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甲子武事 » 第三十七章 三教

第三十七章 三教

    “哦?”闻得此言,左铭眉毛轻轻一挑,看向了高华。

    高二首领看着他好像不太服气的样子,很不屑的说道:“六当家可否以为我这是在学你们报恩寺,往自己脸上贴金,好借此来打击于你?”

    “不敢。只有以贵派中孚祖师之道法玄妙、功参造化,方敢在太山立门。此后丹鼎道传承三百余年而不倒,且常有仙人得道飞升,底蕴之深厚也绝不是我等人物可随意揣测…但是,二首领此言未免太过伤人,不说明言语其中因果缘由,怕是难以服人。”

    高华说道:“呵,我如实与你回答,你竟然还不信我。”

    摇了摇头,左铭对他说:“非是不信二首领。只是你这番话,无甚条理、因果、证据在里面,难以叫人信服。”

    高华说:“好,我且问你,你知道我丹鼎道的首尾来历吗?”

    左铭仍旧摇头:“贵派的首尾来历?这我却不甚清楚。”

    高华说:“不甚清楚也无妨。你可知道,当今天下,三教之间,有哪几家数得着的门派?”

    “这我倒是尚知一二。”

    “讲来。”

    “三教者,儒、佛、道是也。其中,独以儒门为最早立门、最早发迹、最早施行于天下。春秋战国之时,孔侯聚徒游学于中原诸国,之后稷下、雒阳学宫亦有儒门弟子往来其间。至于七国一统时,秦皇帝收天下诗书、礼乐典籍于咸阳,只许诸博士翻看。秦胡时陈王起兵诛暴,孔氏家主孔付抱礼器而往归之,终死于陈下而未悔,可谓得仁也。”

    “大汉肇基,儒宗叔孙弘入汉。高祖不喜儒生,叔孙弘乃为高祖修礼乐朝仪等诸制,高祖乃喜。由此,时之儒门弟子争相而侍之。”

    “当武帝时,董胡子聚徒上千人,学说风靡于赵梁、齐鲁数郡之地,其门下贤者可以一言一行劝导民众、教化幼童,甚至能影响郡县官府一时之政策,可谓风光当道。”

    “另有刘氏楚元王父子领导的楚诗派、韩派、毛诗派、燕派等诸多儒门派系,把持民间半数以上蒙童士子的开蒙、教导之权柄。天下间士子,七成归儒,余者三成才能归入百家。”

    “后武帝有惑,全朝无一人能答,唯董胡子一人可解之,且深合武帝之心意。自此,武帝废黄老、法、阴阳、墨、杨朱等诸学,在长安设立太学馆,独以儒门经典取士,儒门自此迎来大兴。孔侯庙前,三百年未断香火也!”

    “三十年前河绝济北,狼烟遍地,盗匪蜂起,绿林军攻破八关,直入洛阳城。此辈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过之处更是无不残破、人人胆寒,以致偌大的太学馆,竟跑得空无一人了。”

    历数过几多兴亡后,以左铭这种没心没肺的性格,竟也不由得开始了哀亡嗟叹。

    高华说道:“我只叫你数数它们有哪几家,你却在这里与我说起前朝故事来了。”

    左铭却对他问道:“在下曾听一位长者说过,欲行大道,必先为史。私下里对此言深以为然,二首领以为呢?”

    “六当家,我并不是在与你论历史文章,咱们之前讨论的是道经、是三教。”

    “好吧”,高华既出此言,左铭便不再坚持,把话题转回了原处:

    “大汉亡后的如今之天下,虽是齐、楚、汉的三分鼎立之局,却也依旧是儒门掌握着朝廷取士、国家官吏拔擢上升之通道,未曾听说过哪家皇帝有对此表示过不满。想来,大汉养士三百年,儒学传承之深广一日赛过一日,以后若无重大的变化,应也是如此。”

    “而说回眼下,数得着的儒门势力,一为洛阳学宫、二为北齐太学馆、三为东楚上庠馆、四为西汉太学馆。”

    高华问他:“就这四家?”

    “就这四家”,左铭点头,旋即怕怕额头:“哦,差点忘了,还可以加上鲁县孔氏这圣人之苗裔。”

    高二首领颔首:“嗯,儒门大兴于世,在于其得到了天子的认可,在于其施政得到了天下百姓的认可,在于其学问成为了朝廷取士之根本!此五者,又为儒门之正统传承,负有天下士子之重望,兼得社稷万民之期盼,权责不可谓不厚重…那,佛门呢?又有哪些佛门僧观,能在当今这汹涌澎湃的大争之世中屹立不倒,并且广为传承?”

    轻轻揉捏着眉心,左铭显得十分无奈:“佛门……”

    “怎么,算不过来了?六当家作为细作,在报恩寺待了三年之久,不应该是对佛门最熟悉的吗?”

    “话不能这么说…佛门的僧观虽多,却也不是没有脉络可寻。若以金陵报恩寺、荆南大定寺、北海龙兴寺、南海大悲菩萨院、北地大智菩萨院、豫章大愿菩萨院、陇南大行菩萨院这七家寺院做主干,细细梳理其枝叶,则足以理清天下佛门之别续传承。只是……”

    高二首领打断他:“不要只是,有你说的这七家就够了。”

    “够了?此言何意?”

    “我再问你,你说的这七家寺院,因何能够成为‘主干’,其余寺院,又为何只能是‘枝叶’?”

    “其余六家寺院我只听说过其名号,未曾亲至。报恩寺能为佛宗祖庭,是因为其立派最早、门人最众、典籍最多。想来,其他六家,应该也是大抵如此?”

    高华肯定他的答案:“然也!立派早,可能只有根源深;门人众,或许也只是传播广;唯有典籍多、经文多、论律多,才算是真正的传承有序!儒门之兴盛,在于经学是朝廷取士之根本。佛门七家之为主干,在于这七家寺院经文典籍众多,各家有各家的独道传承,其它的寺院,因为没有这份经典传承,所以它们终究也只能是这七家的小枝、别续!”

    是这样吗?听得高华此言,左铭竟在此刻开始迷茫起来。

    儒学成为朝廷取士之根本,成为天下士子人人向往的“屠龙术”,除了他们人脸皮厚,会舔主子,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弟子多、修行武道、修养浩然正气的缘故吗?

    报恩寺能作为佛宗祖庭传承三百余年,难道不是因为他们那儿的和尚拳头最硬、嘴皮子最利索吗?

    就算不说他俩,三教经典什么时候对仙玄世界能起这么大的作用了?又或者说,是其内里的深层次文化在影响着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前世作为普通人和如今转生成为邪教传人的左铭,内心在此刻强烈的翻滚着、混乱着,两世为人加在一起的经验、阅历,在脑海中开始了猛烈的冲突,以致他终于还是没有接高华这话。

    看他没有说话,高二首领继续问道:“同样的道理,放在道门之中也是可行的…六当家可知,天下道宗有哪几家是能上得了台面的?”

    左铭这才缓过神来,与他推辞道:“在下之见识,远不如二首领来的广博,还是不要说出来丢人现眼了吧。”

    高二首领瞥他一眼,似是因为他这理由找得巧妙,这回遂难得没有生气为难他,自顾自的端起青瓷茶杯,饮下一杯茶水,他说道:

    “天底下的修道之人远没有修禅之人来得多,每家道门的弟子人数,多者数百,少者不过数人。在前汉时,受过朝廷册封的道门只有九家,是为丹鼎道、方仙道、正天道、五行道、神霄道、一气正法道、星斗道、皇极道、真武道。时至今日,这九家里面,依旧在正经传序的,只有我丹鼎道、方仙道、正天道三家。”

    “三家道门因何能够传承数百年而不倒?究其原因,只有一点,传承!朝廷册封是传承,斋醮科仪是传承,道法拳术是传承,师徒有序是传承,经文典籍更是传承!”

    “我丹鼎道有《太上丹王经》,方仙道有《三洞经》,正天道则有《守正三十三天书》。三者皆是自上古之年流传下来的大道经典,其中记录着先民传承、后人发展数千年的道法武术,是天地间无上的修行法门!”

    “平民百姓能看见的道经,哪本不是依据此三者演变、摘选、重构而来的?前汉时,武帝贵为天子,却一心向道,修仙问法不理国政,大会大赏天下道门,只为求得我三家至典一观!‘若得为真人,妻子弃之如履尔’岂是虚言?然我三宗道主谨守门规,武帝至死亦不得一观,此后竟致郁郁而崩,为天下所叹息。”

    “《想尔录》诚然也是高妙至深的修行功法,但是,你白莲教可曾受过朝廷的正经册封?可否如我三家道宗一般,教义经典在四海乃至天下传播无阻?可否真的有开化了的民众信任追随你们白莲教?可有哪位名士大儒、高官显贵为你《想尔录》做过注释开解?”

    高二首领的解释和问题太过犀利,每一言都直击在左铭的心窝上,让他思维停滞而又动弹不得,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口了。

    高二首领说完了这好多话,好像才终于想起了口渴难耐,以致一时间连饮数杯茶水不止,狼狈样子顿消去了他几分风流倜傥的气概。

    好半晌,左铭自天外回过神来,向着对面的高华弯腰俯首而拜,做了个正儿八经的“士礼”的模样,说道:“今日听君一席话,胜读此前十年书也!”

    高二首领神情自若的受了左铭一个士礼,之后亦是回他一礼,说道:“六当家心境可还稳妥?我可不想白得你的《想尔录》,然后在你那里落下把柄。咱们既然说过往后少走动,那不如现在我就还与你这个人情,省得你往后惦记不忘,以此来要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