里只会不断堆积,直至乱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