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文景之治 » 第二个女强人登场:窦太后

第二个女强人登场:窦太后

    汉景帝二年,大汉王朝最尊贵的女人去世,她就是薄太皇太后。薄太后的一生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充满传奇。

    她从不受待见的宗室私生女,到填入魏王豹后宫,还得一个预言,生子当为天子。她从破国亡家被俘填塞汉王后宫,偶然间被刘邦宠信,生下一子。

    她从不受待见的妃子,却躲过了霸道专制的吕太后,到成为代王后,后成为皇太后,最后成为太皇太后。薄姬从被人轻视的私生女到大汉王朝最尊贵的太皇太后,人生,还有什么比这个励志的呢?

    在那个乱世,还有错综复杂的后宫,她通过自己智慧,蛰伏隐忍,以柔弱之姿、一己之力,最终在充满风险的权力斗争中成为了最大的赢家,成为了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吕太后用霸道的方式出场,而她用不争的方式。薄姬不仅成为后宫争夺中的大赢家,还培养了一代明君,成就了一代盛世。从吕太后和薄姬出场的方式,也告诉了我们后宫争夺的两种方式:霸道和不争。

    话题扯远了,赶紧拉回来。

    这位薄太皇太后去世,一点也不令汉景帝刘启感到意外。毕竟,他的奶奶四世同堂,年事已高,属于善终。他的这位奶奶,除了干涉孙儿的婚姻以外,是一个不错的好奶奶。

    刘启棋盘杀吴王世子,薄太后善后。

    刘启闯司马门,还是薄太后善后。

    她也是这位文景之治隐形的功臣:救周勃、培养一代明君汉文帝、保护好孙子汉景帝。

    她走了,身为孙儿的刘启,要以国葬的方式,亲自为她送葬。

    薄太皇太后去世后,就要考虑一个问题:葬在哪里。

    按理说,薄姬贵为太皇太后,有一个皇帝的儿子,还有一个皇帝的孙子。她应该与汉高祖刘邦一起葬在位于咸阳原的长陵。但,她和儿子汉文帝一样,没有葬在祖陵,而是葬在灞河沿岸。对于这个现象,也有一种说法。

    薄姬虽然是文景之治时期,最尊贵的一位女人。但,按汉朝礼制,尤其是汉高祖时期,薄姬是不得宠的姬妾,无法追尊为皇后,就不能陪葬长陵(高祖陵墓)。毕竟,长陵有一位皇后陪伴。这位皇后,就是吕太后。

    吕太后是正妻,又是高祖伉俪,不能因为子孙废黜加尊而改变原本持有的地位。那怕后来的东汉开国之君汉光武帝刘秀追封薄姬为高皇后,后来的人,也只认吕太后为高皇后,尤其是写《汉书》的史学家班固,也只认吕太后为高皇后。

    汉文帝刘恒没有得到父亲的宠爱,不想与兄为邻。薄太皇太后,一生也没得到刘邦的宠爱,她不想与吕太后为邻,也不想陪伴汉高祖刘邦左右。

    生前没有得到认可,死后,不想相伴。

    汉文帝也不想委屈母亲以嫔妃的身份葬入祖陵,让母亲另葬他处,替她修建的陵墓离自己不远。后来就有流传下来了这样一句话:东望吾子,西望吾夫。

    薄姬一生,充满坎坷。同时,她的一生,充满幸运。薄姬走了,葬入南陵,却一直留下她的故事和传说。

    薄姬的故事结束,又开启了另外一位女强人的故事。她就是西汉历史上,被称为第二位的女强人:窦太后。

    窦太后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平民出身,却是大汉历史上首位执掌后宫,名留青史的一位女强人。

    来看一下窦太后的励志传奇故事。

    窦太后的出生时期,史料没有记载,她叫什么名字,也不清楚。唐代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给她留了一个名字,叫窦漪房。

    史料留下了这样的信息:她生于清河郡观津县,哥哥叫窦长君,弟弟叫窦广国。其父,有一个兴趣爱好:垂钓。

    因为这个兴趣爱好,还付出了性命。

    窦太后跟很多历史人物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平平无奇,最后登上人生巅峰。汉惠帝时,长安招大批宫女。窦漪房以良家子身份,被招入皇宫。所谓良家子指出身良家的子女或清白人家的女子。去长安前,她为弟弟窦广国洗头,还要了一顿饭喂他吃。

    此去长安,窦漪房也不知道等待她的命运是什么。上天没有辜负这个可怜的女子,她进入皇宫后,得到了一个职业:侍奉吕太后。

    这份职业,是她走向人生巅峰的起点。不久后,吕太后要释放一批宫女,名义上是赏赐给诸侯王做侍女,实则是用来监督诸侯王。

    窦漪房表现优秀,也在这批释放名单当中。因一个人犯下的错误,偶然间改变了窦漪房的命运。

    窦漪房被释放,她很开心,为了离家近点,她拿钱贿赂了负责分配侍女去哪国诸侯的管事者。这位管事的人,收了钱,也在口头上承诺将窦漪房分到赵国。

    管事的那个人,太忙了,忘了这件事,窦漪房被分到了代国。当时的窦漪房,没人觉得她有朝一日能够平步青云。至少,此时的她,是被别人支配命运。

    窦漪房想去赵国,却被分配到代国。五个被选中分配到代国的侍女,唯独只有窦漪房被代王刘恒选中。且,窦漪房还会刘恒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母凭子贵,窦漪房的命运开始改变。

    这一刻起,窦漪房不仅不用颠沛流离,还有富贵荣华。至少,她能够填饱肚子,不用寄人篱下。

    在长安,她侍奉吕太后,学到了霸道。在代国国都晋阳,她侍奉薄太后,又学到了隐忍。虽然,现在的窦漪房的身份是妾,代王后及她生的四个儿子,也让她不敢有多余的非分之想。

    该侍奉薄太后,她就去侍奉,态度谦恭。该去见代王后,她也要去请安问好。该教育孩子,就认真教育。那怕有代王刘恒宠着她,她也没有露出锋芒,十分低调。

    就这样,她在代国过了十多年。不久后,窦漪房得到命运的垂怜。吕太后死了,吕氏一族遭到清洗。而,代王后也死了。

    不仅如此,刘恒还入住长安,成为大汉皇帝。窦漪房好运不断,刘恒的四个嫡子在他称帝后两个月集体死亡。

    她的儿子从庶子身份,变成了庶长子。公卿大臣请封皇太子,刘启以年龄最长被提名,封为皇太子。

    窦漪房母凭子贵,也被封为皇后。

    谁能想到,当年那个出生贫困的少女,有朝一日会成为大汉王朝汉文帝的皇后。

    这,不敢想。

    也不能想。

    但,这些事发生在窦漪房身上,确实真的。从此,窦漪房有了一个荣誉:从平民到皇后。

    对于这个现象,大多数人认为,窦漪房能够走向人生巅峰,是命运的安排。我觉得除了命运青睐有加之外,还有一个人为因素。

    用唯物辩证法法分析。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窦漪房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离不开吕太后和薄太后的教导。毕竟,窦漪房能够与这二位打交道,是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并引以致用。

    按道理说,窦漪房成为皇后,她的儿子是天子,她熬出来了,就该享受权力。但,历史告诉我们。窦漪房还是老实本分,做好自己的工作。

    她在薄姬面前,依旧保持谦恭。

    她在汉文帝面前,不争不吵。那怕汉文帝宠幸慎夫人、尹姬等美人,窦漪房也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尤其是慎夫人,她的地位足以撼动窦漪房的地位。

    慎夫人出生邯郸,有美色,能歌舞,擅鼓瑟。皇帝出游,不仅带着她。甚至还让她可以与孝文窦皇后同席而坐。

    如果是一般人,对于这种现象,早就出手打压。而,窦漪房不为所动,一点不悦之色也没表现出来。

    从这些事可以看出,窦漪房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隐忍。

    她还看清了大势:没有人能够撼动她和儿子的地位。

    她要做的只有三件事:对薄太后谦恭、对刘恒相敬如宾、对儿子要好好培养。

    她要做一个不争风、不吃醋、不讨人厌的皇后。她要努力搞好与薄太后、刘恒、儿子和朝臣之间的关系。

    所以,刘启棋盘杀吴王世子,薄太后站出来善后。刘启闯司马门,也是薄太后站出来善后。

    当了皇后的窦漪房,依旧做好自己的事,且十分低调。及至汉文帝驾崩,她的儿子继承帝位,她被尊称为皇太后,用了二十三年守住了这份成果。

    窦漪房是个女子,但,她不是弱女子。她有智慧,有手腕,还看得清局势。然,薄太皇太后去世,让她成为大汉王朝最尊贵的人。

    不该争时,不争。

    现在,她要为自己争。

    送走薄太皇太后,窦漪房入住长乐宫,成为天底下身份最尊贵的女人。窦漪房开始了她干政的生涯,她先做了一件事:为兄弟请封。

    对于母亲这个条件,皇帝刘启没有反对。不仅封窦广国为章武侯,还追封死去的窦长君为南皮侯。窦长君的儿子窦彭祖袭爵。就连窦漪房堂兄的儿子被免职的窦婴,也被任命为詹事,还允许他出入宫廷。

    请封兄弟,是窦漪房巩固外戚势力的第一步。

    现在,她还要做一件事:请封太子。

    只不过,窦漪房请封太子的人选,不是皇帝的儿子,而是她的小儿子梁王刘武。薄太皇太后去世,不仅皇帝要亲自送葬,同姓诸侯王也要送葬。

    梁王刘武,不仅是同姓诸侯王,还是薄姬在世的亲孙儿。他要放下手中的事,前往长安,送奶奶一程。

    窦漪房利用这个机会,做了很多铺垫,不仅以皇帝的礼制去司马门迎接小儿子,还举行了高规格的家宴。

    窦漪房故意整出这么大的动静,只有一个目的:让儿子刘启立小儿子刘武为储君。

    家宴上,刘启喝了很多酒。窦漪房趁此机会说:太子这个位置空了很久,不如就立梁王。

    刘启小时候,排行居中,曾和弟弟刘武开玩笑,他当皇帝,他就是下一任皇帝。那个时候,不过是玩笑话。毕竟,刘启排行居中,又是庶出,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等到刘启被封为皇太子,刘武先封代王,改封淮阳王,后又改封梁王。

    刘启和刘武两兄弟关系,一直不错。

    当年的戏言,窦漪房听后当真了。现在,他要逼着刘启兑现这个诺言。反正,太子之位空着,不如就封给你弟弟。

    刘启听到这句话,酒醒了,但没有人站出来说话。为了缓解局面,以顺母亲的心,说了一句:也不是不可以。我死后传位给梁王。

    刘启之所以不封太子,并非他不想封。而是,他很难选择。一边是奶奶,想要等着薄皇后生个儿子。另一边是母亲想要封自己的弟弟。

    窦漪房爱自己的儿子,想要小儿子成为太子。刘启也爱自己的儿子,想把江山传给他们。却没想到,窦漪房在家宴上说出这样的话。

    不仅皇帝的儿子们听了,不知所措。就连皇帝的本人,也没有想到解决的方案。而,窦漪房没有给儿子太多的时间去思考。

    刘启酒劲上来,只能顺着母亲的话说。

    窦漪房听了很开心,没想到他的儿子真懂事。梁王刘武听了,也很高兴。他没想到哥哥信守承诺,还记得当年的话。

    然,一个人站出来反对。这个人就是被窦漪房看好的堂侄:窦婴。

    窦婴见状,立马说了这样一句话:陛下喝醉了。

    刘启见有人站出来主动替他说话,心里很高兴,但嘴上不能说出来,脸上也不能表现。他等了这么久,总算有一个懂事的人,替他解决问题。

    窦婴是窦太后的堂侄儿,姓窦。但,这个人是有本事的人。他为人有几个特点:好宾客,广施财,行侠义,好儒术,为人十分正直。

    因为这些优点,汉文帝给他一个官职:吴相。

    这个官位看上去不错,但,是一个不好的差事。吴王刘濞和汉文帝刘恒关系不好,这是公开的秘密。

    皇帝派的人去,刘濞都不待见。窦婴是聪明人,看懂形势,以病辞职。他做不成吴相,却被汉景帝封为詹事。

    按道理说,窦婴姓窦,应该站在窦漪房这边。当窦漪房要皇帝立梁王为太子,皇帝也没反对,他就应该顺势让这件事水到渠成。

    比如说点赞成皇帝之举,这样会留下什么美名。又比如恭喜梁王之类的话语,敲定这件事。令所有人没意外的是,身为外戚的窦婴却反对。

    窦婴信奉儒家,他反对,就要找一个理由。他以君臣、父子说事。尤其是儒家主张的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度。

    灌婴要以最简短的话,堵住窦太后的嘴,最好的方式:祖宗法治。

    就在窦漪房刚感到高兴,却听到窦婴这样的话:天下,乃高祖打下的天下。帝位应当父子相传,这是汉朝立下的制度规定。陛下,怎能擅自传给梁王!

    窦婴为了证明自己说的话有说服力,还说了刘启这样做会有什么危害:改变祖制,诸侯不服,天下人不服。

    窦婴为了给刘启一个台阶,亲自送上一杯酒,罚他乱说话。

    刘启是不想封弟弟为皇太子,否则,他就会不听灌婴说的话。刘启却顺着窦婴的话说,酒喝多了,导致乱说话。

    窦漪房从这件事看出了两点:

    1.大儿子不想封小儿子为皇太子。

    2.封小儿子为皇太子,违背祖制,令天下人不服。

    就连窦婴不服,其他人都会不服。一旦祖制被人改了,天下就会大乱。不仅小儿子不能继承储君之位,就连大儿子也坐不稳皇位。

    窦太后不愿接受这个现实,认为是这个侄儿捣乱,坏了她的好事。为了表明自己很生气,窦太后做了这样的举动:开除窦婴进出宫门的名籍,每逢节日也不准许他进宫朝见。

    窦婴认为,自己做的事,说的那些话,是为天下考虑,是正确的。一个小小的詹事,岂能展示他的才华,不要也罢!

    窦漪房不让他入宫,他就不去。为了表示自己没做错,窦婴还干了一件事:称病辞职。

    谁也没想到,这次立储风波,竟然是身为外戚的窦婴替刘启解了围。刘启记着窦婴这份恩情,但,也不好忤逆母亲。窦家人的战争,他就暂时不参与其中。

    窦婴,你为我做的贡献,我记着。

    以后,我会偿还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