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文景之治 » 代王刘恒的抉择:去长安当皇帝

代王刘恒的抉择:去长安当皇帝

    功臣集团和刘姓皇族集团,反复召开会议。会议主题只有一个:立谁为帝。

    这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经过多方势力角逐,被立的人被推举出来。

    他就是代王刘恒。

    皇帝最佳人选,被选出来了。但,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比如齐王刘襄,毕竟,齐国大军虎视眈眈。

    一旦,齐王刘襄不满意这次会议的结果,就会杀进长安。

    陈平不愧老谋深算,劝刘襄退兵的这个任务,他交给了朱虚侯刘章。

    刘章是刘襄的弟弟,他去劝,能减少很多事。同时,功臣集团也是敲打刘章,把他挤出长安,顺便试探他的态度。

    刘章要向齐王刘襄传达三句话。

    1.诛吕取得圆满成功。

    2.迎立代王刘恒为新帝。

    3.立刻撤军归国。

    为了避免出现意外,功臣集团另外一个人登场。他就是灌婴。

    灌婴得知长安局势稳定,对齐军展开了攻势。其中,齐军的统帅魏勃,被请到了军中。

    灌婴请魏勃,主要有两点。

    1.他教唆齐王刘襄反汉,想看看他有什么能耐。

    2.解除他手中的兵权。

    灌婴和魏勃有一段留名后世的对话。

    灌婴直接数落他的两大罪状问:

    你为何教唆齐王反汉?

    你诛杀朝廷指派官员齐相召平,是大罪。

    魏勃开始辩解,说了这样一句话:失火的人家,哪有空先去传话,后去灭火。

    魏勃承认自己做的那些事。但,他不认为自己做错了。魏勃言语上很硬气,但,他出现了这样的肢体动作。

    退立一旁,两腿发抖,像是吓得说不出话的样子,也不敢再说什么。

    灌婴看见这一幕,得出一个结论:庸人。

    齐人都说魏勃很勇敢,其实是个平庸无能的人罢了,不会有什么作为!

    灌婴取消了魏勃的官职,但,也没有治理他的罪。毕竟,魏勃助齐王讨吕,也有大功。

    这里有个问题:魏勃真的如灌婴说的那样,是个庸人。

    也许是。

    理由:被灌婴吓得不敢说话,还瑟瑟发抖。

    也许不是。

    理由:他得到曹参、齐悼惠王刘肥、齐王刘襄等重用,位居高位。还有诛杀齐相召平那些事。怎可看,也不是一个庸人。

    那么,魏勃为什么会看见灌婴瑟瑟发抖呢?

    有两种说法:

    1.被灌婴吓到了。

    他教唆齐王反汉、诛杀齐相召平,是死罪。

    2.为了自保。

    长安局势稳定,刘襄无缘帝位。他表现出很能干,就会被清算。

    齐王刘襄撤军、魏勃被贬,灌婴凭借一己之力,阻挡诸侯西进,完成了任务。

    陈平见诸侯不会有异动,就派人前往代国,迎接刘恒入长安,当皇帝。面对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代王刘恒又会如何应对。

    长安使者携带诏书,来到代国的国都晋阳。以代王刘恒为首,在代王宫接待了从长安来的使者。

    使者见该来的人,都来了,尤其是主角代王刘恒。使者当着代国君臣,传达了一个喜讯:吕氏被诛,朝臣共同推举代王刘恒为皇帝。

    使者将诏书交到刘恒手中,传达了来自长安的意见。

    刘恒愣了半天没有反应过来。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推举为皇帝。

    按道理说,常人听到这个消息,会按捺不住喜悦。但,刘恒极力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先招待长安来的使者,后立马召集朝臣开了一次紧急会议。

    会议主题只有一个:他去不去长安当皇帝。

    此时的刘恒,已经二十三岁。他能和吕太后、王太后、窦漪房等人过招,已经练就了深藏不露的政治头脑。

    使者让他去长安当皇帝,他的第一反应:心存疑虑。

    刘恒在想,为什么会让他当皇帝?

    刘恒看着诏书,还有盖的玉玺,明显是真的。但,他转念一想,是假的。长安有一位皇帝,他去,岂不是与侄儿抢帝位。

    当今皇帝是吕太后扶持,被朝臣废除。汉惠帝还有三个儿子在世,也有资格继承帝位。

    退一步说,汉惠帝的儿子,都不能继承帝位。那么,平定诸吕,出力最多的齐王刘襄有资格。

    七弟淮南王刘长是吕太后养大,身份尊贵,也有资格。

    帝位,怎么也轮不到他。

    刘恒通过对时局的判断,又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了一个结论:此举,有诈。

    这是功臣集团以帝位为诱饵,让那些觊觎帝位的人去长安,消灭他们。

    刘恒想去,担心去了,回不来。

    前来参加开会的人有很多,其中有两个人被记录了名字。一个叫张武,另一个叫宋昌。

    张武,史料对他没有详细的记载。此时,只知道他有个官职,代国的郎中令。

    宋昌,他的记载要多一点。

    他的祖父叫宋义,父亲叫宋襄。

    对于宋义,这个人物并不陌生。

    他在战国末期,曾担任楚国令伊。

    诸侯反秦时,因预言项梁必败,被楚怀王封为卿子冠军。宋义最大的名声,是被项羽斩杀,进而成为西楚霸王项羽走向成功的踏脚石。

    宋义被斩,宋襄也被杀,宋昌却躲过了一劫。及至,宋昌长大,他在代国发展。

    刘恒对他很信任,给了他一个官职:中尉。

    刘恒召集左右,问要不要去长安。

    以张武为首的人,主张不去。

    他们有以下理由:

    1.功臣集团的危险性:多谋善诈。

    他们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人,是骄兵悍将,有野心,还有实力。

    只有汉高祖刘邦、吕太后才能驾驭他们。

    吕太后去世不到两个月,他们敢诛杀吕氏,血染长安。

    2.不可信。

    诛吕被杀,长安有一位皇帝,还有很多人对帝位虎视眈眈,为什么要迎立他?

    他去了,最坏的结局:被杀。

    张武给刘恒提了一个建议:称病不往,暗中观察长安的局势。

    以宋昌为首的人,主张去。

    宋昌根据自己的认知,对目前局势进行判断,说了为什么要去?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

    1.天命。

    秦末,诸侯并起,加入反秦。刘邦为什么能够从劣势,战胜诸多豪杰,灭掉项羽,建立大汉王朝。

    秦国依靠先辈五百多年的基业,在秦始皇的时候,才兼并天下,建立大秦王朝。然,刘邦没有雄厚的家世背景,也没有富可敌国的财富,却能三年反秦,五年灭楚,赢得天下。

    这只能说明一点:天命所归。

    2.宗强。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对权利进行了巩固。其中,消灭异姓诸侯王,大封同姓九王。

    现在,汉家天下,在外还有很多诸侯王。比如楚王刘交、吴王刘鼻、齐王刘襄、淮南王刘长、代王刘恒。

    刘姓诸侯王强大,功臣集团也不敢任性而为。

    3.人心。

    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天下人都念及大汉皇帝的惠民政策,不会有大动乱出现。那些阴谋着,就没有用武之地。

    功臣集团和刘姓皇族为什么能够平定诸吕之乱,不是因为他们的谋强兵壮,而是人心向刘。

    周勃入北军,袒臂拥刘,一呼百应。

    诸吕被杀,又说明天下人认定大汉皇帝只能姓刘,没有人能够取代刘氏的汉家天下。

    宋昌利用这三点,得出一个结论:功臣集团推举他为皇帝,不是欺诈行为。

    随后,宋昌又针对功臣集团推举刘恒为帝,发表意见。

    他先表达了刘恒为什么能够有资格继承帝位。

    首先,他是汉高祖刘邦在世的儿子,且是年长的儿子。

    刘邦有八个儿子:

    长子刘肥得善终。

    嫡长子汉惠帝刘盈英年早逝。

    三子刘如意、五子刘恢、六子刘友、八子刘建被吕太后除掉。

    现今,刘邦诸子中,就剩下第四子刘恒、第七子刘长。

    汉制也延袭先秦,继承顺序执行周礼:立嫡立长。

    嫡长子汉惠帝一脉失去资格,那么,就只能选择年长。此时,刘恒以前的兄长去世,他就是最大的。

    其次,刘恒贤圣仁孝,闻名天下。刘长是吕太后扶养,母家名声不好。他是没有资格与刘恒争天下。

    齐王刘襄野心太大,能力突出,令功臣集团忌惮,自然不会选。

    功臣集团推举刘恒,并不是有什么不轨之心,而是诛吕之后,烂摊子的事情太多,需要一个人去善后。

    刘恒,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宋昌抽丝剥茧,力排众议,为刘恒拨开云出见太阳。同时,也给刘恒灌输了一个思想:帝位非你莫属。

    也告诉刘恒,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抓住了,你就坐拥天下,成为九五至尊。

    刘恒内心的担忧,充满的疑惑,被宋昌解开,也给他一颗定心丸。刘恒听后,会想:看来是真的,我有资格继承帝位。

    张武和宋昌,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同样一件事,机遇与困难是共存。谨慎的人,只会看到困难。大胆的人,会看到困难,还会克服困难,抓住机会,迎难而上。

    刘恒要做一个谨慎的人,还要做一个迎难而上,抓住机会的人。

    左右大臣之言,刘恒听进去了。但,他是一个稳重的人,没有立马表明态度,直接说:好,我去长安当皇帝。

    相反,刘恒很谨慎。

    有句话说得好,遇见大事,犹豫不决的时候,要做个乖孩子,遇见事,要找妈妈商量。刘恒就是这样,结束会议之后,他去见了母亲薄太后。

    刘恒把长安使者送来尊奉他为帝的诏书。以及,左右大臣关于去不去长安的事,全部说了出来。

    薄太后听后,问了一句话:你是怎么想的。

    刘恒回答:他想去长安当皇帝,又怕有诈。

    薄太后告诉儿子一个消息:她曾被一个人相面,说她生子当为帝。

    刘恒得到这个预言,信心增加了不少。

    他是预言中的真命天子。

    薄太后的话,无疑又给刘恒又吃了一颗定心丸。刘恒听后,还是犹豫不决,没拿定主意。薄太后见状,知道要孩儿当皇帝,就要做一件事:欲成大事,要利用鬼神造势。

    于是,刘恒又做了一件事:占卜。

    古人信奉鬼神,占卜是门玄学,得到当权者高度重视。一旦,遇到大事,他们就会请示鬼神。

    他们占卜材料,用的是龟甲。

    龟甲占卜,起源于商,在刘恒时,已经传承了上千年的历史。

    古人用龟甲,有以下原因。

    它被誉为神兽,有一个霸气的名字,叫玄武。

    左青龙,右白虎。

    南朱雀,北玄武。

    它们被誉为,天地间四个神兽。

    玄武是北方的神,它代表颛顼。再加上,玄武的壳,很特殊。乌龟背部的龟文中央有三格,代表:天、地、人。

    龟壳底部代表十二地支。

    龟背对应八卦中的天、地、人,也对应占卜理论中的天干地支。龟背纹路又与《周易》六十四卦一一对应。

    龟甲,不仅是神兽,材质坚硬无比,还耐得住高温烧烤。它还象征长寿,又与玄学匹配。因此,龟甲是占卜之术最佳材料。

    占卜的人,嘴上念念有词,把你想要做的事说出来,将龟甲投入火中烧烤。取出龟甲,根据它的情况,进行深层次解读。

    刘恒这次占卜,被记录了下来。龟甲是一条大的横向裂纹。

    占卜者根据这一现象,进行解读,说:大横预示着更替,你将做天王。

    他还说出了一个人名:夏启。

    启是大禹的儿子,他让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变,开启了世袭制。禹是夏的开创者,启是夏的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人。

    占卜者用夏启,告诉刘恒,你也如他一样,继承父辈的一切,还要将父辈的功业发扬光大。

    一般人听到这样的解释,会很高兴。但,刘恒相当不高兴,还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本来就是王,还做什么王。

    言下之意,刘恒不想当代王,他想当皇帝。

    他不想成为夏启这样的人物,而是成为大禹。刘恒是读史书的,自然知晓前朝往事。夏启继承了大禹的天下,是一代君主。可,夏启也有不好的名声。

    再加上,刘恒将第五个儿子(窦漪房所生),取名为启。他,刘恒不当夏启,要做就做大禹。

    占卜者听话听音,听出了刘恒对这个解释不满意,立马采取补救措施,说了这样一句:所谓天王,就是天子。

    夏、商、周时,王是最尊贵的。现在,皇帝才是九五至尊。

    占卜者告诉刘恒,卦象显示,他当为天子。

    刘恒听了相当高兴,他是天子。

    宋昌之言,说他有继承帝位的资格。

    薄太后之言,说他有帝王之相。

    占卜者说,当为天子。

    现在,刘恒彻底信了。他将会是天子。但,刘恒还是表现很谨慎。没有因为这些言语,忘乎所以。

    刘恒又做了一件事:派薄昭去长安探听虚实。

    薄昭是薄太后的亲弟弟,也是仅存不多的亲人。刘邦去世,吕太后同情薄姬的遭遇,释放她去代,薄昭也跟着去。

    薄昭是代王刘恒的亲舅舅,属于外戚。按道理说,外戚总会倚仗权势,作威作福,欺压百姓。然,薄昭是个例外。他不仅有薄太后的低调,还充满才干。

    他教导刘恒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刘恒和薄昭关系不仅好,还对他充满信任。因此,刘恒入长安,打探情况的任务,交给了亲舅舅薄昭。

    如果你认为去长安打探情况,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你就错了。

    眼下,政局多变。长安那边情况如何,没人知道。

    薄昭入长安,就要发挥自己的个人能力,利用自己的学识,与功臣集团打交道。你要从言谈举止中,且不露声色,摸清对方的底牌。还不能让对方,知道自己是什么底牌。

    去长安,等待你的结果,充满未知。

    所以,要想做好这份工作。你不仅胆子要大,不怕死。还要心细,拥有洞察力和分析力。还要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和高超的心里素质。不仅要会发现问题,还要用大脑思考问题,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

    如果你认知水平有限,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一旦,判断不准确,不仅会殃及自身,还会祸及他人。

    如果你城府不深,就会被别人摸清底牌。毕竟,你打交道的人,是令人生畏的功臣集团。

    对于刘恒而言,去长安人选,要具备两点。

    1.对自己绝对忠诚。

    2.能力出众。

    恰巧,这两点,他的舅舅薄昭满足。

    薄昭去长安,见了以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他不仅与功臣集团相处和睦,还弄清了为什么迎接刘恒为帝的始末。薄昭得出一个结论:迎立刘恒为帝,是真的。

    刘恒得知薄昭送来的消息,这才下定决心,他要去长安当皇帝。

    他对宋昌说了这样一句话:如你所说。

    长安,我来了。

    皇帝,我当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