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文景之治 » 缇萦救父

缇萦救父

    梁王刘辑的去世,对皇帝刘恒来说,绝对是一场不小的打击。刘恒正值青年鼎盛,却丧子,是多么的悲凉。再加上,刘辑不仅是他最小的儿子,还是他最喜欢、器重的儿子,甚至对他觊觎厚望。

    刘辑死了,刘恒依旧要好好活着,治理天下。不久后,又传来两道不好的消息。一个是匈奴入侵狄道,另一个是黄河在东郡溃决。

    丧子、兵祸、水灾,接连不断。对于一个迷信的皇帝来说,是他的德行不够,惹怒了上天。刘恒不断自我反省,他要做一个被上天认可的好皇帝。

    刘恒做了三件事:赐诸侯王女汤沐邑各二千户;废除进出关要出示证件的法令;高度重视农业发展。

    这次水灾,让刘恒清楚的认识到一点: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他重视农业,还多次减免农业税,善待农民。甚至,自己身为皇帝,还亲自下田耕种。十年过去了,田野尚得不到充分开垦,每逢年景不好,百姓就处于饥饿状态。

    刘恒爱思考问题,总结经验。出现这样的现状,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从事农业的人不够。另一个是地方官,也不引起重视。

    发现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

    刘恒是这样做的:

    先,下令让官吏贯彻执行对农业发展。再,加大对农业的宣传力度。为了提高百姓对农业发展的生产积极性,他减免一半农业税。

    刘恒也意识到部分官员阳奉阴违,不认真贯彻执行他的诏令,百姓也听不到他说话。所以,他选出廉吏、三老,普及皇帝对农业的重视程度。

    按道理说,刘恒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前无古人,毕竟,在他以前很少有帝王亲自下田,帝后也要亲自进行蚕桑。但,农业发展,始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刘恒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商人带来的危害。

    百姓见商业暴利,谁还愿意务农。

    就在这时,晁错上书:论贵粟疏。

    贵在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二是在实际生活中应提高其地位。

    晁错一开始就进入主题,反问:贤能的君主,为什么他治理的百姓没有挨饿受冻。

    晁错给了一个回答:不是给他食物吃,也不是给他衣服穿,而是有替老百姓规避的风险。

    为了论证自己说话更有说服力,他列举了案例。

    尧、禹时,有过九年水灾。

    汤时,有过七年旱灾。

    得出一个结论:存粮。

    晁错一针见血指出现在的状况:大汉人口、土地比尧舜禹多,还没有天灾人祸,粮食反而少。为什么一次受灾,百姓就会挨饿受冻。

    答案:耕地的百姓不足。

    接下来,他说了一段很拗口的话。

    百姓生活贫困,是因为粮食不够吃。粮食不够吃,是因为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不从事农业生产,为了活下去,不会在农村安家。不在农村安家,便会轻易离开家乡。这样就会带来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流民增多。

    人主想要得到百姓拥护,就要用合理的方式,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减轻赋税,扩充积蓄,用来充实粮仓,防备水旱灾害。

    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就要重视粮食。重视粮食,就要在百姓当中,采取把粮食作为奖赏和惩罚的手段。比如可以获得爵位,免除刑罚。

    晁错还谈及到了商人带来的危害:不耕种,却能锦衣玉食,结交显贵,破坏社会结构,哄抬物价。

    简单说,晁错这篇文章,就是要皇帝高度重视农业,还要皇帝调动百姓从事农业的生产积极性。

    前有贾谊《论积贮疏》,后有晁错《论贵栗疏》。这两位,上书皇帝要重视农业,并上升为治国安邦的重中之重。

    刘恒看着这两人的文章,做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做大举措:免除农田租税。

    这一年,长安还发生了一个永垂史册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女主角,她的名字叫缇萦。她的出现,废掉了一部恶法,从而也让历史记住了她。现在,我们走近西汉那个时代,看看缇萦救父留下的故事。

    缇萦,出生于公元前174年,她的父亲叫淳于意,后世给出了一个荣誉称号:医学教育家。

    淳于意出生在公元前215年,齐地临淄。此时,秦国灭掉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大秦王朝。

    齐鲁大地,诸子百家盛行。淳于意有个爱好:学医。

    为了学到治病救人的真本事,他拜淄川人公孙光为师。公孙光成为了淳于意带领他走近医学世界的第一位老师。

    公孙光不仅医术高超,还有个特长:钻研上古医学典籍。

    公孙光的确是个好老师,把自己知道的医学知识和积累的治病救人的经验,毫不保留的都传授给他。淳于意跟着公孙光认真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的经验。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好多年。淳于意不仅爱学,悟性很高,达到了青出于蓝胜于蓝。公孙光对这个徒弟很满意,但,他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再教给这位徒弟。为了让徒儿的医术更高超,公孙光打破世俗的眼光,给自己徒儿找了一位医学名家。

    他,叫公乘庆阳。

    公乘阳庆,也是临淄人。他精经典,重实践,医术精湛,是当代名医,也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代名医。后世给他了一个最高荣誉:中医脉案之宗。

    公乘阳庆,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离不开一个原因:家有先人所遗黄帝、扁鹊之脉书等。

    此时,公乘阳庆年龄已经七十多岁。他虽然医术精湛,救人无数。但,他也有一个遗憾:无儿无女。

    为了让自己的医术流传下去,他只能寻找合适的人继承他的衣钵。就这样,淳于意出现在了公乘阳庆的面前。

    淳于意拜过师,公乘阳庆不介意。淳于意想要再拜他为师,公乘阳庆也不反对。但,公乘阳庆只有一个条件:让淳于意把过去所学的医方都丢弃。

    用现在的话说,忘掉你学到的东西,从头学起,从零开始。对于这个条件,很多人都会拒绝。毕竟,你以前学到的东西,怎么说丢就丢了。这不仅否认自己努力的一生,也否定了自己拜师学艺的意义。

    然,淳于意做出了自己人生的选择:答应。

    从此,淳于意跟着医学名家公乘阳庆开始了新的学医之路。

    公乘阳庆也是位好的师傅,将自己珍藏的黄帝、扁鹊脉书、根据五色诊断疾病、判断病人预后的方法、以及药物方剂等书,倾囊相授传。

    时间一晃,又过了几年。淳于意在当代名医的指导下,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真传。精于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他能够通过观察人脸上的颜色,来诊治疾病,明人生死,治疗疑难病症,且非常有效。

    淳于意不仅医术精湛,还在齐国有一个官方身份:太仓。

    淳于意主业是太仓,负责管理齐国的粮食。他的副业是悬壶济世,行医救人。很快,淳于意医术精湛的名声流传开来,被认为是再世扁鹊。

    有很多人慕名前来,让他治病。这些人有诸侯王、齐王后、王族子孙、王府差役、齐国官吏,还有平民百姓。

    淳于意治病有个原则:能治则治,不能治就放弃。

    其中,有一个人是齐王身边的侍御史成。他把完脉,对着当事人以病情复杂为由离开了,却对着他家属说了实话。

    他诊断出史成得了疽病,病灶在肠胃之间。过程会出现这样的反应,五天会肿,八天后会吐血而死。得病的原因是酗酒后行房导致。

    史成的病情变化如淳于意预料那样,最终走向死亡。淳于意能够通过病症看出病人生死,不能医治,他通常会拒绝。

    这个治病救人的原则,看上去没什么问题。知道患者会死,救不了,再救也是浪费时间和钱财,还会加深患者的痛苦。但,对当事者和他的家人而言,属于见死不救,违背医者精神。

    被救的人,感谢他。

    没被救的人,就会怨恨他。

    怨恨他的人,还有很多达官显贵。

    再加上,淳于意常年不在家中,慕名而来的人,没有找到人,怨恨的群体就更多。

    所以,他的悲剧就这样造成了。

    淳于意是个很纠结的人,他一边在意官方太仓的身份,另一边他的兴趣爱好是救人。他只做一个悬壶济世的名医也就罢了。但,他是太仓,就要受到约束。不久后,淳于意被人告发,被诏狱逮捕,经过审判,判处肉刑。

    太史公没有记载,他是犯了什么罪,做了什么事,连是谁告的也不清楚。

    后人给出了几个观点:

    1.不给齐文王治病,导致他死亡。

    2.不赴吴王濞和赵王遂所召,而被他们上书控告。

    3.失诊和误诊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

    4.不为人治病,把病人治死。

    谁能想到悬壶济世的淳于意,竟然,落得如此下场。他救得了别人,却救不住自己。一旦,遭受肉刑,他的一生算是到头了。然,命运还和他开了一个玩笑,没有儿子。

    古人比较重男,是因为有以下好处。

    1.继承家业。

    2.为家庭增加一个劳动力。

    3.遇到大事,有人商量。

    淳于意生育没有问题,一口气生了五个,都是女儿。

    他被判刑,要到长安受刑。看着几个女儿遇到大事,只会哭,他发出了来自内心的声音: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

    这个声音,也代表了淳于意内心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儿子。一个小女孩站出来,表达了女孩子在关键时刻,一样有用。这个女孩子,就是缇萦。此时,缇萦年纪不到十岁,却有超出常人的胆色站出来。

    她嘴上什么都没说,却用行动告诉了淳于意:谁说生女,没用。

    缇萦还做了一个决定:陪伴父亲到长安。

    淳于意看着最小的女儿,什么都没说,却很暖心。这对父女,经过长途跋涉,吃尽苦头,抵达长安。

    缇萦来到长安,做了一个反常的举动:上书。

    上书的行为,也许是缇萦自己的想法。或许,是有人被这个小女孩所感,出的主意。从上书这件事来看,淳于意注重五个女儿的教育问题。

    缇萦读过书,会写字。

    来看一下,缇萦上书写了什么内容。

    她先说了父亲的职业和为人:我父亲是朝廷的官吏(太仓),齐国百姓都称赞他的廉洁公正。

    又说了父亲的处境:现在犯法被判刑。

    再说了这样一段话:我非常痛心,处死的人不能再生,受刑致残的人,也不能再复原,即使他们想改过自新,也无路可行,最终不能如愿。

    为了给父亲争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缇萦情愿自己没入官府做奴婢,来赎父亲的罪。

    巧的是,刘恒看到了缇萦的上书。他从这份书,看到了一个精神:孝。

    刘恒也记住了缇萦的名字。

    随后,刘恒对上书的人进行了调查,却让他没想到是一个小女孩。

    这份孝道精神,着实令以孝治天下的刘恒,倍受感动。他决定给这个小女孩一次机会。于是,刘恒召集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等人商议律法的问题。

    经过朝臣商议,刘恒做出了一个决定,废除了肉刑。

    淳于意押送长安,缇萦跟随并上书皇帝,刘恒为其感动废了肉刑。这就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故事:缇萦救父。

    淳于意被释无罪放后,彻底醒悟。他回到齐地,做了一个决定:辞官。

    从此,他认真做一名悬壶济世的医者。淳于意除了投身医学之外,也培养造就了不少医学人才,他广收弟子,精心传授。

    他也成为医家,带学生最多的一个人。其中,有几位学生比较有名,他们是宋邑、唐安、杜信、冯信、高期、王禹等人。这些学生,有的人直接成为了诸侯御医,就连诸侯王也派太医前来学习。

    淳于意为了积累治疗经验,减少对同样病例做过多重复工作。他在诊断时,随手记录下病人的情况,并将这些资料加以保存。他把这些资料装订成册,起名《诊籍》。这也是我国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缇萦救父的意义不止是救了她的父亲,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展示出了,一位小女孩的胆识、勇气和为父申冤的孝心。她的至孝之心,上书救父的美举,促使了肉刑的废除,推动了古代刑罚由野蛮走向人道。

    历史,记住了缇萦的孝。

    也记住了汉文帝刘恒的仁。

    还有医学家淳于意悬壶济世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