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石头笔记 » 第三十七回 书似青山常乱叠 灯如红豆最相思(53)

第三十七回 书似青山常乱叠 灯如红豆最相思(53)

    ※※※

    叶散,明白了欢聚;花谢,明白了青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小说故事已经过去整整十四年。小木屋门口那棵树一点点变大变粗,楚雪瑶看着它长满叶子,盛装摇摆;看着它掉光叶子,赤身裸体。她从原木书架抽出了《跑》,作者叫做周玉帆,书不算厚,装帧精美,封面画着城市里一个小女孩儿坐在书本垒砌而成的板凳上抬头数星星,写着一首优美小诗:

    我翻阅过虚拟的文字,

    那是我扎实可靠的椅凳。

    城市上空的月亮和星星,

    来得多么飘渺!

    腰封上印与该图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网络游戏“英雄世界”原著小说,网络文学史首部百盟级签约作品。

    牛皮吹得比开会掌声还响!楚雪瑶忍住了将书腰纸扔入垃圾桶的冲动,将书打开,扉页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楚雪瑶女士。

    楚雪瑶第一次看到自己名字印成了铅字,其实还是有些小感动!麻酥酥的,身上起了一层小栗子。贝哈尔公爵因为《堂吉诃德》这部不朽名著扬名,也不知《跑》能够给她带来什么?再往后翻阅则是本书目录:

    目录

    跑

    前言

    Chapter1

    Chapter2

    Chapter3

    Chapter4

    Chapter5

    Chapter6

    Chapter7

    Chapter8

    李玉莲(1)

    李玉莲(2)

    李玉莲(3)

    Chapter9

    叶青竹(1)

    叶青竹(2)

    叶青竹(3)

    叶青竹(4)

    叶青竹(5)

    叶青竹(6)

    叶青竹(7)

    叶青竹(8)

    叶青竹(9)

    叶青竹(10)

    Chapter10

    鉴证实录·楔子

    鉴证实录·黄字笔录(上)

    鉴证实录·玄字笔录(上)

    鉴证实录·地字笔录(上)

    鉴证实录·天字笔录

    鉴证实录·地字笔录(下)

    鉴证实录·玄字笔录(下)

    鉴证实录·黄字笔录(下)

    鉴证实录·尾声

    Chapter11

    Chapter12

    Chapter13

    Chapter14

    Finale

    后记(一)

    后记(二)

    后记(三)

    此后是作者周玉帆先生亲笔写的前言,与书的内容相比篇幅不长,很显然是为了完成任务出版之前匆匆提笔填坑;按照阅读习惯,她又从后往前翻看几篇后记:

    ※※※

    慕言/文

    前言

    ※※※

    框架故事,即以一个大故事贯穿许多小故事的文学叙事方式,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千零一夜》。这些小故事也可以寓言、童话或者书信的方式出现,使得文本形式多样。其中一部分直接附属于大框架,其余的彼此之间构成一种多层次的从属体系。这样的结构特别适合拼贴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使得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诸多内容和元素融为一炉,形成一个和谐而统一的整体,如同精美艺术品。

    它也可以称为套盒结构,就像八重宝函或者我们熟悉的俄罗斯套娃。在前苏联,女人生了三个宝宝以上的都会佩戴“英雄母亲”胸章。套娃通常也是一个健壮能干,生了许多孩子的俄罗斯妇女形象。肥胖的木娃娃肚子里又藏着许多胖嘟嘟的小娃娃,雕刻精致,色彩鲜亮,一个套一个似乎无穷无尽!特别具有神秘气质。

    这部书采用了这样的有趣结构,同时也就具有了“元叙事”气质,亦或叫做“超小说”。简单来说,好像演员们演着演着突然跑到摄像机背后对自己演技指指点点。这样的感觉在希腊戏剧和中国古典戏曲中都有,演员们演到一半突然有人唱歌或者唱曲,让人产生一种疏离感,相信舞台的表演不是真实的,仅仅只是一个故事。

    这部书记录了一段恋情,主要内容是恋爱双方共同创作武侠小说的整个过程。毫无疑问,两人都是典型文艺青年,一般有三层境界:开始时候入门,喜欢村上春树,张爱玲等作家;进阶之后转向西方文学,比如《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等意识流小说;最后返璞归真,研究中华古典文化,关注唐诗宋词元曲。他们有陈绮贞等一些教母级别的人物作为模范,上行下效,上下氤氲!这样的人在社会转型过程之中占有一定文化资本,但是在经济资本方面经营乏术,无法或者很难解决现实问题,对此也没有兴趣!杀马特用奇装异服招蜂引蝶刷存在感,他们却将文化当作精神鸦片,用文艺来秀优越感!生活方式有一定弊端,毕竟没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文艺青年最终将会拥抱中产。

    关于那部武侠小说,原型是我的小说《英雄世界》,前后共有几个版本:

    更新最多的是网络平台连载版,接近一百二十万字,内容大大不同,并不是案件开局,而是从头开始讲起。这样的结构更坚固,作品不至于濒临崩溃,创作也相对容易。凡事有利必有弊,平铺直叙,娓娓道来,也就缺乏悬念,平淡如水。最初的连载版本主角不大给力,许多配角还可以,结构枝蔓丛生,枝多干细。我曾经试图努力调整丰富主角,尽力使之成为脊梁撑起整本书,算是《跑》武侠部分雏本。

    在连载版里仅仅凶杀案就有三个,死者分别是西厂督主贾云,魔教黄金祭司高景,白银祭司江寒月。我在创作的时候撮要删繁,仅仅选取其中一个点进行扩写,加以润色。许多读者都说真正经典的是这套为了配合游戏宣传专门推出的实体书和资料片,最权威,最准确!只能说同连载版相比,有点《金瓶梅》同《水浒传》的关系,实则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部小说。

    ※※※

    慕言/文

    后记(一)

    ——写在初稿之后的话

    ※※※

    这部书是在今年元旦左右写的,从去年年底十二月二十一日开始,到今年一月四日晚上。虽然跨年,实际只有十四天时间。我以平均每天大约八千字速度,堆砌了十万字。那段时间黑白颠倒,简直写到天昏地暗,浑然不知今是何世?陪伴我的只有咖啡、香烟、电脑和头脑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每天一直写到早晨七点钟,天空蒙蒙亮,学校广播响起,本科生准备起床做早操,我才喝完杯中残留咖啡,爬上床呼呼睡去,直到下午三四点……那段时间很开心,创造也有一种分挽的阵痛,母性的快乐!只是感觉白天太短,只有两三个小时。

    对于文学创作,我也只是初学者。当时没有做过多准备便开始动笔,没有过多考虑小说主题、情节线索、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等,甚至提纲都没有拟,仅仅只是凭借写的一些片段和头脑中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便开始创作,最后在电脑上敲下“全书完”以后,回头一看发现硬伤如此之多:主题不明确,情节散乱不吸引人,人物形象不突出,人物性格不明显……总之一句话,读者看了不知所云,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

    这部小说能够耐着性子读完的人是很了不起的!因为实在乏味。

    我不敢以作家自居,只是一个喜欢写字的人,文学学徒。写完之后接下来几个月一直试图对它进行修改和再创作,不知是经验不足还是江郎才尽,宣告失败!因为面对草稿根本无从下笔,数次反复阅读仅仅只能修改几个错别字,通顺语句,明明知道作品整体结构存在很大问题,无从下手。这样只能放一放,也许过一段时间重新拾起,情况会不一样。

    ※※※

    慕言/文

    后记(二)

    ——写在第二稿之后的话

    ※※※

    因为主题公园项目,我在云南大理整整工作半年。每天早出晚归,只有晚上挤出休息时间坐在写字台前构思作品,写了一些片段。那段时间没有电脑,创作基本手工作业,写作使用传统工具:钢笔和纸。

    后来,我离开了实验室,电脑搬了回来正式开始作品创作,聚集很久的灵感和热情顷刻爆发,一气呵成!十四天时间洋洋洒洒,写了十万字。作品初见雏形,各个角度存在很大程度缺陷,自己不是很满意。

    时隔半年重新修改稿子加以润色,删掉写得不好的,尤其初稿模仿痕迹较重的文字。至于小说情节改动麻烦,牵一发而动全身,主线予以保留。文章修改精益求精,没完没了,经过反复打磨总算成书。最后,我将作品命名为《跑》。

    如此又过了许多年,再次拿起书稿,打算出一部全集式册子。由此,我将此前写作的几部作品,巧妙地组装在了一起。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不仅内容变得厚重,而且保留下来的都是精华。

    这部小说结构为人诟病,主要加入了武侠部分,将我同楚雪瑶女士共同创作的一部一百二十万字武侠小说进行提炼和再创作,得到二十万字左右内容填坑,丰满全书!成为整个小说硬核部分;青春小说则是动了大手术,仅仅只是一个框架或者容器,拔掉主线,四个姑娘捏成一个人物,塑造出了空瓶子。武侠包裹青春题材之中没有违和感,如同裱褙字画或者将相片嵌入相框。

    金庸对大理情有独钟,因为老先生普及,大理文化有了一层武侠神韵。同时,云南大理也是文艺青年天堂。它同这本书内容和气质非常神似,因此许多故事情节安排在了这个美丽的地方,相映成趣!

    ※※※

    慕言/文

    后记(三)

    ——写在第三稿之后的话

    ※※※

    中国戏剧“检场”与剧情和观众无关。戏与戏之间,毫无表情地走入舞台收拾和摆好桌椅,然后又走了。戏剧是一个逻辑自洽的世界,有着人间的喜怒哀乐。检场人纯粹是另一个时空存在物对戏剧时空的侵入,安排着时空之内人事沧桑。这种在时空之外的提醒使得中国舞台高度哲学化,无时无刻不在做着检查与反思。在绘画中类似“检场人”,则是那些后代加上去的红色收藏印记和墨色题跋;在视频里,则是弹幕。我们不能想象西方著名绘画上面题满盖满各种文字和印章,因为不曾存在容纳无限的抽象空间。这种无限未完成的留白空间仿佛创作者对未来的邀请,使得诗句和印鉴出现,使得时间与空间介于现实与抽象之间,产生错综迷离的艺术效果。

    我想,这就是我如此安排《跑》结构的初衷。多年以后,楚雪瑶女士再次看到这部小说曾说,“你的书,故事里有故事。这样的小说,我还第一次读到。”

    尽管人们都知道虚构性是小说主要特征,但是传统现实主义作家总是力图掩盖这种虚构性,采用各种办法增加小说真实性效果,如书信体、日记体、新闻体、第一人称等。与此相反,先锋派作家总是不断暴露自己,向读者揭示叙述行为和写作活动的虚构本质,明白地告诉读者:我写的故事是假的,你千万别信以为真。这种暴露叙述行为的小说称为“元小说”(Metafiction),也就是关于小说的小说。

    故事里有故事,相比一般的元小说,更加带有迷惑性和吸引力。由于不断设想故事可能性,将小说转变成为一种可写的文本。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想象对原文本进行改写,这样原小说就成了“一张可以擦写的羊皮纸”了。在《跑》里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空瓶子作为读者写作的同人文,武侠故事第二种结局。

    这个故事无始无终,没有开始,没有高潮,没有结局。它更像是外出遇雨,无聊之下和同亭避雨的和善之人攀谈。每句话都很无聊,组合一起,平淡如水。雨过天晴,告辞离开。故事戛然而止,你也不太关心后来怎样,只不过在那样的情景下,从容不迫地听一段别人的故事,让人有种平静的惬意。

    那种平淡的絮叨,恰似生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