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一手执明 » 第六章 二虎之论

第六章 二虎之论

    秦毅手握未来知识,对这保皇派还是汉王派的斗争,看的自然是清楚非常。

    替秦云解一解这其中云雾,又有啥难的?

    按照后世的史实来讲,汉王本该是与赵王一起共谋反事。但汉王这个倒霉蛋儿属于天时地利人和,三样哪个都没占。直到被自己侄子朱瞻基杀到城门外时,才无奈投降。

    而在这期间,曾与他共谋此事的赵王,却在宣宗进行谋反清算时,平稳着陆了。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按秦毅日后对这二者的心中评价来看,汉王莽了一身好胆气,却没带脑子。单就说他日后造反扯的旗子“轻君侧”的名号,矛头却直指夏原吉。

    这夏原吉何许人也?这可是后世口中亲历五朝的老臣啊!你挑谁不好,挑个从你爷爷辈就开始当官任职,还备受历代皇帝器重的文臣。

    你这不是给自己找难度呢吗??

    说回赵王,赵王倒是脑子不错,问题是心思过多,太精于算计,所以最后也被宣宗用另一种手段给“招了安”。

    两家之事,最后落得了个汉王一家被囚,最后身死。赵王被卸了全部的兵权,在家养老。赵王最后得以善终的最优解,也是因为他太聪明了,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当朱瞻基把内阁的几个告他状的帖子拿来给他看的时候,这赵王便迅速识相的把兵权蹭蹭交了出来。

    是以,朱瞻基也落了个仁君的名号,他也得以保命养老。反观汉王的操作,对自己的侄子还是一如往常的嚣张跋扈,甚至在其看望时,还给朱瞻基勾脚一拌,让朱瞻基这个皇帝摔了个大马趴。

    试想,作为阶下囚的汉王还是拎不清自己的地位和情况,最后必然身死,不消多说。

    但抛却史实不论,这一世的历史轨迹会不会有什么变化,秦毅自己也说不准。

    蝴蝶效应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点,万一自己这只优雅魅力的蝴蝶的出现,引发了什么效应导致历史巨轮因此更改的话,可该怎么办才好。

    但这些扯淡的话,秦毅倒也不必跟秦云讲。

    他只需要告诉秦云,现下自己的分析便是,就算汉王胜了,那汉王和赵王之间迟早也有一战。甚至来的比汉王反宣宗时会更激烈。

    秦毅开口:“爹,汉王暂且不论,赵王此人您真的觉得他不会参与此事吗?或者换个说法,是完全没参与,还是背后有参与?...”

    “赵王如果做个中间人,谁也不帮的话,未免还会担心唇亡齿寒,还要忌惮削藩的事情。再一个如若赵王两面都不帮,但既然是争斗,那必然会有赢家输家。那个时候,作为赢家该怎么对待立场不坚之人呢?...”

    秦毅一句接着一句,“再假设,就算汉王剩了,那赵王呢,是不是也得打着辅君的名义,再去搞事?...”

    这句说完,秦毅喘了一大口气,端起酒杯倒满,一饮而尽。

    “渴死我了......”

    秦云听了这么多,不知道是信息量太大还是怎么样,足足愣住了有一会。

    然后又低着头想着什么事情似的,迟迟一言不发。

    秦毅也没打扰他,心想“想吧,想吧,等你想通了就好了。想通了就明白了......”

    其实秦毅也并不是,抱着必要支持宣宗不可的心思。

    只是因为在后世的史书里,宣宗称帝的这十年间,他也确实还称得上是个仁君。

    反观,汉王和赵王......这种的,哪里敢押?更何况这可不是押个苞谷押把葱那么简单的事情。押错直接全家狗带。

    秦毅不是个冲动的性格,而且尤其是在自己知道历史走向的时候,等于已经提前拿到试卷了,又怎么会让秦云答错题呢??

    秦云思虑良久,最终还是开了口。

    “那...虎如何才能不争?...”

    秦毅闻言,先是一愣随即面色严肃的说道“若是虎的话,还有不争的可能。但是人的话......”

    秦毅没再说话。

    秦云也猜到了秦毅那没出口的后半句话“人不是虎,必然要争!”

    ————

    宣德元年二月,汉王封地,乐安州境内。

    俏梅渐褪,新苗抽发。

    城里,打南面来的一骑快马,正踏着晨光,携着文书和满身风尘踢踏着融进了乐安州内。

    汉王府内,一间密室内。

    汉王朱高煦,此时正坐在自己铺展着虎皮的大椅上,一手按着椅子的扶手。

    一边闭着眼睛,坐在上首位。面无表情的听着室内零碎稀落的人声。

    “启禀王爷,臣下有报...王爷,天策卫今春整备之事是否推迟?...”一个属官站在下首的位置,手执笏板上前奏到。

    汉王朱高煦头也没抬,眼皮也没抬的轻哼一声。

    “这点小事,难道还要本王操心吗?...”朱高煦此人,骄纵尚武,多有武功建树。为人喜恶专断,还有点嗜好杀戮。

    这些因素也算的上是当时朱棣反悔自己对这个儿子许诺的一个方面。

    朱高煦的态度冷淡,那属官也就不敢再上前进言了。手执着笏板,又退回了列中。

    另一队里,几个武将倒是叽叽喳喳的报告着,甚至语气和态度上也都不似刚才那个文官那样拘谨,约束。

    历来朝廷里,想来都是以文臣为尊,武将稍下。但到了汉王朱高煦的封地上,可不是这么回事。

    朱高煦属下的文官,一直都不太受待见。

    理由也能想得明白,从朱高煦跟着他爹靖难之役的时候,这汉王便屡屡在战场立功。

    带兵打仗嘛,确实是有点能耐的。但好也好在这,坏也是坏在这。

    朱棣在时,立太子之争,满朝文武便有趣的站了个队。

    文官偏爱仁德识礼,宽宥的仁宗。而在战场上摸爬滚打惯了的汉王,自然也是得了不少靖难之时武官将军的拥护。

    当时的朱棣继位后,也在立太子之事上有过多次动摇,但是最后由于朱棣判断汉王本性暴戾,嗜杀。若是让他承继大统的话,自己这几个儿子孙子啥的,能不能活下来还两说了。

    第二,如若仁宗继位的话,最起码仁宗礼孝,不会对自己的两个兄弟们赶尽杀绝。更何况,仁宗本为嫡长子,顺应民心与朝纲。另外,这仁宗说来,还给自己生了个好皇孙朱瞻基。这皇孙最得他心,无论是身心,在朱棣看来都极有大治之君的神采。

    所以,朱棣,一是为了自家血脉的传承延续,二一个也是年迈后对于斗争的判断与分析,最终,他还是选择了长子。

    其实这二虎之论,能残存到今天的极大原因,也是因为朱棣自己造的孽。

    当日若非他对着汉王朱高煦喊出那一句“勉之,世子多疾。”的话,想来现在也就不会有这二虎之论了。

    时值二月,乐安府境内一片祥和的气息,人民也还算安居乐业。

    只是偶尔会有人发现,那些来自汉王府的卫队里的操练声,似乎比以往要更大声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