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病江 » 第九章山陵浸远

第九章山陵浸远

    方证推开院门,看见方莫痕在院子里上蹿下跳的,他没在意,但又忽然顿住,不可置信地望着:她在复盘刚刚他和杨献的打斗。

    看样子方莫痕扮演的是“方证”,起跳,挪移,转身,运掌,上刺,翩翩如风,她根本不会二十一字真言的要领,但一招一式和自己如出一辙。扮演完“方证”,她又转换了立场,模仿着“杨献”向对面攻击,与刚才的清风拂面不同,打法忽然迅猛,像头小老虎一样张牙舞爪,只是杨献腾空击向自己咽喉时,自己依然使出二十一字真言,杨献被迫后退。而方莫痕不知怎么想的,居然伸手接招。

    她想破自己的招式?

    方证震惊在原地,他面色不虞,要是这样,那她的手已经废了。

    方证招手叫方莫痕过来:“痕儿。”

    方莫痕慢慢喘着气走了过来:“先生。”是的,方证不让她叫方大师,她也没跟着张三辅直接喊方证,方莫痕觉得方证和私塾里的老先生很像,喊过一次方证也没拒绝,之后就一直这么称呼了。

    方证像是头一次清楚地看见她一样,认真地打量这个女孩:前些日子和张三辅两个人拿了把剪刀把头发剪得到了脖颈,弯弯绕绕的像花枝缠在脑后;眼睛不像刚来时那么红了,被溪流与明月洗涤得黑清黑清的;山里没什么东西吃,所以女孩子轻得像是一片羽毛;低头的时候透着与年纪不符的沉隽忧郁,但看人的时候分明像个没受过苦的孩童。

    此刻她就用那副看上去一生顺遂的眼睛轻描淡写地看着自己,方证本来想训斥一番,话到嘴边变成:“打的还不错,只是基本功还需要练练。”

    方莫痕扎了个马步:“是这样吗?”

    方证笑了:“不光是这样,好了,三辅呢?我有事要和你们说。”

    他们进了屋,一打开门,一只蝙蝠就飞了出来,张三辅还不舍地喊道:“小蝙!回来!”

    方证咣当把门关上了:“都坐好。”

    “我要教你们读书。”

    以后每天辰时,方证拿出本字帖教他们认字,自己念一遍,然后让他们跟着读几遍。这个还好,就是练习写的时候比较困难。

    等认字认到不想学的时候,就带他们出去练武。方证发现方莫痕的力气非同寻常,于是让张三辅扎马步,让方莫痕手脚绑着沙袋上山。

    晚上的时光是最美好的,有月亮的时候就在院子里念书给他们听。

    不过说到底方证还是不甘心,还想负隅顽抗,比如有目的地删减四书五经,对孔孟之说浅浅带过,大谈老庄之流,故意对一些君臣父子男女之类的三纲五常避而不谈,从不说世间的规矩。

    方证的做为就是负责教,爱学不学,不学更好,最好左耳进右耳出,别往心里去。但人俩孩子哪见过方证说这么多好听的话的场面,双双傻眼后聚精会神的盯着方证的嘴一张一合。

    等他们认字认的差不多了,方证不再讲解书本,两个孩子也只是浅浅的自己看了。

    方证还发现,在读书上张三辅更加擅长,那些兵书战策深奥难懂,他反而研究得起劲;而武艺上就远远不及方莫痕,方莫痕的基本功打的非常扎实,一开始只是练棍,后来从杂物间里翻出一些功法典籍,自学起了剑法。

    嘉靖四十三年春,严嵩倒台。

    秋去春来,溪水冰融,清风几度重,明月代代当空,八年时间一晃而过,昔日孩童已变成少年少女。

    方莫痕从绑着十几斤沙袋艰难爬上山到挥动百斤掇石轻而易举,下山采办粮食再扛上山的活就落在她身上。

    这日晴空万里,万里无云,太白村的人用过午饭,三三两两的出来乘凉,“铛铛铛”村口响起了铜锣声。

    空地上摆起高台,大红彩幅挽起,写着金灿灿的几个大字:尚武自强,弘毅有志。

    台子上一名穿着绒金绣紫罗袍的男子贴出布告,大声吆喝:“十里八村的乡亲,有谁要送孩子习武的,过来瞅瞅!襄阳的尚武园开班收徒了,抓紧时间报名,通过考核九月入园!”

    话刚放出,便有无数青年男子响应:“我要报名!”

    “排队过来领考状!填好自己的名字地址,千万收好了,七月十二拿着这张纸前去襄阳城考核。”

    看热闹的村民也纷纷让自己家的孩子去报名,有的孩子不肯,嘴里嘟囔着:“学武做什么,我要考进士做大官!”

    那孩子的娘骂道:“你看看你那熊样儿!先生都嫌你笨,打油诗作不了三句的,趁早去学点别的才是正经!”

    发考状的男子听了笑道:“这位大姐,尚武园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考进去的,得通过举重,步射,兵器三样考核,按照排名收人。”

    村里人都叫这妇人刘大娘,刘大娘一听:“那俺儿还有机会不?”

    那男子一笑:“还有四个月。”

    刘大娘揪着儿子就要回去练习,忽然闻到一缕极淡的幽香,她抬头一看,对面来了一个少女,灰衣罩白衫,纤细隽丽,看着尚未及笄,但是背着一个看着就沉的大筐。

    刘大娘眼睛一亮,这不是小天山上的那位姑娘吗,有一次她挑着山梨去集市上卖,遇到抢梨吃的无赖,自己和他争辩,反而被按住殴打,旁边净是看戏的无一人帮她。

    正在绝望之际,那个身强体壮的无赖猛然间被一名少女踢倒在地,他在少女脚下拼命挣扎的丑态她至今还历历在目。

    事后,刘大娘拉住少女,不住地感谢,询问姓甚名谁,家住哪里,现有几口人,是否婚配…少女呆住了,目光不敢与自己对视,话也说不利索,半天才说自己叫方莫痕,住在什么小天山,仿佛刚才毅然决然地保护别人的不是她一样。

    但是刘大娘很喜欢她,以后每次见到她来买米面都会塞给她点心吃,还要拉住人说会话儿,每次少女都安静又温和地笑。

    “小方啊,你下山来了?”刘大娘欢喜地迎上去,“背这么多米啊,千万别沉着了,你这个年纪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累着骨头容易长不高的。”

    方莫痕也很喜欢这位热情的大娘:“没事的大娘,放心吧,不是很重。”

    刘大娘转头恨铁不成钢地对自己的傻儿子说:“你也该学学你方姐姐,练得武艺高强才好,旁人谁敢欺负你娘?”

    那孩子瞥过头生气。

    方莫痕有点无所适从,认真地对刘大娘母子说:“练武也好,读书也好,卖桃也好,做什么也好,做到最好了,别人不会欺负你的。”

    刘大娘愣了,她小儿子转过头来咬着手看方莫痕。

    末了,刘大娘笑道:“算了,不说这孩子了,要我看,小方,你真该去趟这尚武园试试。”

    方莫痕不解:“什么尚武园?”

    没等妇人开口那个男子就接茬道:“你这小姑娘怎么连这也不知道,全国各地两京十三使司都设尚武园,只要通过三项考核就可以进入,学艺四年。学成之后有的去考武举,进了军队;有的留园做了武师;当然最好的是被七大门派看中,无论进了七大门派中的哪一个都是令人艳羡的事。”

    “这又是为何?”

    “这七大门派,分踞在大明各地,涉足范围极大,朝廷也不得不考虑其势力。要是进了他们中的一派,每月自有响银不说,如果你实力出众,门派会为你举行演武会,各种会盟也会请你去,所以总会出几个名动全国的大侠。这样名声和钱财岂不是大大的有了!”

    少女问了她最关心的问题:“尚武园里的人厉害吗?”

    那男子哈哈笑道:“尚武弟子来自五湖四海,人才济济,能做这些人师父的必须十八班武艺样样精通,内法外力无所不能,就是说你想学什么他们就能教你什么。”

    方莫痕没有报名,告别了刘大娘母子,背着六十斤大米回了小天山,拾路而上,山间小路蜿蜒曲折,然而已经被多年的行踏压得平实。

    正低头走路,忽然听见一声“痕儿”,方莫痕转身瞧去,潺潺的泉水旁,一名俊秀挺拔的少年正笑着叫住了自己,惹人瞩目的是他那双清澈的极大的丹凤眼,稍微有点发灰,垂眸时显得心事重重,他不喜欢束发,头发经常剪到肩膀,却非常柔软丝滑。

    张三辅被方证要求每天往院内的大缸里挑满水,然后再把水挑下山去。

    两人一个挑水,一个背着米,回了山巅小院。

    刚进屋就听见方证那永远平淡如水的声音发生了波澜:“说好的十年之约,你怎能违背约定?”

    “严嵩倒了,朝廷已为张将军平反,而庚戌之变后边境越发不稳,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我被任命为镇远关指挥使,不日便要行军离去,下一次回来还不知什么时候。”杨献说:“方大师,感谢您对三辅的栽培,如今是时候让他下山开始自己的人生了。”

    方证冷哼:“他的人生是在这里开始。反正我不同意他下山。”

    杨献着急地想要说什么,就看见一个少年进了门,那少年看了他一眼,杨献悲喜交加:“你是三辅吧,都长这么大了,真好啊。”

    张三辅却十分冷淡:“你要带我下山?”

    杨献激动道:“是,你是名将忠臣的后代,兵为邦捍,理应保家卫国!”

    张三辅一句也听不懂,然而少年的心怎甘一辈子束缚在这方寸之地,于是他说:“我跟你下山。”

    杨献大喜过望,方证缄口默然。

    因为远赴镇远关,杨献还有许多事要准备,当天就回去了,承诺准备妥当就来接张三辅。

    那天晚上,他们坐在房顶上,张三辅对方莫痕说:“痕儿,我要下山去了,你也走吧。”

    方莫痕托着腮,郁郁地望着茫茫黑夜,“我还不想下山。”

    “为什么?我已经呆够了这里,受够了方证。”他说,“我知道其实你也想离开,你在犹豫什么?”

    “我害怕。”她轻声道。

    “害怕什么?”他不懂。

    方莫痕没有再说话。

    忽然张三辅生了气,站起来,挡住了月亮:“我知道你在怕什么!你已经习惯了方证这样对你,所以你能忍受。但你怕外面的人,不敢和他们交流,不敢和他们相处,怕自己喜欢他们,也怕他们害你,对不对?”

    “下山吧,待在这里也没有意义了,没人在意没人去爱,你不想得到很多人的喜爱吗?”

    她的呼吸急促起来,一种她生来就拥有但是被生生扼杀的东西在诱惑着她,要找回它;她极力地抑制住了,但是无法抑制了,原本一个就足够,现在必须要成千上万个才能令她感到自己的存在。

    方证独自在山里徘徊,忽然有些怅然若失的感觉。

    一两个月后,杨献来信,要张三辅在太白官道等他。

    而方莫痕也准备去襄阳府尚武园。

    那天晚上两个人准备好行囊,忽然听见悠远的箫声。

    夜凉如水,风清月朗,他们两个再一次爬上了房顶,站在不远处吹箫的人沉浸在乐声里,依旧没有理会他们。

    少年和少女并排坐在月光之下,托着腮听着透露出淡淡愁绪的萧音。

    许久,方证说:“明天会是个好天气。”

    那是他们三个在一起看的最后一次明月。

    第二天走的时候,张三辅和方莫痕没有看见方证,转了一圈也没有看见他的踪迹。

    张三辅无奈道:“好吧,我们走吧。”

    方莫痕想了想说:“等等。”她走到桌子前,铺开一张纸,提笔留了几个字,回头对张三辅说:“你要写点吗?”

    张三辅过去看了看,垂眸道:“不必了。”

    他们经过银杏树,出了山门,走向太白官道,那里杨献的车马已经等候多时。

    张三辅抱拳:“痕儿,后会有期。”

    方莫痕回礼:“说不定是殊途同归。”

    两人相视一笑,各自转身义无反顾地朝着自己将要奔赴的地方走去。

    而那天的确是个好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