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九州降魔驱鬼录 » 第二十四章 长安城

第二十四章 长安城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是千百年前《考工记》中记载的长安城。

    长安作为大乾帝国的国都历经四代已近百年,但是长安作为国都的历史则更加长久,已经连续一千多年被各个朝代当作都城了,每个朝代都以占据这座都城作为胜利的标志。

    饱经战火的长安城,几乎每一次改朝换代都要被打得七零八落,每当新朝建立,第一件事就是重修长安城,因此长安早已不复当年初建时的模样,至少从占地范围上来说,一朝比一朝建得更加宏大。

    每一次的争斗似乎都像是大家商量好了一样,就是为了找个借口把长安城给拆一遍,以便能兴造更高更大的长安城。

    大乾高祖皇帝定都长安称帝之后也不例外,在原先长安城的旧址上大兴土木进行扩建,总体布局跟以前差不多,都是围起一座方方正正的高大城墙,四面各开三门。

    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划分出皇宫皇城、街坊市集等等各种不同用途的区域。

    以南城正门明德门、皇城正门朱雀门、北城正门宣武门为中轴线,长安城东西两侧对称分布着大大小小百余座坊市,上百万人口就居住在这里面。

    因为皇宫、官署等都紧靠北城修建,所以整体布局坐北朝南,达官贵人都以居住在北城为荣。

    南城则是下等人居住的地方,可是这并不代表南城就不繁华,一是因为南城人口更多,人气更旺,二是因为南城中居住着下等人中的一种特殊存在,那就是商人。

    商人虽然在大乾的地位并不高,可是架不住他们有钱啊!再加上他们通行天下经商,给长安城带来了天南地北的各式货物,所以长安城的南城包罗万象,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奢华程度比之北城有过之而无不及。

    南城正门明德门跟它的其它十一个兄弟不同,作为长安城的第一门面,它比其它兄弟多了两个侧门,其它十一座城门都只有三个门,唯独它有五个门,没有天子下令或是重大的国事活动,它的五个门永远是关闭的。

    重九和李灿是从明德门东侧的南三门之一的启夏门的侧门进入长安城的。

    没错!他们连走启夏门正门的资格都没有。

    自从雄伟高大的长安城映入眼帘,两个“乡巴佬”的嘴巴就一直没有合拢过,没有欢呼讶异,没有诗人的诗兴大发,只有两个大傻子一路晕晕乎乎地木然地坐在马车里被“见多识广”的车夫平平安安地送到了平安坊。

    面无表情地下了马车、取出行礼、支付车资,楞在原地半晌,两个大傻子的脑袋里还是一片空白,不时有路过的人对他们指指点点。

    有路过的小媳妇看到他们的傻样还拿着扇子掩嘴轻笑,这样的傻子他们见得多了,第一次来到长安城的人十个有九个都是这副样子,唯一例外的那一个是个可怜的瞎子。

    最后还是门房看到自家门前的两个傻子站了半天,借着夕阳的余晖,仔细辨认了半天才认出来是自家的小少爷和表少爷来了。

    李景瑞也就是重九的大表哥,三年前考中进士,被录为京官,在京兆府得了个功曹司功参军的职务,协管考课、礼乐、学校、表疏等事宜,是个从九品的小官,标标准准的九品芝麻官。

    可他却是李家镇方圆几十里之内的骄傲,是李家镇、太乙镇等周边几个乡镇里走出来的目前还在职的品级最高的官员。

    李家镇周边以前也不是没有出过当官的,可那都至少是几十年前的事了,李家据说还是皇亲国戚呢,可是那有用吗?还不是乡下土财主一个,如今李家终于能光明正大地宣称是官宦人家了。

    李景瑞还年轻,又是正经的科举进士出身,以后未必没有机会外放个县令什么的主政一方。

    李景瑞进京为官,李家普天同庆,为了让他能安心做官,免除后顾之忧,李家特意安排了几个稳重而又不失机灵的家仆跟着他一起进京,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李景瑞家的门房就是一个来自李家镇的老人,认得重九和李灿,看到这两个大傻子傻站在门外,赶紧把他们请到了院里,免得继续被街坊邻居嘲笑,那样丢的是李家的脸面。

    李景瑞的府邸是个两进的小院,跟李家镇占地庞大的李府不能比,可是要知道这是长安城,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愿意用一座乡下大宅来换这么一栋小院呢,更何况这还是靠近皇城的平安坊,不是有钱就能置办家产的,没有一定的身份,坊正根本不可能答应你在此安家落户。

    京城居大不易,也就是李家还算家大业大,薄有浮财才能帮李景瑞置办下这栋小院,不少跟李景瑞同科的年轻进士,如今还只能租房子住。

    “九郎,你可算是来了,祖父的信来了都一月有余了,可算是把你盼来了。”李景瑞见到重九很高兴,拉着他的手笑着说道,看到李灿也来了,于是问道:“十一郎,你怎么也来了?”

    李灿在李家孙子辈里面排行十一,所以李景瑞称呼他十一郎,就像李景瑞有时也被称为李大郎一样,因为李景瑞在李家孙辈里面排行老大,他们的称呼跟重九的九郎是不一样的。

    李灿嬉笑着回答道:“大哥当大官了,小弟前来投奔不行吗?”

    李景瑞在李灿的后脑勺上拍了一巴掌骂道:“这么大了,还没个正形,看来我有必要给四爷爷去封信,让他赶紧给你物色一房媳妇,找个人好好管管你了。”

    “大哥,我的好大哥,千万别,我还没玩够呢。”李灿被吓得“花容失色”,赶紧求饶并解释道:“年后我就住到了小姑家跟九郎一起玩耍,小姑让我陪他一起来京城,相互好有个照应。”

    “嗯。”李景瑞轻抚胡须点点头。

    李景瑞年纪不大,也就三十上下,当了官之后,怕面嫩压不住人,于是蓄起了胡须,学着人家抚须的模样倒是有了三分官样子,不过拢共也没几根,几人又是从小厮混在一块,重九和李灿是一点也不惧怕他的官威。

    李景瑞又给他们引见了自家的媳妇崔氏和一双儿女。

    大嫂崔氏是李家镇西边一座大镇里的崔家的女儿,崔家是跟李家不相上下的大户人家,据说是清河崔氏的旁支,家中也有人在京城为官。

    崔氏落落大方,抱着还在襁褓中的儿子,牵着女儿给两位小叔子见了礼,就张罗起接风宴来。

    自家亲兄弟没那么多讲究,李景瑞夫妇和重九、李灿坐在一起吃了顿家宴。

    大乾朝对官员的要求很严格,官员不得私自归乡,须经层层凑请审批通过之后,才能衣锦还乡,李景瑞夫妇是在京城过的年,过年不能回家,难免心里空落落的,此时和两个弟弟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顿家宴,让他们有了和家人吃团圆饭的感觉,聊以慰藉浓烈的思乡之情。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崔氏把小儿子交给奶妈,然后一家人坐在一起闲聊。

    李景瑞给他们介绍了长安城的见闻,引得李灿连连怪叫,直呼长见识了。

    李灿则是告知了大哥家中的近况,从老太爷到刚出生的新丁,挨个说了个遍。

    听闻是重九治好了老太爷的病,李景瑞连敬他三杯酒,重九推辞不过,也陪他喝了三杯。

    席间,崔氏笑着说到兄弟二人一表人才,又有才华,劝说他们干脆就在京城成家算了,大家也有个伴,笑称她认得不少官家太太、小娘子,定当帮他们寻一个贤惠貌美的官家小姐。

    李灿吓得连连求饶,请大嫂放他一马,许诺等他玩够了,一定请嫂嫂做媒。

    重九则是黑脸通红,摆手拒绝,声称年纪还小,还没到成婚的年纪呢,不过他天生黑脸,倒也看不出红不红。

    重九和李灿在长安城的第一个夜晚在两人的辗转反侧中悄然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