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登月计划 » 第三十章 南门大街晚会(二)

第三十章 南门大街晚会(二)

    来人很多。

    有看完黄榜还未回去的各府考生,有打着蒲扇的百姓,有赤着胳膊的大汉,也有端着小板凳嗑瓜子的大婶,和东奔西跑的小孩儿。

    甚至于,还有挑着扁担卖吃食的,和扛着一溜串小板凳吆喝叫卖的。

    对此,卢飞很是懊悔。

    诶!比起人家的格局,咱还是差了那么一丢丢啊!

    ……

    对于前来的观众,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衣着光鲜的男女,脸上都带着面具。

    看来,古代,还真是多讲究人。

    这些人,想必也是爱惜羽毛,诸如高官勋贵,文人雅士。

    亦或是确实不方便抛头露面的富家女眷。

    这些人,有的戴着纱巾遮面,有的人穿着宽大斗篷,更多的,则是戴着面具。

    其中,有画着浓墨五彩的大花脸面具。

    有刚好遮住双脸的小巧狩猎面具。

    也有一些常见的福童面具、财神面具、炤神面具……

    另外,还有一些不当人的,戴着动物面具。诸如猴子、猪头、老虎、牛头。

    更可怖的,还有一些露出獠牙的魑魅魍魉。

    最离谱的,当属戴着黄金战盔的!

    放眼看去,还真是各路神仙,乃至六界众生,通通都来了啊!

    我勒个去,全南京城的面具莫不是都你们被抢光了吧!

    好家伙!

    卢飞在台上如是腹诽着,只听一旁的徐维玉惊叫到:

    “师父!我看到爹爹了!”

    话毕,她欣喜地一路小跑过去,站在那位头戴黄金战盔的人面前:

    “爹!”

    而这位戴着黄金战盔的仁兄,不是别人,真是徐邦瑞!

    还真是知他者,莫过于亲闺女呐!

    徐邦瑞看着跑到面前的徐维玉,一脸的窘迫。

    心说,这谁家的姑娘啊!大伙们,我不认识她。

    他不说话,但他旁边罩着面纱的女子开口了:

    “玉儿!到娘亲这里来!”

    好嘛,一家人齐齐整整,都来了。

    “爹,你戴着这个头盔,不觉得沉吗?”

    徐邦瑞现在真不想搭理她。

    “玉儿,你爹没有找到合适的面具,就只好将就凑合了,反正别人也认不出他不是?”

    徐夫人赵氏笑到。

    ……

    距离他们十多米处。

    一位戴着狗头面罩的年轻公子坐在椅子里,面具后的嘴角勾起:

    “铺了这么大个场子,光有那些灯有啥用?这么远,能听到啥?”

    说话的,正是那晚,于秦淮河,被卢飞几人称作“杂质”的男人,武定侯郭大诚。

    在秦淮河里耍乐,尚且还是夜晚,有仆人相拥,河水相隔,出行都坐在马车里,没几个人能看到是他。

    可到了这视野开阔的街市,虽说不是做那些见不得光的事儿,但就这样大庭广众之下,抛头露面的,不符合他尊贵公子哥的气质不是?

    一旁为他打扇的婢女谄媚到:

    “谁说不是呢!”

    ……

    与此同时,另一处。

    一位头戴福童面具的中年男子,被一个头戴方巾的书生推搡了一下,险些摔倒。

    没登中年男子发作,那位书生便破口大骂:

    “嘿!臭老头,一边去!你挡住了本公子视线了。知道我谁吗?本老爷可是新科举人!”

    “哦?敢问这位老爷,姓甚名谁?小老儿有眼不识。”

    “听好了!今科南直乡试,第七十四名,通州赵大为!”

    听到对方自报了家门,中年男子默默记下,也就换了个地。

    可能,这位书生永远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在第二天收到被废除一切功名的消息。

    因为,这位戴着福童面具的葛衣中年男子,正是今科南京乡试主考官,吕调阳是也。

    今天,刚刚发榜,举人黄册还未呈递京师,正好。

    吕调阳哪里容得下这等目无尊长、欺世盗名之徒,怎能让他过关?

    话说回来。

    一向以厚德君子自居,一代大儒如吕调阳者,也耐不住好奇,来这人多嘴杂之地,观赏书画大家马湘兰的风采。

    看来,对于才女,古往今来,男人们都是趋之若鹜的。

    ……

    看着舞台底下的人群,该来的都来了,一个个兴奋无比。

    于是乎,卢飞便如他们所愿,决定开始这场精彩的好戏。

    正当人们纷纷对场上的日光灯指指点点之际,忽然,所有的灯光,在一刹那,全都熄灭了!

    众人的眼睛陡然遭此突变,还真没有立马适应过来。

    好在,场上还留有最后一盏灯。但现场,也已经是伸手不见五指了。

    这时,前方的舞台上,灯光亮起。

    那面如一堵墙似的架构,此刻,也揭开了庐山真面目。

    只见亮起一道光幕,里面是一张巨幅女子花像,和传单上的人儿,一模一样,只不过,现在是彩色版。

    而光幕中,马湘兰旁边的字,也变成了“南翔技校主办”六个大字。

    究其原理。

    这是卢飞集众人之力制作出的巨大灯箱,内壁上紧贴着一幅巨大的白色刺绣。

    上面多字和画,也是均由彩色丝线织出来的。

    这种巨幅刺绣,卢飞准备了几十张,是他请了上百名女红好手,在三天三夜间,由马湘兰指导完成。

    卢飞把这些刺绣连了起来,装在上下两根由电机驱动的滚轴上,如同一张长篇花卷。

    除此,他还按照同样的原理,在其两侧各装了一个单独的狭窄卷轴。

    只不过,贴的不是刺绣,而是一张黑漆漆的油布,上面被小刀裁剪出一列列文字,权当接下来需要用到的字幕。

    在灯光照耀下,巨大画幕上的马湘兰栩栩如生,就连百米外的观众,也能认出来。

    一片惊叹声中,卢飞对着话筒试了一下音。

    台下众人闻声,不由吓得全都站了起来。

    “是谁?”

    有人环顾四周。

    “怎么感觉四面八方同时都有这个声音啊?”

    有人惊疑到。

    “奇怪呀?声音这么大,可这也没见到是谁发出的啊?”

    ……

    “喂喂喂!我在舞台上!这是我们南翔技校的发明。你们头顶的灯,台上的幕布,以及你们现在听到的声音,都是我们南翔技校发明的。”

    卢飞趁热打铁。

    “忘了介绍,我叫卢飞,是南翔技校的校长。现在,我宣布,晚会正式开始!请大家保持安静。”

    “下面,有请书画圣手,秦淮大家,马湘兰小姐以及她的乐队,为大家演唱歌曲《青花瓷》!”

    话毕,卢飞沿着楼梯走下舞台。同时,马湘兰她们从另一边走向舞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