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一手执明 » 第四十三章 交流之事

第四十三章 交流之事

    秦云本来是安静的听着钟溪的话,当钟溪谈到去年的蝗灾的时候。秦云的面色开始变得沉凝了起来,去年陕地的蝗灾,波及了下属的七个县,这七个县在去年秋收的时候,粮食地里被蝗灾光顾了数次,均损失惨重,更有甚者,近乎颗粒无收...

    聊及这个话题时,桌面上的会话气氛瞬时就变得沉重了起来。

    三年的时间里,陕地的眉,户,等等几个重县都遭到了蝗灾和减产。虽然不至饿殍遍地,但也逐渐掏空了陕地上的预备仓...新粮无法按时按量入库,旧粮不停的消耗...

    别人可能不太清楚,但是对于秦云而言,现在各县的存粮多少他很清楚。如果今年秋收之前还来一次蝗灾的话,对于陕地来说,存粮不足的问题,很可能会引起更大的问题。如果一旦陷入饥荒的状态下,灾民中会分散出流民,流民中则可能会衍生出暴民...一旦暴民出现,其可能会造成的问题严重性,以及可能的破坏程度甚至不敢想象。

    秦毅对这些具体的事情,并不如秦云清楚。但是他也从桌面上的气氛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记忆中,历史上陕商,与晋商、徽商、闽商。这些商帮的发展历史一一在脑海中闪过。

    自宋起,沿海的富商巨贾,甚至到普通的渔业人家。都兴起了海丝(海上丝绸之路)从商的想法。其中,以古代泉州(温陵)更为闽商之兴,从蟳蜅码头直冲大洋,云雨并行,打通了横跨几大洋几大洲的海贸之路。

    彼时,白银似流水一般,源源不断的输入整个宋王朝。

    当时的沿海人家,大都以不仕既商的思想传家。

    相比闽商,陕商的兴起,则是除过历史地理背景所提供的气候及土地性质,主要靠的是自身物产的长久蓄积,加上老朱批下来的“食盐开中“政策的支持。

    借此,秦川大地上,慢慢兴起了一个巨大的商帮。

    明代文人张翰,曾在《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纪》中,记载了陕商的兴起。

    “河以西为古雍地,今为陕西,山河四塞,号为天府,西安为会城。地多驴马牛羊,旃裘筋骨,自昔多贾,西入陇蜀,东走齐鲁,往来交易,莫不得其所欲。至今西北贾多秦人,然皆聚于沂雍以东至河华沃野千里间,而三原为最。若汉中、西川、巩、凤犹为孔道,至梁、庆、甘宁之墟,丰草平野,沙苇萧条,昔为边商之利途,今称边戍之绝塞矣。关中之地,当九州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一,量其富厚,什居其二……则贾人所聚也。”

    在明洪武、永乐年间,陕商每向边镇驻军输送三十斤粮食,就可以凭借此,换得一个盐引。而且换得的还是盐利最厚的淮扬“盐引“。

    淮州,扬州,两地之盐引,最为利润丰厚。有些个别的南方县府里,甚至其利润达到了暴利中的暴利的程度。

    由此,秦川各地的商人纳粮奉引,走出秦川,意气风发、前赴后继的下江南,开始了自己的掘金之旅。

    有人统计过,在明代中叶时期,光是在扬州从事盐业的陕商,人数就多达五百人之巨。

    这些客走远乡的老陕们,在扬州当时最繁华的下关一带专为生意,落宅定居。逐渐的发展成为明代中后期淮扬盐场规模最大的盐业资本集团。

    许多陕西商人因输粮换引成为“实居扬州“的大盐商,秦川各地接连涌现出一批巨富。

    如三原之梁姓、泾阳之张姓、西安之申姓、临潼之张姓,这些家族,曾都名重一时,其发展影响,以及势力都远超相同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这些陕商们,除了投资淮盐,陕商还贩运江南的布匹,由此开辟了出入潼关、“南布北运“的物流大动脉。陕商们在苏州、常州的棉织业市场上如鱼得水,大部分都腰缠万贯。

    有记,每次贩运,所需银额,更是“白银动以数万计或多数十万两“为数。

    那些由江南运来的布匹都在陕地的三原进行交割、核算、改卷、整染,一系列的再加工后。

    再由三原发往西北各地,三原也就此成为当时西北部布业的中心。

    明清数百年的时间里,除去投资盐业与布业,陕商还基本上垄断了中国西部的边茶贸易。

    在西北,为适合陇藏高原西北游牧民族的口味,陕商茶商把湖南红茶运到泾阳制作成茶砖,然后再往西北贩运。在西南,陕商把川北茶叶运到康定,再贩运到川边与雪区,每年交易额都达到千万斤以上。至今四川康定还有着“豆腐、老陕、狗,走尽天下有“的民谣。

    基于这些,现在的秦毅更是明确了崔家背后所倚靠的势力并不简单的猜测。就算不是商帮,也会与商帮有脱离不了的关系。

    那既然商邦可以有很大的能量来运作的话,为什么不能通过商邦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秦毅的想法会不会得到别人的认证他暂且不知,但是现下这个饥荒的问题确实比较重要。

    只听其间一个老者叹了口气,像是自言自语的说道:“现在,旱涝接替,民怨天残,陕地这几年,哪里有那么多好日子?”

    旁若无人继续碎碎念般的说着。:“说是关中宝地,呵呵,黄云连天时,按理来说夏麦报熟。可前年,去年,旱灾过后是蝗灾,铺天盖地的架势,别说庄稼了。蝗祸来时,庄稼地里土都能被翻一遍,连根都没了,怎么可能有粮?唉......更惨的场面大家又不是没亲眼见过......话说回来,就算是侥幸得个二三成的粮,又有什么用?够养活十成的人吗?”

    顿了顿,又继续说着“没粮的话,给我们行里干活的伙计自然会少,粮少粮价自然就高,粮价一涨,什么物价就都上来了。大家的生意自然也要少,这都是一环扣一环的。我们又能好到哪里去?......”

    秦毅认真的问道:“可陕地就没有储粮吗?听掌柜的意思,这粮价都已经发展到了无法平抑的地步了。可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

    那老者眼睛都没抬的继续说着:“储粮?你倒还挺有想法的,那我问你,你可听过一句话?”

    秦毅认真的看着他说道:“请掌柜赐教。”

    老者说:“十储六空,剩三余一。三返两运,吃不死人。三返五运,不胜观音土。余一做十,纳府入中。”

    秦毅听得云里雾里的,不解其意的看向老者。

    老者这时抬起头来,看了眼秦毅,笑了笑,说道:“小公子呀,都说这读书人心向圣贤书,这些田间地头的事情,你不晓得也是正常的。”

    秦毅直言:“文章下功夫,事事能躬身,不知而求教。还请掌柜的不吝赐教。”

    老者抬头,略有正色的说道:“这话,也是坊间里传的,几成真几成假,谁也不能说个什么。”

    “十储九空,这个我就不说了,剩三余一的意思,三成尽是往年陈粮,余一成的新粮,还要留作来年新种。这样说,公子你聪颖过人,应该能明白吧。”

    秦毅闻言,心中的震惊难以言表。

    唯一的一成还不能用,那这不就代表十成全无吗?

    十成的官粮都没有流入市场的话,那可想而知粮食的紧缺会是什么样的程度、粮价会飙涨的事情更是理所当然了。

    秦毅得知了这个消息后,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