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洪武末年,我为大明斩妖邪 » 第五章 征粮

第五章 征粮

    大明,洪武二十二年,大雪

    深冬的大雪,漫天飞舞落个不停,大地银装素裹。

    道旁,瑟缩的几株腊梅,枝桠上挂满雪霜。迎风吹动,才会默默挣扎,将身上的雪,寂静的放下。

    驿道上,大量的辎重马队,正朝着居庸关方向慢慢行进,车辙在雪地上缓缓赴过。

    “还有多少路?”。

    “只余不到二十里了”。

    辎重队伍里不停有兵马窜出,来回通报信息。

    “王栋,辎重可齐备,装载的物件可清点仔细?”。

    路道上,张百户再三叮嘱。

    “哈哈!百户放心,登哥儿醒事,不会让百户难堪!”百户举止失措的模样,王栋有些好笑。

    张百户犹自不甘!

    怕张登第一次随军,没有经验,错落过什么,一旁查漏补失。

    王栋默默看着!

    何尝不想,也有个······。

    冬至将近,燕王府钧燕地卫所,奉王令征粮!

    消息传出,卫所开始准备,这是今年最后一次王命。

    随军征粮,张登也困顿,原以为生活的地方,就是收粮纳草之地。

    偏不想,燕山右卫还有大量的村庄,散落在周遭近百里范围。

    入籍述职后,张登随军演操,整日里挥刀弄棒,骑马射箭,一眼就知没小叔那弓马娴熟的天赋,上手的都不咋样,只算是聊胜于无,小叔麾下的总旗于谅,周铎二人也随指挥使大人去了南京。

    这些时日,将王大人赠与书籍,草草翻过一遍,多年的现代生活,对这些封建迷信,本就有抵触,只是投身当下,见王大人对此的神情,得了解一二,免犯上忌讳,得不偿失。

    人就是个趋利动物,那来什么底线。

    书中讲述的神道真符,祈阴卜阳事,对张登来说,就是本枯燥版《山海》,看后,再提不起丝毫兴趣。

    上家定百户一队,沿四处八路,征收今年年关的口粮,天不见亮,各百户就组队整装出发!

    张百户一队,征收的是居庸关一路。

    居庸关在北平府的西北方向,乃内三关城之一,是北平通往蒙古草原的必经之道,最早由秦始皇筑长城,徙居囚犯,士卒,居民所在,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关。

    攻破元大都,洪武皇帝命徐达,常遇春重筑居庸关城。

    燕王朱棣就藩之后,划拨三卫为亲兵卫,分燕山左卫,燕山右卫,燕山中卫,俗称燕军。

    居庸关设铸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中间,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两大山脉之间有一夹沟,称之‘关沟’,长约三十六里,居庸关就筑于关沟中央。

    关沟乃燕山左卫与右卫军辖的分界线。

    ······。

    张百户一行,将辎重置于关沟,携秤具进山,即刻通知里正,粮长们征收粮草。

    等村庄里长,粮长齐聚后,开始盘查粮仓,谷屯,地窖,库塔各处。

    勘实命沿途民夫帮闲,挑箩担筐装填,径直下山,装载辎重。

    民夫,闲汉近到年关,卖些力气挣点力钱,此是燕王钧令,禁止官员徭役村民,驱使劳作。

    山路上,肩挑担扛,一路往返,路上人头络绎不绝。

    不少村落悬在山腰,道路难行,张登一路跟随,跌跌撞撞好不辛苦!

    ······。

    粮草汇聚到关沟坝上,开始秤量上车,各方人员聚集,熙熙攘攘。

    ”李家村,起担二百一十筐,黄豆七十石”。

    “赵庄,起担一百六十筐,燕麦五十三石余”。

    ······。

    “魏家,起筐十五筐,白菜萝卜五石余”。

    “卫庄,起担九十筐,芹菜三十一石”。

    ······。

    “陈村,起担三百三十筐,小麦一百四十石”。

    处处都是称量报货之声,绵绵不绝。

    “陈村的小麦,不急起担,咱再看看”。

    张登头疼欲裂,突兀传来张百户的声音。

    此刻张百户阴着嘴脸,桀骜冷厉,审视全场目光如枪。

    张登好奇,忍不住扭头看去暗中嘀咕“咋发飙呢,是啥由头?”。

    估计吃不住毒辣眼光,称量小哥“砰——”一声,生生跪下。

    “咋跪了”。

    张登暗自斟酌起来。

    “陈家可是欺俺不识数!”一声爆吼后,官兵衬出气势,齐齐腰刀出鞘,杀气腾腾,惊得各村屯相行的粮长,里长胡淤泥中。

    ·····。

    “陈村管事,出来答话”张百户又开口喊道。

    一愕愕老者,站了出来。

    “可有话说?”张四一,手指陈村麦筐。

    “大人,可是不妥!”老者面色不显,倒还镇静。

    “称量可足斤两!”百户接着追问。

    “足称足斤”老者倒是气定神闲。

    百户瞪起三角眼,扫视一番说道:“好,有胆,可敢落筐拆查?”。

    “如何不敢!”老者谵谵回答。

    ······。

    几百筐,装满芦苇编织的麦袋,被拖拽出来,多达千余。

    袋袋过秤,称算斤两。

    居庸关的账房也请来几位,算盘打得乓乓作响。

    “斤量足对”一通忙碌后,账房回话道。

    现场哗然,老者听后含笑不语。

    ······。

    百户警惕看向砌成小山的麦袋堆,沉思起来!

    接着开口:“开袋,细查!”。

    麦袋使刀割开,散落颗颗饱满麦粒,兵士上前用扫帚拭开,查找差错。

    张登冷静看向老者,见其面色如常,心生纳闷,难道冤错人。

    芦苇袋越开越多,麦粒更是洒落无数,现场有人劝和,有人揉稀泥······。

    时间渐去,芦苇袋开去三分之一,也未见异样,旁的鼓噪声大起。

    户所官兵也筹措,不知如何继续,纷纷看向百户,现场工作一时有些停滞。

    老者上前说道:“大人,权全规矩,其余停手如何,物审上其三四,想来大人该是满意”。

    说完后,微微一笑,百户阴着脸沉默不语。

    老者停上一停,继续道:“下雪天,麦粒落地受潮,需从快装填,且需人手,时间”。

    “勘察损耗的织袋,由小人自行负责,只求急刻处置,万不敢让麦粒受潮腐坏,大人不知可好?”说完后现场气氛稍有和缓,不如先前剑拔弩张。

    这算给了台阶,又显官兵严谨,何乐不为!

    百户目光森然,巍然不动,也未开口说话,事态持续僵持。

    见张百户不语,官兵也不好将麦袋打开,毕竟老者有理,这谷物受了潮罪过可就大了。

    醒过神来,张登明白小叔可不是啥糊涂蛋,不读书却是个精明之人,那他在怀疑什么呢?

    张登顺着小叔的目光看去,小叔视野一直在谷堆与竹筐左右徘徊。

    看着看着,张登突然福至心灵,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那只能是比列出现变化,这刻张登开窍了,开始抓紧时间复盘,默算先前几家物资总量与筐的比列。

    一通默算后,终于有了结果。

    对!

    有问题,总量没变的情况下,陈村竹筐的比列不正常。

    张登抬头见小叔沉稳,心里也放下心来。

    清楚小叔是凭直觉估出了问题,却不能凭直觉来解决问题,就是当下尴尬所在,不通算术不明蹊跷来由,明知猫腻又不知从何入手,只用经历说话到底是吃了缺文化的亏。

    张登过去拍拍小叔肩膀,算作安慰,不料却被一把薅开!

    嘿!这人。

    ······。

    无奈,只转头说道:“总量无误,但麦袋作假”。

    说完后,又是一片哗然。

    连账房师爷脸色都不好看,百户却目光灼灼,精神起来!

    “上官,可不敢胡说!”老者呛然出声道。

    “量秤总数不变,皆以筐为准,几家称量无甚出入,独陈村超过三十石,可无蹊跷!”。

    张登瞪向老者,继续道:“筐以实物填装,大都皆三筐一石,独你家三百三十筐,重一百四十石,多余的九十筐,飞了?”。

    说完,有人纷纷议论,思索起来。

    “我家麦袋,装填夯实,比别家重,如何不妥”。

    老者欲分辩出一二来,张登听后斥骂道:“老东西,卖你个乖!”。

    “天下万物,体积跟质量,没有一定必然关系,但一定有相应关系”。

    “密度越大的物体,质量越重,也就是重量越重,但食物密度恒定在一个范围,物质类同的物品,密度不会有太大变化,也就与重量没多大关系,与你夯实否,也没有多大关系!”。

    “除非?”。

    “除非啥?”。

    这刻,小叔也坐不住了。

    ‘除非是密度不同物质混合一起,体积缩小的情况,数量才会有大变化,常言说:鱼目混珠!”。

    转头对着老者,嘲笑说:“你可明白?”。

    当然道理,老者也不知明不明白。

    百户直接站起,吼道:“全都刨开!”。

    顷刻间,麦袋全刨开,不少军士再次拭开麦粒,便有称报,麦粒中包裹铁球,石珠之类话·····。

    老者瞬间消沉,称量小哥见状,开始磕头求饶。

    老者不言不语,目光如毒蛇死死盯着张登,脸上青筋暴起,如此狰狞。

    百户顿了顿,对着老者与称量小哥撸了嘴,即刻有军士将二人拖走。

    一时间,全场肃穆,鸦雀无声,不少人暗中偷偷溜走。

    张登倒还自然,继续填写回单,清查年货,耗上一日,才将货物征收齐备。

    张百户一队,本就两胥吏,不巧一个染病,在家修养。

    另一胥吏知百户提携自家侄儿,便上赶着捧臭脚,现场出了彩,便将画签定板,清账称量之事,一股脑全丢给张登。

    镜头给足,张登知道自己第一次亮相,不敢言说辛苦。

    作为屯田小旗,免不了,将来与里正,粮长交道,互相认识,也方便日后沟通。

    可是真累!

    忙完这一切,辎重车队早早填满各色谷物粮草,肉干腊肠。

    时辰不早,张百户联络关沟的几处兵站,安排人休息一夜。

    夜间巡守车辆辎重,轮换值班。

    叔侄两人,安详的吃下晚饭,连王栋的搭伙申请,都被小叔拒绝。

    问起抓获的俩人,却被百户含糊过去。

    兵站内,张登揉捏发胀的手腕,忍不住向小叔吐槽,上家为何不组织农户去北平纳粮,而让官兵下乡收粮,这并不高效啊!

    张百户想了想,说道:“咱想,殿下怕是信不上文官那帮鸟人,殿下常说大明军士多泥土,能体民间疾苦,叫俺们多走几步,百姓就能少跑几步”。

    “真的?”。

    “这还有假不成!”。

    “殿下在上位身边调教多年,会不知道这些个门道!”说完,还将张登鄙视一番。

    上位曾跟官员算过帐,一品的官员俸禄为月87石,一年1044石,折成稻米是2620石,要种这些稻米,就要用田873亩,一牛耕50亩,用牛耕就要17头。一人种15亩,就要57人耕种。收割后,一担稻禾只出4斗稻谷,1044石米就要6550担,往返打谷场就算一里路,也要走上13100里。

    乖乖,这要赶在前世,不就是让人从吉林徒步到海南,还他娘的走个来回!

    朱元璋对贪污是深恶痛绝,在官吏整治上,下了死手。

    洪武是个狠人,要莫不做,做就做绝。

    凡贪墨超60两白银,全数充军,当事人,处死,剥皮充草,使工部做五,六丈长木杆,将尸首统统悬于木杆之上,以儆效尤!

    “你说殿下,清楚不!”等陆续讲完,张百户眨巴着三角眼,对着张登挑衅道。

    想了解当下时局,对小叔的自吹自擂选择了无动于衷,安静地聆听下去,随着谈话深入,两人唠了不少时间。

    屋内火炕的温度渐渐升起,百户这才停下来,遂摊开被褥摆弄好枕头,转头见张登嘴角撑起的“O”字,才意满气足的示意即将就寝,等张登出门后才和衣睡去。

    “这就一朱明脑残粉,都不稀说他!”。

    “得瑟啥!”。

    又不是你老子教的,张登出门后默默吐槽道。

    ······。

    张登与王栋是一间,跟王栋商量好,自己劳累一天守下半夜,便扭头呼呼睡去。

    不知过了多久,感到有人拍打自己。

    张登揉揉眼,披上战袄,挂好腰刀,亦步亦趋朝辎重车队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