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贞观传说 » 第三百零八章 暗流涌动

第三百零八章 暗流涌动

    王正中在暗度陈仓。

    耍的好一手计谋,先前数个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当时河东道太原府的官员都是在场的,袁淼自然是反驳不了的。

    在袁淼接连承认之中。

    王正中便来了一招无中生有。

    直指当日袁淼进入太原城后,与那王德厚发生了不逾越的事实,乃至于发生了争斗。

    而在当日,袁淼他并没有与王德厚发生任何的争论。当日他之所以不留宿王德厚安排的宅院之中,也是因为看出了王德厚另有所图。所以他才婉言拒绝了王德厚的好意,而是住进了行军总管衙门。

    但是现在被王正中这样一问,袁淼如果说没有的话。

    在场的这些群臣,则会怀疑,乃至于质疑袁淼回答的真实性。

    因为人都是这样的,会存在一种连贯性的习惯。

    当袁淼他接连承认事实的时候,再一次被审问,甚至是问题最重点的时候,所以人即使没有得到答案,也会自发的认为事情就是如王正中所说的那样。

    当日,在太原城中,新丰侯他确实是和王德厚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

    看着一下子变得沉默不语的袁淼,王正中脸上的挂着一抹属于胜利者的笑容。

    老程在一旁干着急,连同着身后的一系列武将勋贵,脸上都流露出紧张来。

    而房玄龄,则是目露深思。

    事情到如今,这位执掌帝国政务的宰相,已经嗅到了一丝不同的气息。

    那马来,乃至于是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正中,之所以弹劾袁淼。恐怕,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一瞬间,房玄龄想到了很多可能。

    是世家与新贵的利益之争?

    还是文武之间开始产生不合?

    亦或者是这些人,想要将最近的灾情压下去,而在朝堂上转移所有人的视线?

    无数种可能,浮现在这位帝国宰相的心中。

    同样的,这种怀疑,也开始出现在袁淼的心中。

    目光所及之处,他相信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的帝国武将、新起的勋贵们,也闻到了一丝不同之处。

    即将去职还乡的那位江南谢氏的礼部侍郎。

    谢老头子缓步缓声的走出班列。

    王谢世家,在江南与长安朝廷里,一样拥有着巨大的政治力量。

    谢侍郎站到了中间位置,看向高高在上的皇帝,开口谏言:“陛下,如今河东道都知兵马使王德厚之死,其中或有情弊。然火药实乃新丰侯所造,于情于理新丰侯都该去职待家听参!”

    谢老头说的很是平缓,表面看似乃是为了缓和朝堂之上紧张的局势。

    但实则,却是要将袁淼身上的职务和权力拿走。

    终究,这位江南谢氏的老人家,还是选择了站在同为世家的一方。

    而真正的目的,袁淼他大抵也能够想的出来。

    当自己身上的职务,无论是右武卫将近,亦或者是火药工坊、骊山营的执掌者。当自己被夺职之后,必然会出现权力空洞。到时候,眼前的这些人将会如饿狼扑食一般,扑向袁淼留下的权利。

    河间郡王李孝恭冷哼一声,从武将班列中站出身来:“陛下,十六卫军务繁杂,贸然调换将帅,与长安安危大有弊端。更何况,火药生产乃是国朝机密,如今只有陛下与新丰侯清楚知晓。再与旁人知晓,与帝国毫无利益!”

    李孝恭这番话说的有些过,长安的安全并不会因为袁淼一人的去职,就会出现危险。但将这件事情,和国度、皇帝的安全扯上联系却是必要的。十六卫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拱卫帝都,保护皇帝及皇室安全的。

    而火药的生产制造,事到如今更是被牢牢保守着。

    如果袁淼离职,新的官员必然是需要了解火药制作工艺的。

    河间郡王乃是皇室出身,更是身在军方。李孝恭此时的态度,大抵已经算得上是代表了如今,站在这座殿堂中的军方人员的意见。

    坐的高高在上的李世民,看着眼下越来越多站出来的臣子,心中已经渐渐的有些担心。

    眼前的这一副局面,让这位‘年轻’的皇帝想到了很多。

    文武之争!

    新旧势力之争!

    由御史马来、御史王正中,乃是于礼部谢侍郎的站出,都是代表了文官,代表了世家的利益。

    中书令房玄龄,乃是新丰侯的丈人,更是隐隐代表着山东世家的利益。这一刻,也站在了新丰侯的身前。

    而河间郡王,无疑是代表了军方,在暗暗的力挺着新丰侯。

    于是,李世民看向了如今的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以及侍中高士廉。

    这两位乃是出身陇右,更是如今朝堂之上不少官员的代表。

    长孙无忌乃是李世民的妻哥,高士廉是长孙无忌的舅父。有着这层关系在,李世民往往在帝国的决策上,向来都很是信任这两人的,尤其是如今虽然只担任吏部尚书一职,而为入三省成为宰相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同样看到了来自于皇帝的注视。

    这一刻,身为吏部尚书,多年为官的长孙无忌,却是迟疑了。

    新丰侯袁淼的经历,对于长孙无忌来说,一向都是震惊的。这位年轻人,几乎与自己的儿子长孙冲一般大,却已经取得了普通人一辈子也达不到的地步和权势。

    身为帝国的官员,更和皇室有着亲密关系的长孙无忌,自然是希望帝国能够有越来越多这样的英才。

    但是作为一个父亲,长孙无忌无疑是嫉妒的。

    甚至于,时常无人时长孙无忌会发出,那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来。

    长孙无忌曾私下拒绝过皇帝提拔自己的意思,但是却无法阻挡长孙无忌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够走得更远的希望。这是一个身为父亲,最普通也最亲切的关系的向往和期待。

    有袁淼的存在,长孙冲的光芒将会被死死的压制住。

    这也是为什么,前番长孙无忌会连同舅父高士廉,提出组建火药新军的建议,更是借此将长孙冲推到了新军神勇军的统领将军位置上。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走的更远更高。

    而当时,皇帝实际上是知道自己这位妻哥的心思的,所以当时所有的一切都进行的很是顺利。

    但是现在,长孙无忌陷入了纠结。

    长孙一族出身陇右,虽然在前朝也曾显赫过,但真正散发出光芒来,却是在如今的李唐一朝。陇右集团,更是隐隐成为了帝国朝堂之上,一股冉冉升起的新贵势力。

    陇右集团本身的存在,就是为了皇室抵挡和抗衡那些世家的存在。

    新丰侯也无疑是属于朝堂新贵一系,更是属于军方一系。

    但是看着站在班列里的袁淼,尤其是那张平淡无比,毫无波澜的脸颊时,长孙无忌心中已经暗暗的有了打算和主意。

    于是,长孙无忌整理衣袍,走出文官班列,站在了中书令房玄龄身边。

    面对着皇帝李世民,长孙无忌沉声开口:“启奏陛下,臣以为。火药虽然乃是新丰侯所造,但据了解,如今每日火药产生颇多。更是装备了数支军队,接触之人甚多。而新丰侯一人,署理右武卫、又身兼兵部尚书一职,归为国朝冠军大将军,本身就事务繁杂,难免会精力不支。在无确凿证据之前,就断定河东道都知兵马使王德厚之死,乃是新丰侯所为,实则有些难以服众……”

    离着长孙无忌最近的房玄龄,在听到这位的一番话后,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

    长孙无忌这番话,无疑是说明了,袁淼并不一定就是王德厚之死的元凶,无疑是站在了袁淼一方的。

    那马来、王正中、礼部谢侍郎,心中不由一沉。

    几人心中同时升起一股想法,如今的以长孙一族为首的陇右集团,已经能够在朝堂上与己方对抗了!

    而上方的皇帝李世民,目光闪烁间,则是沉默不语。

    暂时成为中心的长孙无忌,稍稍的松了一口气。至少自己刚刚一番话,已经是表明了态度,长孙一族乃至于陇右集团,是站在朝堂新贵、军方一边的。

    这是长孙无忌必然需要作出的选择,因为不论是长孙无忌的想法,还是作为皇帝的李世民的圣意。都是想要将朝堂之上,那些原有的世家官员进行打压的。而这种打压,在如今并不能那般的直接干脆,即使是身为皇帝的李世民,也只能是通过不断的抬高和给陇右集团加码,才能达到抗衡世家的局面。

    只是,站在中间的长孙无忌却是轻轻的咳嗽了一声。

    显然,这位陇右集团的首要人物,帝国的吏部尚书,皇室国戚还有话没有说话。

    果然在所有人的注视下,长孙无忌继续开口道:“然,臣认为。王德厚之死其中颇有蹊跷。而那火药更是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于情于理,新丰侯都难逃一个失察之责!但火药生产又是国朝机密。臣斗胆妄言,陛下可下令,新丰侯暂停职务,右武卫军中由其余将军统辖,火药作坊由原有主事、工匠继续生产。待王德厚之死一切查明后,如确无新丰侯之因,则陛下可恢复新丰侯官职,或另加赏赐以作安抚!”

    终于,长孙无忌还是选择了打压袁淼。

    只是没有像王正中等人那般,直接夺取袁淼身上官职。而是换了一种说法,令袁淼留职等候朝廷查明缘由。

    长孙无忌的这番话,无疑是公平的,也是公正的。

    但放在长孙无忌身上,却明显是要将不断被拔高的袁淼,给按下去。

    一位官员被停职,哪怕没有被夺取职务,其中的影响也无疑是巨大的。哪怕最后,事情查明王德厚之死,与袁淼没有任何的关系。但这其中的时间,所产生的影响和可能发生的事情,对于一个国朝官员来说,无疑都是非常严重的。

    争论到了如今,各方的意见也都已经表达了出来。

    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一支保持公正,位居上方的皇帝。

    一位国朝冠军大将军,更是掌握火药利器生产,又是勋贵一员。对于袁淼的定夺,都只能由皇帝李世民来决定。

    圣裁!

    一切都将交由皇帝定夺。

    在这些目光的注视下,李世民平淡沉默,目光最后锁定在班列中的袁淼身上。

    “准吏部尚书所奏!新丰侯袁淼留职在家等候朝廷查明真相!期间,右武卫、火药工坊诸般事务,由各副手暂代署理。火药机密,断然不可轻易泄露出去!”

    一切的争论,都终结在了皇帝那里。

    最后李世民还是选择听取了长孙无忌的意见,袁淼被正式下令待在家中,一切职务暂留停用。

    马来、王正中等人自然是不满意的,这样的结果并不是他们所期望的。

    将作为朝堂新贵代表,军方众人的新丰侯袁淼彻底的按下去,才是他们想要的。

    世家如今在朝堂上的局面,越来越困难。皇帝给予新贵和军方出身的官员,越来越多的权利。乃至于,陇右集团以及在朝堂上取得了巨大的权利,已经到了能够和诸多世家抗衡的地步。

    而对于以河间郡王李孝恭为首的军方来说,结果自然也是不满意的。

    皇帝的这番决定,无疑是已经开始在朝堂上施行平衡的政治手段了。原本与军方最为亲密的李世民,已经渐渐成功的融入到皇帝这个位置上。

    军方,将不再如曾经那般,能够得到曾经还是秦王时的李世民,那样的支持和信任了。

    对于军方来说,这样的结果很不好。

    更显得有些危险。

    而这场争斗之中,最终得益的却还是长孙无忌。

    这个没有成为宰相,却在帝国的决策之中无时无刻,不在起着决定作用的人物,依旧甚至是更被皇帝李世民所看重和依赖。

    就在这样各方都不甚满意之中,作为皇帝的李世民,再一次的平衡了朝局的纷争。

    而作为事件的核心人物,袁淼却似乎成为了无关轻重的一位。

    所有的决定和裁夺,都无法被控制。

    这座大内皇宫中的禁军,却是无比的尽忠职守。

    在皇帝的圣意表达出来后,一队禁军将士面带难色的走到袁淼面前。

    其意思明显,已经被停职了的袁淼,此刻已经没有了站在这里的资格。

    骊山,那座袁家庄才是袁淼真正应该停留的地方。

    平静的面对了这一切后,袁淼依旧保持了平静。

    在那无数各怀心思的官员注视下,袁淼保持住了自己的体面,没有让那些禁军将士为难,很是自然的走出了这座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