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文景之治 » 倒贾风波

倒贾风波

    贾谊的出现,对刘恒很重要。

    刘恒采纳贾谊众建诸侯的策略,将齐、赵两国分割,齐国被一分为三,赵国被一分为二。

    齐王刘则有意见,不敢反对,选择忍。

    刘章、刘兴居,也有意见,不敢表达。

    赵王刘遂,心里面也不是滋味,也不敢明说,只能忍。

    刘恒的三个儿子,却获得大片封地。

    这个回合,与皇族成员的较量,刘恒又取得了胜利。

    刘恒先打压了周勃,又削弱了皇族,他很高兴。献策的贾谊,也要得到重用。刘恒直接提拔贾谊为太中大夫,一下,连升了五级,俸禄享受千石。

    然,皇帝的这个举动,一场新的风波袭来。

    贾谊文学才华太出众,又看得深远,还是治国能手。他才二十出头,却享受如此待遇。这绝对是一个天才,还是一个前年难遇的天才。

    这一年,贾谊又给刘恒上了两道诏书。一道是《论积贮疏》,另一道是《论定制度兴礼乐疏》。

    贾谊从群众中来,就要到群众中去。他位列高官,享受千石俸禄,也不忘群众。

    在长安为官,且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贾谊,发现了一个社会现象:百姓弃农经商,官员奢靡之风渐盛。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要高度重视。

    于是,贾谊用自己的才华,写了一篇《论积贮疏》。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有四个字:重农抑商。

    贾谊认为,商业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过度发展,不利于国家发展。因此,贾谊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

    贾谊在这篇奏章中,先以管子为开端,表达一个思想:粮仓充足,百姓就会懂礼节。百姓缺衣少食,天下就会大乱。

    又以古人为例:男子不耕地,就会挨饿。女子不织布,就会受冻。农业发展要受气候影响,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就要懂得存粮。

    贾谊又一针见血,指出当今社会目前存在的两大隐患。

    1.弃农经商人增多,没有种粮食,就会没吃的。

    2.奢靡之风盛行,就会助长坏的风气。

    这两种隐患,不加干预,就会亡国。如果没人去种粮食,每个人都去经商。没有生产,只有吃的,国家资源就会枯竭。

    贾谊明确指出一个现象:大汉建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百姓家中存粮少。

    跟着说出存粮的重要性:

    1.应对饥荒。

    饥荒,由来已久。一旦发生,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就会导致天下动荡。

    2.应对战事。

    士兵都没吃的,又如何为国家出力,应对外敌入侵。

    最终得出一个核心主题:储备粮食,是国家命脉。

    贾谊还提出了如何发展农业。

    国策要将农业视为根本,重中之重。还要皇帝正面引导,发展农业。打压商人和无业游民,让其种地。只要种地的人多了,粮食就会增加。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也能富足强大。

    刘恒看了这份诏书,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没有考虑的问题,贾谊替他考虑。

    他没有想到的问题,贾谊想到了。

    刘恒采纳贾谊的意见,并下令鼓励农业发展,限制商业过渡膨胀。

    随后,贾谊认为现有的制度,不足以体现大汉的风采,需要改法。于是,他又上书《论定制度兴礼乐疏》。

    他认为大汉王朝已经建立了二十多年,但,用的都是大秦的礼仪制度。

    汉高祖时,叔孙通(我在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汉高祖刘邦,讲了他的事迹)辅佐刘邦制定汉朝礼仪。

    汉惠帝时,封叔孙通为太常,负责制定礼仪。

    汉惠帝、吕太后、汉文帝初期,都是采用叔孙通制定的礼仪。

    贾谊认为这套礼仪,有诸多不合适。现今大汉建立二十多年,有必要进行礼制改革。贾谊不仅提出改革,还给出指导思想:以儒学与五行学说相结合,设计汉代礼仪制度。

    贾谊,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取代秦制。

    贾谊说得很具体,也很形象,还有完美的方案。但,刘恒考虑问题,比较深远。他以不适时宜,拒绝了这个方案。

    在刘恒看来,礼制,是一件大事。

    要改,必须改。

    但,不是现在改,更不是由他来改。

    刘恒刚登帝位不久,动礼制会遭到很多人反对。况且,刘恒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巩固帝位。

    礼制,这件大事,交给后代子孙来完成。

    从这两件事,刘恒更加欣赏贾谊的才华,要大力提拔。

    贾谊在升,就是公卿。刘恒也认为公卿这个位置,最适合贾谊。然,正因为刘恒想要提拔贾谊为公卿,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风波。

    这场风波,后世留下了一个名字:倒贾风波。

    刘恒下达诸侯列国的诏令,朝臣不执行。刘恒下令鼓励农业发展,限制商人过度膨胀。商人怨声载道,诸侯从封国的东西,没有人运到长安。

    利益受损的诸侯和朝臣聚在一起商议,他们一致将矛头根源对准了罪魁祸首贾谊。

    如果不是贾谊蛊惑皇帝,就不会有这么多事。

    他贾谊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竟敢大放厥词。

    他不是功臣势力之后,也非代国旧臣,更不是皇族成员。凭什么,让他指手画脚,乱点江山。

    贾谊在,天下乱。

    贾谊不在,长安才会安宁。

    贾谊不杀,也必须滚出长安。

    他们都是功臣,跟随刘邦打天下,才换来现在拥有的一切。他们建功立业时,贾谊还不知道在哪里。

    汉高祖刘邦时,列侯徒留长安。

    汉惠帝刘盈时,列侯以长安为家。

    霸道的吕太后,也没赶列侯回到封地。

    如今,他们迎立刘恒为帝,不仅限制商业发展,还要把他们赶回封地。

    不行,我们要团结起来,守护自己的利益。

    朝臣们不傻,不会选择直接与皇帝发生正面交锋。但,他们会向皇帝身边的人,发起进攻。他们也不能主动进攻,还需要等到一个合适的时机。

    很快,他们等到了一个机会。

    刘恒想提拔贾谊为公卿,征求朝臣的意见。

    按照过去的经验,朝臣走个形式,就会同意人事安排。毕竟,刘恒是皇帝,提拔一个人还是有定夺权。

    这一次,超出了刘恒预料。他怎么也没想到,朝臣会一致反对。反对的人,主要是功臣集团。其中以右丞相周勃、太尉灌婴、太子太傅东阳侯张相如、典客冯敬。

    周勃和灌婴,这两位已经很熟悉了,是功臣势力之首。张相如在前面讲过他的事迹,他是太子刘启的老师。现在,来说一个新的人物:冯敬。

    冯敬,他的先祖是战国末期,将上党献给赵国,引发秦赵血战长平的冯亭。

    大秦时,同族中出了两位有名的人物: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

    他的父亲叫冯无择,是大秦将领,也是厉害人物,因功被封为武信侯。

    冯敬一生,也充满传奇。来看一下,一个亡国又是俘虏的人,是如何逆袭自己的人生。

    诸侯反秦,秦亡,他是魏王豹的将领,有个身份:骑将。

    魏王豹反,被韩信平定,冯敬成为阶下囚,被俘虏。

    冯敬降汉,归顺刘邦,建功立业。

    汉惠帝、吕太后时,冯敬的光芒被掩盖。及至,汉文帝时,他拥立代王刘恒有功,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典客。

    典客,是九卿之一,负责外交事务。

    当然,后面冯敬还走向了权力的高峰,被封为御史大夫。他还是大汉对战匈奴,阵亡的最高级别的官员。

    当然,这是后话。

    周勃是右丞相,不仅是百官之首,还是功臣势力之首。所以,他成为反对贾谊的代表人物。既然是代表人物,就要发表反对的理由。

    周勃等人说了这样的话: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贾谊,这个来自洛阳的年轻人,年纪轻,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

    朝臣给贾谊扣上了一个罪名:专欲擅权。

    这个罪名,可不轻,是重罪,且该杀。

    然,皇帝会杀了贾谊。

    答案很明显:不会。

    既然杀不了,那就只有赶走。

    为了照顾皇帝的个人情感,朝臣给出了第二个方案,一致请命:赶走贾谊。

    刘恒没想到这次人事安排,会遭到朝臣集体反对。就连很少卷入朝堂纷争,且值得信任的灌婴也出言反对。

    下一刻,刘恒也明白了,贾谊得罪了很多人。

    这时,刘恒面临两个选择。

    要么,支持贾谊,不顾朝臣反对,直接任命。这样会有一个后果:直接站在功臣势力的对立面。

    要么,顺应朝臣的心愿,罢黜贾谊。这样,刘恒就会失去一个王佐之才。

    刘恒是聪明人,他学到帝王之术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取舍。

    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就选,对自己利益最大。

    得罪朝臣,刘恒就会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舍一个贾谊,就能让国家安定,安抚朝臣。

    刘恒身为皇帝,面对朝臣施加的巨大压力,他也不能按照内心所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为了贾谊,得罪朝臣,这是不明智的。最终,刘恒向朝臣做出妥协,做出了一个决定:罢黜贾谊。

    但,刘恒也没有彻底放弃贾谊。

    看着朝臣这种势头,贾谊在长安是呆不下去。刘恒为贾谊选择了一个好去处:长沙国。

    还给了他一个新的官职:长沙太傅。

    刘恒以贬出长安的方式,变相的保护贾谊。此时的贾谊,太过锋芒毕露。让他离开长安,出去历练,打磨一下锋芒,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个回合的较量,刘恒输了。但,他不会轻易屈服,更不会就这样认输。

    贾谊,你暂时先委屈一下。

    你的策略,我会继续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