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文景之治 » 刚正不阿秉公执法者的典范:廷尉张释之

刚正不阿秉公执法者的典范:廷尉张释之

    袁盎走了,他曾举荐过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释之。张释之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记载,他是堵阳人。家中有位哥哥,叫张仲。

    张释之有个爱好,喜欢看书,尤其是爱专研邢狱方面的书籍。

    张家明白一个道理,知识改变命运。儿子愿意读书,就好好安心地让他去读。及至,张释之长大成人,学有所成,就要面临找工作。

    西汉时,读书人想要从政,有一条直接的方式:捐官。

    只要你家中有钱,符合官方的标准,你出钱,就能去长安,当个小吏。运气好,就能飞黄腾达,成为人中之龙。就好比邓通,不爱学习,却有一个手艺:撑船。他遇到皇帝刘恒,不仅成为贵(高官),还富(坐拥铜矿铸钱)。

    张释之家境财资颇多,也走了一条路:捐钱出仕。

    很快,张释之迎来了第一个身份:骑郎。

    骑郎,字面意思是骑兵的郎中,归骑将管辖。也是官方认可的一员,能够按时拿固定工资。

    骑郎的职责:平时居宫中更直宿卫,皇帝出行则充车骑侍从。

    骑郎,成为张释之第一个职业,也是他人生的起点。然,这个职业,有个缺点。那就是年龄限制。

    你年轻,还能做事。年纪大点,就会辞职,自谋生路。毕竟,你在朝中混了很多年,和你同去的人,或者后来的人,都步步高升,而你却没混出来。你的压力,就会很大。时间久了,你就会觉得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希望,你就会主动放弃这个岗位。

    张释之平平无奇,老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认为,只要埋头苦干,皇帝就会发现他。然,他错了。你干的事,大家都能干。你没有突出的才华,进入皇帝的视线,你是永远熬不出头。

    张释之熬了十年,没人推荐他,皇帝也没有提拔他。十年,是多少人的青春。按道理说,张释之凭借资历,也应该向上走一步,结果却是原地踏步。

    对于这个现象,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张释之自身原因,不懂得营销自己,引起朝臣和皇帝重视。另一个是社会原因,没有人发现他的才华。

    十年后,张释之熬不下去了。他在这个职业上,看不到任何希望。想起父兄为了他有一个好的未来,不惜钱财为他捐官。也许,是他没有才能,注定一生平平无奇。他想出仕,用了十年时间证明,这条路不适合他。

    张释之前途无望,又愧对父兄的期望。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辞官回家。

    按道理说,已经浪费了十年青春了,就应该破罐子破摔,一条路走到底。但,聪明人遇到这种情况,他会认真反省自我。

    是哪里出问题了?

    他不够优秀!

    还是这条路不适合他。

    辞官归家,这就是张释之反省之后,做出的决定。然,他这个决定,又让他峰回路转,对仕途重新燃起了希望。

    张释之辞官,就要写好一份辞职报告。再把辞职报告交给领导审批,办好相应的离职手续。此时,袁盎不经意间发现了他。

    袁盎看着这个十年未升迁的人,心里多少有点同情。

    袁盎没事,就去找张释之说话。交流下来,两人命运有些相同。两个人都有一个哥哥,且都是哥哥援助,才能来长安当官。

    袁盎发现眼前这个十年未得升迁的人,并非是个人能力不足,而是缺少伯乐。就这样,袁盎成为了张释之的贵人,告诉他不要走了,我举荐你。

    张释之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就留了下来。

    袁盎是一个有信用的人,说话算话。

    刘恒总是要身边的人,为他举荐人才。袁盎顺势举荐了张释之,还请求刘恒调补他为谒者。此时,袁盎极尽恩宠,他举荐的人,刘恒高度重视。就这样,张释之出现在皇帝的面前。

    有别人举荐,这是好事。能否取得成功,就要看他本人灵机应变的能力。刘恒见到张释之,简单询问基本情况之后,直接进入主题。

    张释之不清楚皇帝想要听什么,就趋前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方针。毕竟,这样说,方向不会错。

    刘恒听了,打断了他。显然,他不想听这些。刘恒不想难为他,给了一个话题方向:说些接近现实生活的事,不要高谈阔论,说的现在就能实施。

    张释之十年不得升迁,但,这段时间,他亲眼见证了皇帝最关心的问题:秦亡汉兴。

    这个问题,很多人答过。这些人有陆贾、贾山、贾谊、袁盎等。尤其是贾谊,用他的才华,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过秦论。

    现在,张释之来回答。

    史料没有记载,张释之说了什么。但,他论述了两个观点。

    1.强盛的大秦为什么会速亡。

    2.大汉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兴盛。

    刘恒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也对张释之的观点很满意。张释之成功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袁盎想让张释之补任谒者,刘恒认为他的才华不应该在这个位置,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于是,张释之迎来了第二个身份:谒者仆射。

    谒者,是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仆射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

    张释之被刘恒提拔为谒者仆射,他就是谒者中最大的官,隶属郎中令。他的职责:统领诸谒者,职掌朝会司仪,传达策书,皇帝出行时在前奉引。

    所以,张释之有了接触皇帝的机会。

    有了机会,就要把握住。这样才能崭露头角,登上历史舞台。不久后,张释之有了一次改变自己人生的命运。

    这个机会就是上林苑观虎。

    苑是古代帝王游玩、打猎的风景园林。秦汉时期,非常注重兴建规模雄伟的皇家园林,其中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上林苑。

    上林苑是在秦旧址修建,位于汉都长安郊外。

    刘恒有一项娱乐爱好:狩猎。

    正巧,陵园中有百兽之王称谓的老虎。刘恒闲着没事,带着一干人等前往圈禁老虎的地方观看。

    看着百兽之王,不免就会有很多问题。

    有问题,就会问。

    有问,就要有人来答。

    刘恒的问题比较多,一下问了十几个。

    皇帝问完了,该有人出来回答。

    上林尉是负责这一方面工作,他就要站出来回答皇帝的问题。上林尉对这些问题,一概不知。他环顾左右,见无人站出来帮他回答这个问题。他只好硬着头皮,回答了三个字:不知道。

    当初周勃面对刘恒问政,一概不知。现在,又有上林尉答不出专业问题。刘恒听到这个回答,相当生气。

    这时,一个人见状,认为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这个人叫什么名字不知道,他是负责看管虎圈的人,被叫啬夫。

    啬夫站出来回答十分流利,以彰显自己对本职工作相当了解。

    上林尉答不出来,啬夫对答如流。于是,出现了两个现象。上林尉很尴尬,被人当着皇帝及朝臣的面打脸。以后,他很难继承在这个岗位工作。

    啬夫很得意,他的回答令皇帝满意,运气好的话,能够取代上林尉。

    果不其然,刘恒听了,说了这样一句话:做官的人,就要像啬夫那样,对本专业要十分熟悉。不能像上林尉那样,不干事。

    刘恒认为上林尉不合格,就要撤换他,任命啬夫接替。刘恒下达的人事命令,需要张释之去传达。

    在张释之看来,上林尉答不出来,的确该罚,但,他是老实人,也干实事,不至于丢官。毕竟,汉初很多官吏,都是军功之后,他们不看书,不知道这些问题也能理解。

    啬夫这种人最可恨,越级报告,不尊重上级领导,属于投机取巧。一旦,这种人被提拔,就会助长歪风邪气。张释之有必要站出来,表达个人观点。同时,张释之要考虑后果。

    说,就等于忤逆刘恒的意思,不支持皇帝的工作。皇帝一不高兴,就会罢黜他得来的一切。不说,他良心又过意不去,还违背了他做人的原则。

    经过衡量,张释之在那个正义之心驱动下,做出了一个决定:劝阻。

    劝阻,是一件很费脑力的一件事。这就要认真学习一门课程:语言说话的艺术魅力。

    你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你说的话要有理有据,让人接受。

    张释之刚直,但,不笨。他在朝混了十年,懂得语言说话的魅力。张释之没有直接劝阻刘恒不能这样做,而是先问了一个问题:绛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是什么人。

    这两个人,对刘恒来说很重要。一个被刘恒两度提拔为丞相,成为百官之首。另一个能文能武,品行端正,被提拔为太子太傅。

    刘恒想起这两个人,给出了一个答案:长者。

    张释之顺着皇帝的话往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有个共同的特点,不善于言谈,却干实事。

    刘恒对这个观点,表示认可。的确,这两位长者,替他干了很多事。

    张释之得到皇帝的认可,话锋一转:现在,陛下不用上林尉这样不善言谈的长者,反而用口齿伶俐的啬夫。这样就会带来一个效果,大家都去效仿啬夫,就会助长空谈主义之风盛行。

    张释之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有足够的说服力,就要举例说明。前秦,就是最好的应证。

    他感概,大秦灭六国,建立千秋大业,何其雄哉!然,一统天下后。秦始皇重用舞文弄法的官吏,百官效仿。秦始皇再也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导致国势日衰。及至秦二世,听不到来自下面人的真话,大秦土崩瓦解。

    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就会迅速传播,被人效仿。陛下提拔啬夫,需要审慎。

    张释之没有直接表明态度说:陛下,臣不同意提拔啬夫之类的话。

    却引用了秦亡的案例,以及会助长不良的社会风气。

    刘恒不仅听了,还听进去了,并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反省。取消了任命啬夫为上林尉的打算。

    刘恒与张释之交谈,意犹未尽。回宫时,刘恒让他陪乘再旁,两人继续对秦弊证,进行深入交谈。刘恒发现眼前这个人,对政务很娴熟,谒者仆射的职位有点屈才。于是,张释之迎来了第三个职业:公车令。

    公车令,全名叫公车司马令。它归九卿之一的卫尉管辖,俸禄六百石。负责掌宫南阙门(司马门),及夜间徼巡宫中。司马门是宫城的外门,公家的车马可以直达,过此即为宫内。

    它的职责有两个:警卫和接待。

    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被征召者,皆由其转达。因此,要想上书或面见皇帝,均须由此受理,再负责转达。

    司马门位置,也十分重要。它是通往禁中必经之门,是宫城的要害。占据司马门,就能阻止皇帝和外臣的联系,也能对皇帝直接构成威胁。

    秦二世时,章邯派长史司马欣回去汇报工作,并提出相关要求。可惜,赵高专权,将他他堵在了司马门。这也为司马欣劝降章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所以,这个岗位十分重要,负责看守宫门,给皇帝传话,掌握了很大的资源,有一定权力。

    这也说明,刘恒赏识张释之的才干,且对他信任十足。对张释之而言,这个岗位充满危险性,稍微不注意就会送命。

    为了彰显皇权和出于皇宫安全的需要,帝王对出入司马门都有严格的规定。按照汉律,抵达司马门,文官下车,武官下马。要想经过此门,面见皇帝,需要公车令转达意见。还要做好严格审查,且登记在册,才能放行。如有违反,就会受到严惩,哪怕是诸侯将相、王公大臣也不例外。

    张释之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件麻烦事。皇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武两兄弟,不按照规矩,想走司马门。

    这时,考验张释之的时候来了。

    他要做出一个选择,答案只能是二选一,且考虑时间很短。

    是放!

    还是不放。

    不放,就会得罪权贵。皇太子刘启是储君,未来的天子。他的背后,还有东宫、皇后、皇太后等多种势力。稍有不慎,就会让他的仕途,彻底终结。

    放,博得皇太子等人好感。同时,也会落下玩忽职守、攀附权贵的不好声明。还触犯了汉律,容易掉脑袋。

    放,不是。

    不放,也不是。

    这个题,是最难做出的选择题。无论怎么选,都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然,张释之是聪明人,他要考虑那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更严重。

    不放,最多被罢官,不干成这份工作。

    放,触犯法律,会丢掉脑袋。

    张释之性格刚正,不阿权贵,做出了无愧于的选择:不放。

    张释之不仅亲自迎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宫。还检举揭发他们在司马门,犯了“不敬”罪,并第一时间报告给皇帝。

    刘恒听了,很愧疚说了几个字:没有管教好儿子。

    薄太后听说两个孙子,大闹司马门也吓得不轻,立马派出使臣拿着赦免诏书,宣皇太子刘启和梁王进宫。

    这次司马门事件,也得以平息。

    张释之运气好,遇到了刘恒,还有薄太后。否则,他的日子会相当不好过。后来,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怒闯司马门。宫车令被斩,曹植失宠。后来的司马家族也在司马门发动宫廷政变,谋夺曹氏政权。

    所以,张释之是幸运的。他不仅在处理这次事件,得以明哲保身。还留下了良好的形象:不阿权贵,爱国忠君。

    刘恒记住了张释之的形象,又一次破裂提拔。于是,张释之迎来了第四个身份:中大夫。

    然,他的仕途一路扶摇直上,不久取代袁盎,成为了中郎将。又一次机会,让张释之走向了人生的高峰。

    刘恒登上霸陵,视察自己的陵墓。他看着一条路,通往邯郸,对着慎夫人说:你的出生地就在那个方向。

    慎夫人看着邯郸的方向,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不由得楚楚动人。刘恒也被所感,让慎夫人弹瑟,合着瑟的曲调而唱。

    这一幕,犹如刘邦晚年。

    戚夫人起舞伴奏,刘邦合歌,留下一首:鸿鹄歌。

    刘恒唱的是什么,没有记载,但,是首哀歌。

    这首歌,让他看到了生死。随后,刘恒说了这样一段话:以北山石为椁,用紵絮斮陈,蕠漆其闲,岂可动哉!

    他的意思只想表达一个观点:自己的陵墓选得好。

    随行官员不想扫了皇帝的兴致,皆认可这个观点。

    张释之站出来,破坏气氛的说了一句:里面有引发人们贪欲的财物,哪怕南山做棺椁,也会有缝隙。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好担心!

    张释之这句话,表达了两个字:薄葬。

    刘恒听了,也认可这个观点。毕竟,他是一位勤俭节约的好皇帝。他没有修筑亭台楼阁,享受生活。连自己的宠妃慎夫人,用的布料也很节俭。薄葬,这个观点,出现在刘恒的脑海。

    陵墓中没有引发贪欲的财物,百年之后,足以得以安寝。

    张释之再次让刘恒另眼相看,又给了他一个职位:廷尉。

    谁能想到,那个靠父兄捐钱谋官,十年不得升迁的人,心灰意冷,想要离开朝堂的人。他的人生逆袭,犹如开挂,一路扶摇直上,掌管大汉最高司法机构:廷尉。

    廷尉,我,张释之来了。我会在这个岗位上,继续绽放万丈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