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让明末不留遗憾 » 第62章 义兴朝廷(1)

第62章 义兴朝廷(1)

    义兴元年五月一日,湖广武昌。

    赶走了左良玉之后,武昌渐渐恢复了昔日的繁华,南来北往的商旅又开始聚集。刘宗敏破格提拔周祚鼎、刘钟泰两个县令为武昌、汉阳二府的府尹,周祚鼎在新泰县的守城战中展现了他超凡的气节和能力,刘钟泰则是在定兴县令任上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把全县豪绅胥吏治得服服帖帖,还平定了匪患。虽然闯军中还有很多功名、官位比他们两个高的官员闲着,但也没人敢对刘宗敏的决定有什么微词。

    今天,武昌城又迎来了一件大喜事:皇帝要登基了。

    荆州的闯军诸将商议之后,留下高一功指挥大部分兵马留守荆州,保护高皇后,李过、袁宗第、刘体纯三人带着卫队与牛金星、宋献策等中枢文官护送李自成遗诏前往武昌交给刘宗敏。李过与刘宗敏自从撤离北京之后还是第一次见面,相见之下唏嘘不已。李过等人已经了解了刘宗敏夺取武昌的经过,对于刘宗敏的想法也猜到了八分。

    闯军想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战胜清军,只靠现在的这一点地盘是绝对不够的,兵力也十分缺乏,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夺取湖广南部和江西。在这样的局面下,必须尽可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继续使用大顺军的旗号,就会和那些忠于明朝的官员士绅敌对,造成无意义的消耗。虽然说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多,可毕竟还是有一些,如比如广西巡抚瞿式耜和他的部将焦琏,就都是明朝的死忠,极有气节,对这样的人还是不和他们冲突最好。目前和闯军合作的以堵胤锡为代表的一些人,也并不是想投靠大顺,而是冲着朱慈烺。只要是能抗清的人,每少一个都是损失,闯军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和他们死磕,清军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再次南侵,现在必须争分夺秒。要以最快的时间团结所有的抗清力量,还是明朝的旗号更合适。

    闯军手上有崇祯的三个儿子,他们是崇祯帝最合法的继承人,南京的弘光皇帝不过是崇祯的堂弟,哪里比得上朱慈烺这个真正的太子。虽然并不是说有朱慈烺就可以真的号令所有明朝遗臣了,但是闯军攻略各地的难度势必减小许多。毕竟闯军真正的底牌是他们的武力,先得有谁不服就砍死谁的底气,然后才能再说团结合作。

    于是闯军众将议定,于五月一日正式拥立朱慈烺登基,改元义兴。永王朱慈炯、定王朱慈焕二人本已被李自成封为公爵,也改回原来的爵位。按刘宗敏的意思,本来是要让牛金星做内阁首辅,但牛金星这个自知之明还是有的,他只是个举人而已,而且在明朝官绅之中名声太差,由他做首辅就起不到号召的作用了。牛金星最终拟定的内阁名单为吴甡、袁继咸、堵胤锡,再加上他自己,由吴甡出任内阁首辅。吴甡在崇祯年间就是东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在明朝的高官中,吴甡的为人还是比较不错的,天启年间因不阿附魏忠贤而被罢斥,崇祯年间被起用之后,多次劝说崇祯顾念民间疾苦,崇祯裁驿递时他便劝谏:今天下驿递之疲惫极矣。驿递非破家荡产以供,则鬻妻卖子以应。”倘若当时崇祯肯听他的话,李自成也未见得会造反了,崇祯派他去陕西招安流寇,他又向崇祯汇报陕西官员的暴行:“是时州县官仍行催科,死逃徭粮,皆责见在户代纳,流离载道。”后来他担任山西巡抚,一面尽力镇压农民军,一面也坚持说,百姓之所以造反,完全是因为官府在灾年之际依然强行征粮和官兵杀掠导致的。崇祯十六年时,吴甡出任督师围剿农民军,他认为左良玉骄横跋扈,打闯军不肯卖力,打老百姓倒积极,根本指望不上,要重建一支新军才能和闯军作战,崇祯则认为他是故意磨蹭不想去。得知武昌被张献忠攻下、楚王被杀的消息之后,崇祯大怒之下罢免了吴甡,将他发配云南,把剿灭闯军之事全权交给了孙传庭。孙传庭倒是在崇祯的催促下雷厉风行地出关了,结果全军覆没。吴甡走到江西南康的时候,已经是弘光继位之后,在史可法、张慎言的帮助下,他被赦免,本来要返回南直隶的老家,可是刚走到九江就碰上左良玉作乱,于是他就落到刘芳亮手里了。虽然吴甡是闯军的老对手了,但是闯军诸将认为他的人品还算不错,最起码不会拖抗清事业的后腿。

    这个朝廷当然不能还和原来的大明朝廷一个样,否则岂不成了给他人做嫁衣,朝中的文官除了一部分在湖广本地招募的士人外,大部分都是大顺朝廷的旧人,另外还预留了一些位置,以便安排将来招降的人。大顺的官制不再采用,内阁、六部等机构全按明朝的制度组建。而真正决策的却是刘宗敏的大将军府,牛金星和宋献策原本设计的制度是恢复被朱元璋废除的中书省,由刘宗敏出任平章政事,执掌大权,但是刘宗敏觉得这般折腾实在太麻烦,何况牛金星过去就是大顺的平章政事,要刘宗敏再来做明朝的这个官,着实有些别扭。刘宗敏希望直接使用李自成曾经用过的“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这个称号,从闯军诸将的角度来说,他们对于这个称号也有感情,支持刘宗敏作为李自成事业的继承者使用这个称号。但是宋献策按照文人的传统习惯,认为先帝担任过的职务不能再有人担任,更何况“奉天倡义”这么大的名头,摆明了是要凌驾于皇权之上,袁宗第提出的“替天行道文武大元帅”又实在是江湖气太重了。参与政权筹建的堵胤锡、项煜等明朝官员也觉得这个李自成曾经用过的称号不合适,很容易在闯军将领和明朝官员之间产生对立情绪,而废中书省是太祖所做的决策,就算要恢复,也不能再用同样的名头。经过几番争论,最后总算定下了刘宗敏的官职——征虏大将军。

    首先要声明,这并不是抄袭日本,以刘宗敏、牛金星、堵胤锡对日本的了解,顶多知道有个“日本国王平秀吉”。但是他们想出这个官职时的想法,和日本设立征夷大将军一职时也颇有相似之处。大家心里都清楚,大明和大顺之间,本有无法化解的死仇,现在之所以能携起手来,就是因为有“征虏”这个共同的目标,有的人是真的能意识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要高于一家一姓之私,有的人纯粹是因为被清军打得无路可走,不合作就得死。因此,“征虏”这个旗号是最能聚合人心的。闯军诸将在官职名分这方面没有多少心眼,只要刘宗敏有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称号就可以,至于具体叫什么,他们并不太在乎,而明朝的文官们更看重“征虏大将军”是一个临时性的称号,将来天下太平之后是可以取消的,而如果恢复了中书省,想再取消就不太可能了。对刘宗敏本人来说,这个称号也合他的心意,他从来也没想过当皇帝,一心要辅佐李自成,如今李自成死于清军之手,征虏报仇就是他人生的最高目标,“征虏大将军”这个称号正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