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少林出道小生 » 第二十五章:《三毛流浪记》

第二十五章:《三毛流浪记》

    段霁云的建议得到了很好的执行,(边唱边推)出来的效果也堪称完美,冯导更是下定决心,要拉这个孩子一把,这个孩子是个人才,不能让他(因为那点破事)就这么被埋没。

    冯导思索片刻,把自己的助理叫过来低声吩咐了几句,随后又给自己北电的学生、同学打了几个电话,

    北电在九十年代的中国大陆影视圈影响力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占江山半臂,冯导作为北电导演系的硕士生导师,门生故吏遍布影视领域的各个部门,因此挑选一个角色还真不是难事。

    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大陆的民营影视制作公司还没有如后世那般遍地开花,这个时候拍摄成品电视剧主力的还是各大电视台,

    这其中本钱最雄厚,实力最突出,制作能力最强劲的当首推中央电视台。

    在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央视凭借自己的平台优势,曾拍摄过不少叫好又叫座的影视作品。

    当然央视也不是无所不能,并不是所有类型都擅长,比如《还珠格格》那种闹剧,以中央电视台的严肃性肯定是没法拍也不能播的。

    当时央视(九十年代)所擅长的题材主要有三,

    名著剧,诸如:《西游记》、《封神榜》、《红楼梦》等等…

    革命剧,诸如:《长征》、《香山叶正红》、《换了人间》等等…

    历史剧,诸如:《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等…

    其中不乏精品(后来又添了武侠剧),但是这些电视多是成人剧,以成人视角展开,其中或许也有一些需要小孩子的镜头,

    但是最多就像《雍正王朝》里的小乾隆,或者《西游记》中的红孩儿,至多算是个小配角,

    有戏份,但是不多,不能当主角展开,能演个《我爱我家》里类似关玲的那种角色就已经很难得了…

    至于说以小孩子为主视角展开的电视剧,有,但是不多,

    央视其实还是拍过一些儿童题材电视剧的,比如1987年的《好爸爸坏,爸爸》,1990年的《亲亲我,老师》,1992年的《小龙人》

    ,1995年的《小小飞虎队》…

    (八零后对小龙人比较熟悉)儿童剧相比成人剧而言产量自然是少的多,而且即便有角色也不一定适合段霁云,

    比如95年央视刚刚拍摄的《小小飞虎队》,这部戏所讲述的是抗战时期,40年代的齐鲁枣.庄,通过大壮、虎子和小银三个崇拜抗日飞虎队的男孩为飞虎队传递情报的故事。

    这种戏段霁云能演么?

    他演不了,段霁云是典型的城里孩子长相,潇洒英俊、气宇轩昂,就像冯导下午拍的那场戏,他的形象气质在一群农村孩子中间其实比较违和,

    就像康宏雷导演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其中有一场戏是已经发达了的石光荣带着小女儿石晶回到老家蘑菇屯,在屯子里石晶和那些农村孩子站在一块,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形象对比一下子就出来了。

    而石光荣只能说是暴发户,都说三代出贵族,段霁云祖上那可是千年世家,还出过皇帝。

    都说黄圣衣祖上是江夏黄氏,千年世家,你能想象让黄圣衣或者刘天仙(小时候)去演那种特殊时期(抗战)饥一顿饱一顿,没有文化没有涵养大山里撒泼打滚长大的野孩子么?

    所以当冯导在晚上得到助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学生们的答复以后,他在收集到的本子里面挑挑拣拣选出三个比较满意的,然后让助理把段霁云叫到自己身边,

    段霁云此时正在房间里跟小龙、郝邵雯二人唠嗑,因为拍完那段戏后天色已晚,他就在冯导的劝说下在剧组下榻酒店暂住一晚,

    三个小家伙都还没有睡,因为半夜时分小龙、郝邵雯二人还有戏,

    就是元飙、小龙四人下车到旅店休息,郝邵雯半夜装鬼吓唬徐若萱,想把她吓晕在自己怀里,谁曾想剧本却不按自己的设想去走,郝邵雯装鬼被人误会结结实实的挨了一顿。

    冯导的助理把段霁云叫了过去,

    站在冯导身边的段霁云心中略微坎坷,心中暗道:

    “冯导把我叫过来究竟什么事呢?”

    冯导整理了一下办公桌上的文件后站了起来,而后颇为玩味的看着他:

    “小段师傅,你的那点事我都听说了,说实话我挺欣赏你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认为你做的对,

    而且通过昨天的表现,可以看得出小师傅你聪明、机灵、善于交际,而且非常的有才华,如果让你因为这点事就被毁了那太可惜了。”

    段霁云人小鬼大,自然明白冯导话里的意思,纵然心有城府,但是亢红的小脸,颤抖的双手还是出卖了他:“冯导您是说…”

    冯导轻笑一声:“人家弯島导演不把你当自己人,咱们自己在不照顾自己人,那成什么了?

    我这里呢有三个儿童剧的剧本,你看一下吧,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告诉我,我在帮你推荐给导演。”

    段霁云充满期待的看着冯导递过来的三个本子,第一个本子上写的是《三毛流浪记》,第二个本子是《蜜里逃生》,第三个本子是《金猴小队》,

    段霁云瞅瞅这个看看那个,翻来覆去,而后笑道:“冯导,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我想全要。”

    冯导撇了段霁云一眼道:“第一,你就是小孩子,不要在这里给我充大人,第二,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金鱼和渔夫的故事,贪心的代价就是一无所获,

    这三部剧差不多同时开机,拍摄地点也不一样,有的在首都有的在魔都,你怎么一起拍?还是说你小小年纪就想轧戏?”

    “哦,原来如此,”

    段霁云想了想后说道:“那我选《三毛流浪记》。”

    1995年,魔都电视台决定翻拍《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是魔都电视台的重点项目,大IP,高投入,精制作,又是少见的儿童剧,一经立项,不知道被多少望子成龙的家长盯上,

    这种未播先火的热门IP是典型的戏捧人,主演会因此获得巨大的关注度,等到戏播出的时候说不得就会像《新乌龙院》里的小龙那样一炮而红,这对于那些渴望年少成名的年轻人来说同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因此段霁云选择这个剧本并不奇怪,

    但冯导却并不看好他,

    “《三毛流浪记》剧组立项之后就发布了全国海选小演员的招募信息,并且陆陆续续已经收到了超过六千多位面试者的信息资料,你觉得你能在这六千多个人里面脱颖而出,并且顺利拿到三毛这个角色么?”

    段霁云听到有六千多个人在争抢这个角色后也是吃了一惊,随即摇摇头道:“说实话,我没有把握,但总得试试吧…”

    冯导摇摇头:“首先你外形就不合适,三毛的形象是皮包骨的身材外加一个斗大的脑袋,冲额角,翘鼻子,阔嘴巴,而你呢家庭条件很好,吃得好睡得好,在加上从小习武,一身精健的肌肉,你演三毛不合适。”

    “导演,我可以减肥的呀。”

    “这可不是减肥就可以解决的,你身上没有那种民国气质。”

    “民国气质?”

    《三毛流浪记》讲的是一个在大城市挣扎求生的边缘人。那个时代的流浪者、乞儿生活非常艰苦,很多人营养不良。(抗战时期就连梁思成、林徽因这些学者都饿的只剩下皮包骨)反应在脸上,面容就比较消瘦,肌肉比较紧,很多人颧骨就比较突出,他们的面容跟现在的人看起来是有差别的。

    贾樟可在评价李鞍的《色戒》时就曾说:“从同行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有个遗憾,没有拍出我想象中的气氛。电影里的面孔没有古相,有些一看就是吃麦当劳长大的,那样身体和长相绝对是不一样的,你能看出来。梁朝玮再像民国人,周围的不像有什么用。”

    在《色戒》里好歹不像的只是配角,除了专业导演一般人不会太在意,而在《三毛流浪记》中三毛可是主角,他的人物形象必须要贴合那个时代。

    “不仅如此,三毛这个角色是个在大城市里挣扎求生的边缘人物,他独自一人来到十里洋场寻找妈妈,却没能如愿,只能孤独的漂泊在这座城市里,所以他身上有一种淡淡的孤独和漂泊感,但你身上没有…”

    “还有三毛这个角色受尽了旧社会的嘲讽和奚落,压迫与虐待,从身体到心灵都是伤痕累累,然而他却是个乐天派,在那种境遇还保持着自己的乐观与善良,因此他的身体里一定有一种信念在支撑着他,而你身上没有…”

    “最重要的是,”

    冯导瞥了一眼段霁云:“三毛这个人是一个底层,大城市里挣扎求生的边缘人物,他心里想的就是活下去,为了活着,他什么都肯干,可以一点不要皮面,这就需要主角非常放的开,没有一点偶像包袱,但是你却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你在剧里要被富少当马骑,被富少侮辱在喝的鸡汤里撒尿,被店主往嘴里塞苍蝇,这样的剧情你能不抵触么?”

    “我…”

    “不仅如此,演这部戏你需要经常理发,只留下三撮用药水粘在一起伸到前面,但这种药水用多了会刺激头皮囊,可能会导致你再也长不出头发,如果因为这部戏导致你变成谢顶大光头,你能接受么?”

    这次,段霁云倒是很肯定的回答道:“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