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少林出道小生 » 第二十八章:世家,家世…

第二十八章:世家,家世…

    公元738年,六诏的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迁都太和城。

    其后,南诏逐渐扩大势力范围,在强盛时期,其疆域北抵大渡河,南到越北,西接印、缅边境,东达贵州北部和广西西部。

    《段氏世家》记载:“段氏,武威郡姑臧人也,祖上段俭魏为阁罗凤将,佐南诏大蒙国,唐天宝中大败唐兵,功升清平官,赐名忠国,拜相,六传而生思平”…

    大哩段氏在整个南诏国时期,在朝廷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段酋踪、段诺突、段谷普是清平官,段寻佺、段全葛、段观音逻、段附克、段酋迁、段君利、段旋忙凑是大军将,还有军将、曹长、入唐使、国师、安宁城使、大部落主等多人。

    据统计,在南诏国不到300年的时间里,大哩段氏就有清平官5人、大军将7人、军将1人、入唐使6人。

    公元902年,南诏清平官郑买嗣发动政变,杀戮蒙氏王族800人,并自立为君,改国号长和,南诏政权崩溃。

    公元929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消灭郑买嗣,立清平官赵善政为王,国号天兴。

    第二年,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为王,改国号义宁。

    此时已经是通海节度使的段思平,因为才华横溢,为杨干贞所嫉妒,被他追杀。

    后来,段思平在军师董伽罗的帮助下,向东方37蛮部借兵,并于公元937年进攻大哩,讨伐杨干贞,诛杀其弟杨昭。

    杨干贞连夜出逃,跑到了鸡足山。

    公元938年,灭了义宁国之后,44岁的段思平正式即位,国号大哩,成为大哩国的开国皇帝,号神圣文武皇帝。

    从938年段思平建大哩国开始,大哩段氏家族真正走向了富贵的巅峰!

    据史载,段思平建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权逐步得到巩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几位皇帝的努力下,大理国的国力与日俱增。

    《桂海虞衡志》中的8个字可以充分说明大里取得的成就:“地广人庶,器械精良”。

    到了宣仁皇帝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即金庸小说中的段誉)统治时期,大哩城中,方外诸技、八方歌舞,日夜笙歌于五华楼,盛况一方,大哩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这种繁华一直到蒙古部落的崛起,

    公元1253年,忽必烈亲率大军扑向大哩,并出奇兵翻越点苍山,攻大哩城。

    段兴智和清平官高泰祥率军与元军死战,元军战死8万余人,因瘴气中毒死5万余人,而大哩国军队死伤也达6万人之多,已经无力再与元军抗衡,大哩城也被元军攻下。

    后来段兴智被俘,送到无为寺翠华楼。

    忽必烈学诸葛亮治夷之策,亲自为段兴智解缚安抚,令其为摩诃罗嵯(意为王),仍然负责总管大哩。

    从此,段氏成为大哩世袭总管,虽然失了皇位可仍是大哩的实际统治者。

    自南诏至段思平,共289年,大哩段氏世袭清平官;

    自段思平建大哩国,到忽必烈攻占大哩,大哩国亡,历时316年,经22帝;

    段氏被元朝封为大哩总管,继续统管云南,历时121年,经11代总管。

    大哩段氏皇族政权从唐朝一直持续到元朝末年,横跨3个朝代,拥有600多年极富极贵的辉煌。

    直到1368年之后,元朝被朱元璋建立的大明逐出中原。

    1383年明朝以傅友德,蓝玉,沐英为统帅远征云南。先下昆明,元朝梁王投滇池自尽。

    大哩段氏向明朝请将,希望像元朝一样市守大哩,作为屏藩。被朱元璋拒绝。

    明军攻入大哩,灭了段氏。大哩段氏至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明朝攻克南云后,明军将大里所有有文字记载的书籍全部收缴后,“在官之典籍,在民之简编,全付之一炬——《滇系·典故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段氏族裔被迫迁徙,有的迁徙到了内地,有的隐姓埋名,有的被迫改姓,直到洪武晚年大赦天下,部分段氏后裔才回到大哩。

    而段霁云的祖上就是返回大理的段氏族人,明清时期的段氏早已经没有了先祖时的辉煌,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个世家,尤其是千年世家,其家族底蕴是惊人的。

    就拿金庸先生所在的海宁查家来说,

    《明清海宁查陈两家庭人口的研究》所记载:“查氏获得生员(秀才)资格人数为八百余人,考取进士、举人、贡生者共一百三十三人。”

    清朝康熙年间,査氏人丁超过300人,进入全盛时期。

    民国时期《海宁州志稿》所载:明代查氏以进士及第者有六人,有清一代查氏科甲尤盛。据记载考中进士者有十五人,其中仅康熙一朝,查氏一家进士及第者就有十人,

    査家因此有了“一门十进士,兄弟五翰林”之誉。

    康熙亲笔题写“澹远堂”的匾额赐予查家,并赐予一副楹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可谓恩宠冠绝一时。

    后雍正年间,查家先祖査嗣庭卷入文字狱,被戮尸枭首,长子斩监侯,长兄查慎行父子免罪,次兄嗣瑮父子流三千里,查氏一门,因此案牵连极广,从此声势大跌在不复昔日之盛。

    査慎行从此不再入朝为官,一是潜心写诗,培育出一个新的査氏家族诗人群体,这批人出了100多部著作。

    二是醉心藏书,査慎行建起的得树楼,加上査家历代传下来的澹远堂、双遂堂、查浦书屋等,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图书馆。

    金庸的祖父查文清是晚晴的知县,也是查氏家族最后一名进士。因不满国人被他国人欺负,作为官员的他为维护民众,带头辞职以平息此事(金庸《连城诀》后记曾记载此事)。

    因此金庸出生以后,虽然家族已没有了往日的荣光,但是家里依旧有着良田千亩,家底深厚。

    那时候的大家族喜欢政治联姻,因此金庸的亲戚也是个顶个的厉害,

    金庸的生母叫徐禄,徐禄也是海宁名门望族之后,徐禄是徐志摩父亲徐申如最小的堂妹,因此金庸是徐志摩的表弟,

    穆旦原名查良铮,与金庸为同族叔兄弟,金庸是蒋百里的侄子,蒋英的表弟,钱学森先生的小舅子,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给了琼瑶的三舅袁行云,因此从辈分上来说,琼瑶是金庸的表外甥女…

    这就是世族大家的底蕴,就算家族偶有兴衰,但凭借着这层底蕴和关系网,世家子弟也能相对容易的东山再起,

    金庸当年可以说是和夫人只身来到香江,身无分文,却凭借自己的学识和关系办起了明报,重新博得亿万身家。

    鲁迅也差不多,生活在一个没落的大家族里,因为家里那场大的变故(祖父科举行贿被抓花了许多钱),父亲病重,不得已奔走于当铺与药铺之间,

    当时鲁迅拿着家里的东西到典当行典当,周围那些刁斗小民看原来的富贵人家落魄了都等着看笑话,却不曾想鲁迅家里的东西典当了三年却好似还是源源不绝,他们都很惊讶,其实这就是一个家族的底蕴。

    还有就像糖人总裁蔡艺侬,她出身于福建夏门的一个大家族里,爷爷当过夏门市的副市长,原先夏门中山路的很多店曾经都是蔡家产业,后来蔡家遇上一场大的变故,大路产业被察超罰沒,但香江和南洋家族部分产业却得以保留,蔡总就是靠着这些家族势力才得以东山再起。

    段霁云的父亲段辛俞也是如此,虽然在民国乱世中家道中落,但底蕴还在,关系网还在,段姓家族人口在香江、弯島还有东南亚都有一定分布,尤其是与南云相邻的老、越、缅三国。

    后来改革开放,段霁云父亲拿着老家夹壁墙里取出的一件青花瓷和一件汝窑托香江的一位近親帮忙拍卖,又用拍卖得来的钱来做生意。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南云十万大山,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区,要说地理环境位置是不如广東、之江、齐鲁这些沿海地区优越,可南云正好是三国交界,正好可以做一些进出口贸易。

    由于当时老、越两国穷的叮当烂响,段霁云的父亲就把主意打到缅甸之上,

    刚好段氏后裔族人在缅甸还有一定的人脉,于是在经过一番调研之后,段辛俞决定做玉石加工类的生意,

    缅甸的翡翠玉料世界文明,段辛俞主要是进口缅甸老坑的翡翠玉石然后出口到香江,弯島,东南亚等地,没几年就轻轻松松博得千万身价,

    后来渐渐不满足只做一名倒爷的段辛俞做起了翡翠玉石加工并且和人合作一起做销售,不几年便成为南云响当当的一名玉石商人,

    本来按照这个剧本走下去,段霁云的身世就算不是思冲哥也会是一名响当当的二代目,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段霁云的父亲做了玉石销售生意后需要稳定的进口渠道,但缅甸政府为了减少资源的恶性开采,保护生态环境,后来实施了翡翠原石限制出口政策,关停了数百家矿坑,限制开采执照的数量,并且严厉打击走私行为。

    一时间,玉石珠宝生意就不那么好做了,段辛俞接连赌垮了好几块石料,一个上家又因为经济问题被牵连进了局子,

    不得已为了重新打通渠道上下游,段辛俞准备了一笔资金然后带钱进了缅甸,然而却再也没有回来,

    原因未知,结果未明。

    段霁云的母亲为此动用了自己能动用的所有关系,然而缅甸警方给出的回复却是:经调查,段辛俞大概率是失踪在了缅.北的那片土地上…

    段霁云的父亲因为没有下载返诈APP留在了缅.北生死未知,从此段霁云家里在也没有往日昔荣,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段霁云的父亲给家里留下了三套房产和上千万的存款,在加上他们在几家店里的股票,理论上说,应该是吃喝不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