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文景之治 » 西汉名士晁错登场

西汉名士晁错登场

    天才贾谊走了,但,他对同姓诸侯王势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众建诸侯,是他想出的阳谋。且以柔和的方式,分化、弱小诸侯。

    对于这个问题,另一个人出场了。他就是主张用最直接的方式:削藩。

    他一生衷心为国,最后却死于最残忍的刑法被腰斩。这个人,就是西汉名士晁错。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晁错出生在颖川。晁错爱学习,做事讲原则。只要他认为有理,做的事正确,就会进行到底。诸子百家,晁错唯独偏爱法家。

    年少时,晁错有个好老师,学习法家思想。这位老师叫张恢,是轵县人,其法家思想堪比韩非、李斯。

    他还有两位留下名字的同学:洛阳人宋孟和刘礼。

    历史上对晁错的性格是这样评价:严厉、刚直、苛刻、心狠,是一位标准的法家人物。

    晁错做事只论对错,不讲人情。所以,他为官不懂得圆滑,得罪了很多人。其中,有三个典型的人物:御史大夫申屠嘉(后来的丞相)、窦氏外戚窦婴、名臣袁盎。这是后来的事,放在以后再讲。

    晁错年少,跟随张恢学习法家思想。及至学有所成,他就面临一个问题:找工作。

    晁错有个好老师,学习能力强,领悟高。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博学多识。

    晁错因为博学多识,通晓典籍,他迎来了人生第一个职业:太常掌故。

    太常,是九卿之一。

    他的职责有两个:

    1.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宗庙礼仪。

    2.主管皇帝的寝庙园陵及其所在的县。

    太常还有一个任务:对博士和博士弟子的考核荐举。

    太常又成为培养、拔擢,通经学官吏人才的一个重要机构。

    太常不仅掌管祭祀祖先鬼神,引导天子祭祀。还兼管文化教育,皇陵所在县的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

    故而,他是九卿之首。其中,有一位汉朝礼仪制定者,他也是汉惠帝的老师,担任这个职务。这个人就是叔孙通。

    你想要担任太常,要满足一点:满腹经纶。

    太常掌故,相当于太常的贴身秘书,它专门负责管理收集国家历史故事。这个职务,不是虚职,是得到朝廷官方认可,可以固定领工资,且工资还不低。据《汉书·儒林传》记载: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

    按照现在的换算比例,也算是高薪阶层。

    掌故,虽然工作量很大,但颇受政要的器重。按道理说,晁错人生混得不错。年纪轻轻,就是太常掌故。工作虽然累点,却很受朝廷器重,还有高额工资。然,晁错的舞台不仅限于此,他要登上政坛,施展法家所学。

    晁错一边干好本职工作,另一边等待着属于自己的舞台。很快,他迎来了一个机会。汉文帝时,出现了一个尴尬的现象:天下没有人,去研究尚书。

    话说,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用平生所学,留下了六部古籍。这六本古籍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也被奉为儒家经典。

    汉朝建立,天下大定,国家组织文化复兴工作,竟然发现没有人去研究尚书。幸运的是,朝廷知道有一个人对尚书研究程度相当高。这个人叫伏生。

    后人评伏生传书之功曰: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来看一下,这位为后世留下儒家经典古籍著作尚书的人。

    伏生出生公元前260年,死于公元前161年。他的出生地在济南邹平人,属于战国时的齐国。

    齐鲁大地,文化昌盛,诸子百家。伏生受到文化的熏陶,也爱读书,尤其嗜古好学,博览群书,对《尚书》研读尤精。

    大秦时,伏生有个身份:儒学博士。

    可惜,好景不长,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伏生冒诛杀之罪,将《尚书》匿藏于壁中。还有一个人也将儒家典籍藏于壁中,这个人叫孔鲋。(在写草根皇帝汉高祖刘邦时,介绍了一个战斗的儒家,孔子的后裔:孔鲋。)

    秦末汉初,儒家兴盛。汉惠帝时,解除文人思想禁锢,废除携书令。伏生掘开墙壁,拿出藏匿的尚书。时隔二十多年,幸运的是尚书共有28篇,且保存完好。

    刘恒继位后,发展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古籍。遗憾的是尚书,没有人去研究。就在这时,伏生壁藏尚书、广泛教徒的美誉,传到了长安。刘恒相当重视,想要召伏生入长安。只可惜,伏生年事已高,年近九十,不能远行。

    伏生不能来,刘恒又不能去,想了一个办法,派人去向伏生学习。并将学习古籍《尚书》的任务,交给太常去落实。

    皇帝亲自下达指令,太常高度重视,立刻执行。

    可,派谁去了。

    很多人都不愿去干这份工作,毕竟,远处学习,代表离开中央,还有可能失去拥有的高薪职业。如果你奉命去学习,又没有领悟到精髓。那么,你就有可能错失人生的发展机遇。

    在这些人眼里,《尚书》,是没有前途。这也是朝廷中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去研究。换句话说,《尚书》在目前是冷门专业,不受大众欢迎。

    皇帝指派了任务,总要有个人去学习。这时,晁错主动站出来,自告奋勇,前往济南,向伏生学习。这也是晁错,登上政坛,做出最重要的一个选择。

    晁错离开长安,前往伏生家中,当面授受。然,晁错遇到了第一个难题。伏生年事太高,口齿不清,已经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开口说话。

    老天没有抛弃晁错,伏生不能正常说话,但,他说的话,有一个人能听懂。这个人就是伏生的女儿,她叫羲娥。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幕情景。

    伏生说,羲娥翻译,晁错认真做笔记。

    晁错问,伏生答,羲娥代说。

    伏生、羲娥、晁错三人,缺一不可。

    晁错本就是好学之人,又得伏生点播,学到了真东西。当然,晁错还和伏生的弟子一块交流心得。伏生门下有两位得意弟子:一位是千乘郡人欧阳生,另一位是济南郡人张生。

    欧阳生奠定了欧阳尚书学派,至其八世孙,都为汉朝博士。故而,有个美誉:欧阳尚书八博士。

    张生传夏侯氏,奠定了夏侯氏尚书学派。

    还有一位很小的弟子,他是孔子后裔孔安国。少学《诗》于申培,受《尚书》于伏生,学识渊博,擅长经学。

    孔安国还是司马迁的古文经学老师。

    晁错学有所成,用了一段时间,将伏生藏于胸中的《尚书》完整地整理记录下来。他还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秦小篆)做好笔记,这就是传之后世的文本《尚书》。

    晁错学成归来,又多了一名声,儒从伏生。这样一个法儒精通的人,定会走向新的台阶。此时的晁错,是大汉王朝上唯一精通尚书的人,是重点人才。

    晁错回到长安,就要向皇帝汇报工作。

    这次,他有机会见到皇帝。且,正式进入皇帝的视线。他能够抓住面见皇帝的机会,就会高升,不在是太常掌故。

    刘恒看着学成归来的晁错,就要问他关于《尚书》的问题。

    晁错将学到的尚书知识,融会贯通,组织好语言,以最浅、最懂且能抓住问题关键的方式,表达出来。问答之后,晁错拿出了外出学习,做好的日常笔记,以及整理出尚书的资料,且还是刘恒能够看得懂的文字。

    刘恒见了很高兴,他从晁错的身上,看到了贾谊的身影。两人都博学多识,见解独特,能够替他解惑。不同的是贾谊锋芒太过毕露,晁错暂时还懂得隐藏锋芒。

    刘恒对晁错很满意,不仅厚赏了他,还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不能错过。他让晁错,去辅佐他的儿子皇太子刘启,教导他的学业。

    给了他一个新官职:太子舍人。

    刘恒为了培养刘启,可谓是费尽心思。先有能文能武的张相如,后有恭敬无比的万石君。现在,又有一个精通法儒两家博学多才的晁错。

    晁错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太常掌故到太子舍人。他不仅能够与皇太子朝夕相处,还能时常见到皇帝。晁错也抓住见到皇帝的时机,经常以尚书说事。晁错与未来的汉景帝,就这样开始共事,为以后治理天下打基础。

    晁错的人生大门,又一次被打开,先是门大夫,后升迁为博士。晁错不仅做好博士(负责尚书)的本质工作,他还趁机给皇帝上书。这封上书的名字,被记录下来,它叫《言太子宜知术数疏》。

    来看一下,晁错上书写的内容。

    先指出文章的一个中心思想:治国之术。

    人主之所以尊贵显赫,扬名万世,是因为懂得治国之术。

    再说为什么帝王要懂治国之术。

    帝王应懂得临制臣下治理民众,则群臣畏服。懂得怎样听取言论处理事务,则不被欺骗蒙蔽。懂得如何造福万民,则海内人心安定。懂得如何以忠孝侍奉上辈,则臣子德行完美。

    再指出他教导太子学业时,发现的问题。

    皇太子读的书已很多了,但还不能深知治术,是因为不问书中所说的道理。书读得再多而不知其义,正所谓劳苦而不为功。

    先指出皇太子的优点:才智高奇,善骑马射箭且远超平常人。

    再指出皇太子的不足之处:对于治国之术没有兴趣。

    要培养皇帝对治国之术的兴趣,就需要皇帝加以引导劝谏。

    晁错告诉刘恒,他应该如何做。可以选择一些帝王之术,前去教导皇太子。不仅要教,也要问他学得怎么样,还要让他写心得体会。

    刘恒当了皇帝,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明白了一点。帝王术,是一个成功帝王必须掌握的本领。古代帝王虽然仁义,就是因为手段不够,所以最后落得个杀身灭国的下场。

    权术,是帝王和储君必学的课本。

    经过晁错的上书,刘恒才知道儿子的不足之处。看着这篇文章,刘恒得到一个信息:能够以最短的字句,写出最核心的问题。此人,定是精通权术。

    晁错的文章,得到刘恒的赏识,被提拔为太子家令。

    太子家令的职责管理太子汤沐邑,兼掌东宫刑狱、饮食等,秩千石。晁错成为皇太子刘启身边,必不可缺的重要人物。晁错不仅博学多识,还能言善辩,又善于分析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

    晁错又处理好与皇太子刘启之间相处模式,深得他的喜爱和信任。他又迎来一个称号:东宫太子的智囊。

    刘恒为了让儿子更好的理解帝王权术,做一个杀伐果断的人。他又为儿子,选择了一个老师。这个人叫张欧。

    张欧是汉开国功臣安丘侯张说的小儿子。他最大的优点:老实厚道。

    还有一个精通的领域:研究刑名学说且出众。

    研究刑名,为人却老实,被刘恒安排任务,教化、辅佐太子。

    太子家令,是晁错新的起点,也是他的人生新机遇。他也成为汉景帝时期,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

    晁错,我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