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奸臣升官系统 » 第三十四章 定策

第三十四章 定策

    江风悠悠,耀日当空。

    水上生活不易,一艘白底船塞了几十人加上上百袋的沉重粮食,吃水很深。所以即使是韩良的休息舱都也堪堪是一桌一床罢了,比起睡船底通铺的士兵,已经算是豪华待遇。

    韩良和手下两个百户还有水师的百户,正挤在狭小的舱中对着地图研究。

    从上平关到绥德州城有两条常见的路,第一条是水路,由上平关码头向南,然后顺着无定河逆流向西北,可以直达绥德州城。第二条是陆路,由上平关码头向北,从吴堡登陆沿官道经义和镇到绥德州城。

    “官道肯定不行,准格尔游骑四出,官道更是巡逻的重点,运粮队移动速度缓慢,一旦被发现在官道上几乎没有逃脱的可能。”水师百户分析道:“水路的话,准格尔部围城甚紧,水路倒是容易抵达绥德附近,但是很难送进城。”

    “本官自有方法”韩良神秘一笑。

    “大人有何良策?”

    “到了地方你就知道了,本官从不打无把握之仗。”

    韩良仔细地观察了地图之后下了决断,道:“再往南走一段,拐进无定河之后我们从白草寨上岸,准备好之后沿河前进,黄河水师的弟兄等我们出发一个时辰后直接把船往绥德州开,明天黄昏之前就能进城。”

    绥德州,白草寨。

    冬日萧索的气息已经降临了这片不大的寨子,白草寨,顾名思义,有很多白草。

    可这里的人民还第一次见到有官军帮忙拔草的,一个个都来看热闹。

    船已经停在了河边,韩良手下的兵正在奋力地拔草扎草人,小半个时辰就扎好了百十个草人,韩良对着水师百户如此这般的吩咐了一番。

    水师百户有些为难地问道:“大人,这草船借箭计策是不错,可蒙古人也不傻啊,哪怕到了黄昏,无定河又不是极其宽阔的河面,还是能看出来这都是假人啊。”

    水师百户有些腹谤,这同知大人怕是三国演义看多了,不知道纸上谈兵害死人。

    韩良仰头,看着头顶白茫茫却没有丝毫热度的太阳,淡然道:“本官昨日夜观星象,今日黄昏天气定然有变,你不用担心。”

    “这?”

    看着神神叨叨又一脸自信的韩良,水师百户为难了,命令不听肯定是不行的,可这位大人的计策听着又实在是不靠谱。

    转念一想,想到之前在上平关这位同知大人空手入白刃的事迹,好像这位会异术的大人也不是那么不靠谱了,万一今日真的天气有变呢。

    驱散了百姓,把粮食装上独轮车,在水师百户目瞪口呆的观看下,这支二百人的运输队摇身一变,变成了蒙古人运粮大队。

    原来韩良在从府谷出发之前,把从术彻台部下尸体上扒下来的衣服挑了二百件比较完整的,五十件蒙古人的,一百五十件汉军的。

    这次韩良带的二百人,其中也有包蒙恩城防营里的五十个蒙古人,穿上草原服饰,妥妥的准格尔同胞,剩下的穿的都是汉军的衣服。

    别小瞧了这一点,内地的蒙古人和汉人,跟草原上的蒙古人和汉人在衣着上的区别是相当之大的,一眼就能瞧出来。

    而现在,这支运粮队就变成了蒙古人和板升汉军的混合队伍了,即使遇到小股的准格尔游骑,被查问时上前搭话也不至于露馅。

    一路上有惊无险,可越往绥德州城去,巡逻的蒙古游骑就越多,韩良甚至能远远望见蒙古人的连营,一座座蒙古包在地平线尽头。

    “站住,干什么的?”

    一支准格尔部十人斥候队从前头停下,上来盘问。

    这些斥候都是一人双骑,马儿低头慢悠悠地吐着鼻息。

    一个城防营的蒙古军官上前用蒙语答道:“兄弟,我们是往大营运粮的。”

    “大营?你是哪个部落的?”

    “我们是阿巴哈瓦剌部的。”

    “哦,原来是这样,那你们继续前行吧。”

    韩良没听懂他们在说什么,但看着这些斥候紧绷的身体和攥紧了马鞭的手觉得有些不对,当城防营的军官冲他微不可查的点头时,韩良果断地下令:“杀!”

    推着独轮车的士兵拔出刀把这些准格尔斥候乱刀砍死,没给他们起速逃走的机会。

    韩良脸色阴沉的看着一地尸体,终究是情报极其缺乏,没有马匹和对围城的准格尔各部的不了解,导致很难在继续向前了,越往前,蒙古人会越多。

    “把血迹处理干净,尸体沉河里,水师的弟兄马上到了。”

    这些马匹不能浪费,韩良吩咐道:“把独轮车都套到马后,能套多少是多少,不要吝啬马力。”

    不一会儿,水师的五艘白底船就到了江心,水路速度远超陆路,反复计算的时间节点恰到好处。

    韩良默念:“使用战场天气改变卡。”

    “叮,战场天气改变卡启动,当前随机天气为——浓雾。”

    一阵微风吹过,不知何时,周围的视野开始变得有些模糊,出现了一点薄雾,接着,雾越来越浓,能见度极低。

    水师的船缓缓前行,船上摆满了草人,水师百户看着这透不开的浓雾,一脸震惊,喃喃道:“大人真乃神人也。”

    前行了不远,水师的五艘船就被两岸巡逻的准格尔斥候发现了,无定河到了这里已经不宽了,可是雾实在太大,这些斥候站在河边,其中目力最佳的射手也只能勉强看到河中有几艘大船在驶向绥德州城,上面站满了士兵。

    “是汉人的援军,快去通知百夫长大人!”

    在沿河的蒙古斥候层层上报的同时,韩良一行已经改道远离无定河,从东南折向绥德州城。

    接到斥候汇报的有援兵从无定河向绥德州前进的消息的蒙古围城军,决定在绥德州前布置大批的弓箭手,沿河两侧被防的密不透风,受限于浓雾,蒙古人的集结速度很慢。

    而且由于这是绥德州被围城以来的第一批援军,准格尔围城长官下了死命令,不能让这支船队进入绥德州城,如果他们成功进去,这将是对守军的极大鼓舞,也意味着以后绥德州将会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援,这对于准格尔人来讲极其不利。

    因此沿河的所有部队几乎都被抽调一空,全部汇聚在无定河的绥德州城段,用来阻断船队的前行。

    韩良的运粮队不惜马力,前边马拉,后边人推,一路狂奔赶到了绥德州城下,中间遇到的小批蒙古人,全成了刀下亡魂。

    “什么人?”

    高大的绥德州城上守军紧张地盯着下面,浓雾让守军变得分外紧张,生怕蒙古人趁机偷袭。

    本来守军都要放箭了,可军官看到下面都是马拉人推的独轮车,上面装满了麻袋,这些人也只带了腰刀,不可能攻城,因此大声问道。

    “我是府谷知县署绥德州同知韩良,奉陕西巡抚黄德寿大人命令送粮前来!粮给你们扔在这了!弟兄先撤了!”

    “粮食?”

    城头的守军听到这两个字,胃不由得开始抽搐。一天一小把米的日子,已经持续了不知道多久了,城下这堆满了一车又一车的麻袋,少说也有几百袋粮食,该够多久吃的啊!

    “小心有诈!不要轻举妄动。”军官还是很谨慎,为了防止是蒙古人的诡计,他派了几个士兵吊筐下城。

    守军随便扒开几个袋子一看,全是白花花的大米和黄橙橙的玉米粒子,激动地眼睛都红了。有点见识的小头目,验过了韩良的文书,陕西巡抚的大印和小王爷的关防都是货真价实的。

    事实摆在眼前,由不得这些守军不激动,千恩万谢之下,守军把这些粮食运进了城,还邀请韩良进来坐坐。

    进来坐坐?

    不必了不必了,这地方可不安全,进去坐一坐指不定就把脑袋坐没了。

    韩良谢绝了守军的好意,趁着大雾加黄昏的掩护,摸黑撤退。

    无定河上。

    “他娘的,本官果然是孔明在世,诸葛孔明借了十万支箭,本官今日也借了几千支了吧。”

    这五艘白底船现在看着跟刺猬一样,船篷和草人上插满了密密麻麻的箭,还好帆早就收起来了。蒙古人为了阻止他们认为的“援军”可是下了血本,弓箭手无限射击,总算是逼退了船队,阻止了他们的靠岸增援绥德州城。

    对于运粮队来说,今天这来回近百里路可真是刺激,生怕被蒙古人发现,沿着小道一路狂奔,把二百号人累的胆汁都吐了出来。

    “你们这身子骨可是不行,跑这点路就成这样了!”韩良歪着头看船上七扭八歪的部下,严肃地批评道。

    “哎呦,我的大人,那您倒是站起来啊。”身旁的百户官喘着粗气说道。

    韩良百步笑五十步行为惹来了士兵一阵哄笑,顺流而下的船上充满了快活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