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文景之治 » 被气死的汉相申屠嘉

被气死的汉相申屠嘉

    汉景帝刘启继位后,想要做的最大一件事,就是封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只有自己的儿子成为储君,汉家天下才真正属于自己。然,薄太皇太后、窦皇太后这两位不是简单的女人。

    刘启和奶奶、母亲为太子这件事,展开了无声的较量。

    现在,薄太皇太后去世,他少了一个对手。却怎么也没想到,母亲突然发难,要他册立弟弟梁王刘武为太子。

    窦皇后突然出手,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幸亏,殿中有以国家为重,为人正直的窦婴出来打圆场。

    否则,刘启还真下不来台。

    窦婴坏了窦皇后的好事,自然无法出入宫廷。窦婴性格也刚烈,并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你不要我来,我还不想来。詹事这个官,我,窦婴还看不上。刘启和窦皇太后的较量,随着窦婴离开落下了帷幕。

    这场较量,让刘启加快了册立儿子为太子的想法,且要尽快提上日程。否则,他的江山,就会成为梁王刘武的囊中之物。然,两个人的争斗又打乱了刘启的计划。这两个人就是汉相申屠嘉和内史晁错。

    汉相是百官之首,申屠嘉又是从底层做起,被汉文帝亲自提拔,接替张苍。他为人正直,不阿权贵,为相后敢震慑汉文帝弄臣邓通。

    刘启继位,也让申屠嘉继续在汉相这个岗位上,为他大汉的事业,献出一份力。

    晁错在汉文帝时,也是一个有名的人物。他不仅有才学,还善写文。他还要一个晁错比不上的优势:太子家令。

    晁错是刘启为太子时,就伴随左右的人,也是东宫的智囊。刘启继位后,要用,还用重用,晁错被提拔为内史。

    内史是一个官名,汉高祖刘邦时,对官员是这样划分。

    以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

    先秦时,内史有个职责:其主要任务是掌管法令、拟定文书,协助国君策命诸侯及卿大夫,并负责爵禄的废置。

    汉高祖时,初,内史的职责是掌管全国的财经事务。后,内史的职责发生了改变:负责治理京师。

    为了限制内史的权力:无治狱权。

    汉景帝时,赋予了晁错很大的权力,不仅让他负责治理京师成为行政区官员之首,还允许进入皇宫,直接面圣,负责改革。

    晁错性格向来心高气傲,不把任何朝臣放在眼中。许多法令制度他都奏请皇帝变更,同时还讨论如何用贬谪处罚的方式来削弱诸侯的权力。

    申屠嘉是晁错的上级领导,晁错不仅不尊重他,也不向他汇报工作。最可气的事,晁错主改政令,超出了他的职权,指手画脚。皇帝不仅听了,还采纳了,进行法令改革。大汉的汉相似乎是晁错,与申屠嘉没有任何关系。

    越权,这是申屠嘉绝对不能容忍。况且,申屠嘉是汉相,有很大的权力。对晁错,他没有急于出手,而是等待时机,一个让晁错犯错,就没有翻身的机会。

    申屠嘉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晁错的命。否则,他也会给自己带来祸端。毕竟,晁错是皇帝身边最信任的人。

    等了一年多,他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

    晁错犯错了,还是杀头的重罪。

    来看一下,申屠嘉是怎样抓住晁错犯下的致命错误。

    晁错,被提拔为内史,有自己的办事机构。但,这个内史府邸的大门布局,是从东边通出宫外。晁错在这里办公,进出皇宫向皇帝汇报工作很不方便。晁错想了一个办法,重新开一个门。这个被凿出的新门,向南。

    凭借晁错的权力以及皇帝对他宠信,他开一个门是没有问题。但,他凿开的那道墙,是高祖庙的外墙。

    按照汉律,擅自凿开高庙,这是重罪,其罪当斩。做了这件事的晁错,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错,更没把这件事当回事。

    申屠嘉得知这个情况,十分高兴,他也知道,该自己出手了。

    晁错,你死定了。这就是申屠嘉得出的结论。

    现在,申屠嘉有两个选择。

    要么,直接抓捕晁错,杀了他。

    要么,禀告皇帝,再进行抓捕判决。

    申屠嘉选择了后者,毕竟,晁错是内史,还是皇帝身边的宠臣。再加上,申屠嘉认为自己胜券在握,就按照章程做事。

    此时,天色已晚,申屠嘉进不了皇宫。所以,他打算第二天一早进宫,面见皇帝,奏请杀之。

    殊不知,申屠嘉想以晁错凿开宗庙,趁机除掉晁错。这个消息,不胫而走。

    晁错是皇帝身边的红人,麾下也有许多门客。其中一个门客,听到这个消息,立马告诉了晁错。晁错这才意识到自己得意忘形,闯了大锅。他和申屠嘉的争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一旦,这个把柄被申屠嘉拿捏,晁错死定了。

    面对生死攸关,晁错冷静下来,思考对策。此时,他还得知一个情况:申屠嘉进不了宫。

    这个情况,让晁错捕获了生机。他要抓住这个机会,且唯一能够翻盘的机会。

    史料没有记载,晁错进宫后面见皇帝,是怎样说的。但,发挥一下脑补,晁错说话的主题要围绕一个核心:脱罪。

    他要以工作汇报说事,请求刘启重新开一个门。再告诉刘启,门,已经凿开了,主动承认错误,并要悄无声息的推卸责任。还要打感情牌,让刘启舍不得对他动手,得到皇帝庇护。

    于是,晁错连夜跑到宫中,拜见皇上,先向皇帝主动,说明情况。

    晁错和皇帝相处了很多年,了解皇帝的性格。面对生死攸关,他将语言天赋发挥到了极致。刘启见他诚恳,主动认错,又念及多年的情分,对这件事宽大处理,既往不咎。

    晁错获得皇帝金口一开,顿时,松了一口气。他不用死了,但,申屠嘉必须死。除了个人恩怨,政治斗争。还有就是申屠嘉是守旧派,他在,就会阻挡削藩大计。

    晁错要推广削藩大计,就要除掉申屠嘉,才能全面推广。

    第二天,申屠嘉在早朝的时候,当着百官的面,弹劾晁错,奏请杀之。然,他却听到皇帝是这样回答的:你说的这件事,我知道。

    申屠嘉闻言,顿时,傻了。

    刘启又说了这样的话:晁错所凿的墙,并不是真正的宗庙墙,而是宗庙的外围短墙。所以,才有其他官员住在里面。凿墙,这件事是我让他这样做的,晁错并没有什么罪过。

    皇帝主动给晁错开拓罪责,朝臣也不好说什么。

    罢朝后,申屠嘉十分气愤,怒火攻心。他身为汉相,却被晁错戏弄。再加上,皇帝也为晁错说话,置汉律不顾。

    回到汉相府邸,申屠嘉吐了一口鲜血,对身边长史留下了一句临终遗言: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

    这一幕场景,不觉让人想起三国时期的东吴大都督周瑜,临死前喊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

    申屠嘉死了,是被活活气死。

    申屠嘉和晁错,表面上看去,是两个人围绕权力的争斗。实际上,他们代表的是两方势力。申屠嘉代表功臣守旧势力,主张维持现状。申屠嘉代表新势力,主张改革。这两种势力,势必会发生激烈的交锋。

    刘启这个皇帝,做事也不像汉文帝那样考虑周全。他支持晁错,支持新的势力,主张改革。申屠嘉的死,也代表新势力将要登上了历史舞台,而,晁错就是这个新势力代表人物。

    申屠嘉和晁错的争斗,刘启自然是知道。这两个人之间,他选择支持晁错。不仅是因为晁错跟随了他很多年,还是因为刘启想要新的变革,大展宏图。

    那怕,晁错凿开宗庙城墙,他也选择宽大处理。而,申屠嘉按规矩办事,却得不到皇帝的赏识。与其说,申屠嘉输给了晁错。还不如说他输给皇帝。

    申屠嘉死了,还是被活活气死。他走了,故事还要继续,大汉还要向前发展。

    刘启为了让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又开始进行人事变动。御史大夫陶青升迁为汉相,接替申屠嘉的工作。内史晁错升迁为御使大夫,负责改革。

    晁错位列三公,权势极大。现在,他终于得偿所愿,登上了历史大舞台。他要实现年轻时候的夙愿:解决同姓诸侯王势大的问题。

    面对诸侯王势大,给朝廷带来的隐患。贾谊,给汉文帝出了一个主意:众建诸侯。

    现在,晁错要用另外一种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方式,只有两个字:削藩。

    诸侯王们,我。晁错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