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让明末不留遗憾 » 第131章 重回河南(3)

第131章 重回河南(3)

    汝宁的清军处境同样不容乐观,明军穿过大别山的多处隘口,对他们发动全面进攻。李自成最早开基立业的根据地是襄阳,但是第一块守土不流的区域却是汝宁,自从崇祯十五年闯军打下汝宁开始,闯军的老营家属就不再随军行动,而是安置在固定地点。汝宁地区的百姓乃至土寨豪强,有很多对闯军忠诚度都很高,就算后来遭到过左良玉策动的还乡团的洗劫,闯军在这里依然很有人望。

    后来成为户部尚书的吴应箕,在他致仕之后所写的回忆录中记载了他年轻时遇到的一件事。那一年是天启七年,当时的吴应箕还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生员,路过汝宁府真阳县,看到了一个奇怪的景象。

    这天早上,吴应箕从县城出发,走了六十里。今天的天气很好,吴应箕在轿子里待得很无聊,在车里也没别的事干,只能挑开轿帷向外张望。这一望不要紧,吴应箕被眼前的景象震惊到了,几十里走下来,道路两边全都是黄茅白草。这些地方很明显过去都是耕地,田垄标界都还存在,然而却没有种植任何作物的迹象,显然是很久没有人耕种了。

    来自江淮水乡的吴应箕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非常奇怪,于是询问轿夫:“真阳县的土地难道都是这个样子?”轿夫说:“倒也不都是这样,但八成九成总是有的。隔壁的息县要好一些,但是也有四五成的土地都荒了。”吴应箕没明白这是什么道理,但是轿夫没什么文化,说话没有条理,还有口音,吴应箕和他们也聊不明白。到了前面的驿站,吴应箕遇到了一个会说官话的老人,看起来见多识广,于是问老人:“县里的土地都荒废了,难道不交税吗?”老人说:“这样的好事做梦都不敢想,天底下哪有不交税的地方。”吴应箕更奇怪了:“既然还要交税,那为什么没人种地呢?不种地又如何交税?”老人说:“没有牛啊,靠人拉犁累死累活一年,打那点粮食连交税都不够,种地也是饿死,还不如直接逃荒。”

    吴应箕就是个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会没有牛呢?”老人看他是个书呆子,想来也不太懂农村的事,就给他详细解说:“偷牛的太多了,牛都给偷到别的县卖了。再有就是徭役太重,一旦被摊派上徭役,负担不起就得卖牛。牛一卖,地也种不成了,那就只能扔下田地去逃荒。可是人逃了,税还在,就得本村的人一起赔,逃的人越多,没逃的人税就越重,税越重,逃的人就越多。一开始是穷人逃,后来连富人也扛不住了,直到全村逃光为止。最后大半个县的人都逃了,这大路边的村子就都成了废墟了,田地也都荒了。”

    吴应箕又问:“逃亡的人为何不把地卖掉呢?没有地不就没有税了。”老人说:“没人买啊。买了地就把税也买回家了,现在田地是惹祸的根苗,没人要。”吴应箕多少有点读书读呆了,此时还很天真:“既然情况这么严重,你们为什么不到县里去报告啊?”老人说:“县太爷十年寒窗,千里求官,为的是什么啊,还不就是个钱吗。他们只管县里的税有没有按时交上去,好让上司不怪责他,再把自己的小金库装满。至于老百姓逃不逃,田地荒不荒,他们才不管呢,他们只管谁不交税就把谁抓起来拷打。过去也有交不出税去县衙求告的,结果挨了一顿板子,老百姓哪里还敢去县衙。”

    久在书斋的吴应箕觉得自己挨了当头一棒,没想到真正的民情和书上读到的完全不一样,他还是不相信大明朝已经这个样子了:“这可是通衢大道啊,南来北往的官员不是都从这里过吗?”老人说:“对啊,司道、巡按、州郡的大官都有。”吴应箕震惊了:“荒了几十里的土地,这么大的事情,这么多的官员都看见了,难道就没人查问一下缘故吗?”老人说:“嗨,官老爷哪里顾得上我们这些草民。”

    吴应箕不由得长叹,走出门来亲眼看了才知道,国家大事和自己的想象差得太远了。万万没想到,大明的基层已经烂成了这个样子,而官员们又是这样贪蠹无耻,不管百姓的死活。可他一个人反省又有什么用呢?吴应箕也曾奔走呼号,想找一个救国的办法,但是始终彷徨不知出路,直到十八年后,清兵南侵,吴应箕在家乡率领义军抗击清军,后来归顺了武昌朝廷。

    五年前,闯军打下了汝宁,分发耕牛、种子,开始恢复生产,袁宗第打退了明朝官军的反攻之后,汝宁地区的百姓乃至普通乡绅都以为从此就是李家坐龙廷,以后便天下太平了。然而汝宁的和平才持续了不到一年,就被清军打破,自从闯军败退以来,汝宁地区先是军阀混战,然后又陷入清军的统治。百姓既在兵乱中被杀掠,又遭到剃发令的屠杀,再加上清军为供给军需,和明朝一样加力盘剥,汝宁百姓逃亡安庆、黄州、德安等地的不计其数。此次反攻之前,李过已经派遣了大量间谍渗透入汝宁,向老百姓宣扬,李闯王做了明朝的大将军,要杀回来了。其实李自成也从来没叫过闯王,不过是以讹传讹,把他的“闯将”绰号与高迎祥的“闯王”混淆了,反正只是个外号,也没必要较真。河南的老百姓也分不清“李闯王”“李公子”这些称呼,也经常把李自成和李过叔侄混淆。李过派去的间谍大部分都是从汝宁难逃的难民出身,带着粮食、银钱分发给亲厚的乡亲们,说闯军要杀回来了,要大家开了城门迎闯王。

    李过原本没想到这种渗透会有多大的效果,但是当他统率大军北上时,却被自己的工作效率吓了一跳,不过半个月的时间,汝宁竟然冒出了数万义军,简直是全民皆兵,不仅仅是穷苦百姓,很多地方豪强也响应明军。毕竟汝宁是清统区中离明朝现在的政治中心武昌最近的地方,明朝的法统与闯军的人望结合在一起,对民间有极大的影响力。更何况这里面还有同行的衬托,清军把汝宁祸害得实在是惨,不剃发者尽行诛戮,很多人因此逃亡,如今这些人跟着李过又杀回来,回家串联亲戚朋友,一拉就是几十口人。有很多县城直接被义军攻破,就算没攻破的,县官政令也不出城门。李过一路进军,竟然没有经过任何战斗便抵达汝宁城下,一路上的百姓虽然穷苦,无力供给粮草,但是为明军带路,安排住宿,收治病号,无不踊跃。李过沿途散发粮食,百姓从之如归。负责为李过转运军需的瞿式耜不禁感叹,民得平安天下安,自万历朝已来,官军还从未得人心若此。历来老百姓畏兵甚于畏匪,何尝有今日这般景象。但是他心中也有一丝隐隐的忧虑,这些老百姓欢迎的不是官军,而是闯王,将来驱逐鞑虏,克复两京,义兴皇帝这个毫无实权的虚君还能够做得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