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曹子 » 第六十六章 稷下学宫

第六十六章 稷下学宫

    山烟弥漫,秋水寂照。

    溪畔长亭,碧玉瑶琴,湖绿身影,交织成一幅山间迷离忧愁的画面。

    “伫倚危楼,灵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鹜照里,

    无言忍谁,会凭阑意。”

    ......

    吟出诗集的湖绿色群琚娇小女子,面罩白纱,发髻上簪一截青翠如滴的绿枝,当地对这有种说法叫“醉春寒”。只露出一双充满水雾的眼睛,濛濛胧胧,看不真切。

    她正要继续吟叹,听到亭边小路尽处传来的徐徐脚步声,立即住声。

    手带动湖绿衣袖往亭内一探,放置在石桌上的瑶琴,已然背负在她身后。从肩膀后面露出的琴身,颜色碧绿,长约三尺六寸五。琴面从外向内缚弦五根,比常规七弦少了两根,显然是一把古琴。

    从小路走出的,是一位宽袍大袖的中年道姑,头上扎着女高冠,手执拂尘。约莫四十多岁,眉间眼角俱是上了年纪的鱼尾纹,面相和善,让人情不自禁的生出亲近之意。

    道姑笑呵呵的说道。

    “早知道双华在这里即兴读诗,老妇就晚些出来了。”

    “让老师笑话了。”

    “不会笑话你。我们以前做姑娘时,读书看到一些婉约的诗句,同样伤春悲秋,做出许多感动得满面流泪的夸张事。只是感动归感动,真到应景之时,嘴拙口笨,心上实记不得一字。比不得双华这份才情,信口拈来。”

    被喊的娇小女子董双华,低眉颔首,很自然的站在对方身后,沿着山间青石台阶,跟着缓步而下。她虽然知道最近是稷下学宫,一年一度大举招收学生的日子,实在不明白这位理应主持部分事务的师叔,喊自己过来的目的。

    稷下学宫里面的建筑,有大量的亭台楼阁,不少修建在山上。教授多门学科,音律是其中的一种。音律包含多条分支,比如礼乐、舞蹈、歌喉等。她们便是里面冷门的一科,学习琴这种古乐器。

    道姑是两位教师之一,她则是所剩不多的学生。也许还剩五六个学生,也许就剩她一个了。反正她入学数年,在学宫内就没见过其他学生,偶然见到一位新来的,没几天就没了踪影,听说跑去学别的了!

    学宫鼓励多才多艺,不禁转学别的科目。

    董双华蹙了蹙眉。

    到底是没钱的缘故。稷下学宫以前是官办公学,十年前还有齐国出钱,现在完全是自营收支,早就入不敷出了。别说她们这样的冷门,整个音律一门,假如说歌乐舞蹈,还能在临淄的达官贵人面前有一席之地。可有多少人,有这等闲情雅致去听古钟古琴这种复古乐器。除了祭祀场合用得上,学习了也只能束之高阁。

    就是她,也得去学宫管理外务的鸿雁殿,做些杂务获取酬劳,贴补日常支出。在鸿雁殿的日子里,她听到一个更离谱的传闻,有位学习乐器六年的学子出了学宫后,实在走投无门,干脆跑去当丧葬乐师。给死人当乐师也就算了,居然在葬礼当天,奏乐奏着奏着弄诈尸了!死人起来载歌载舞,惊悚又愚昧的乡下人当即抓住他不放。幸好事件就发生临淄郊外,最后学宫听闻了,派人去解救了他。

    “双华,等下陪我招收学生。不用你说话,站我身后即可。”

    前面的道姑和蔼说道,很熟悉这位后辈沉默寡言的性子。

    她平淡的点了点头。

    两人走下山间台阶,穿过十几座参差的楼阁,来到一处楼下广场。广场由巨大的青石铺成,临淄附近没有大山巨石,听说建造时是从遥远的深山里斧凿下来,然后长途搬运过来。

    不远处,一道白玉牌坊,便是稷下学宫的大门。

    宫门寻常不禁普通人士靠近进入,楼下已经聚集有很多人。很多是学宫的教师,也很多从外面进来的人。学宫以前,一年四季都可以进去求学,并不一味的固陈守旧,现在也效仿郡县官学,在九月进行大举招收学生。

    招收学生很简单,学宫每门学科,一教师一案而已。有意求学者,在案上留下姓名,来者不拒,后续经过学宫考核即可。只是这考核极其严厉,结果往往十不存一,有时甚至颗粒无收。

    学生择老师,老师亦择学生。

    当然,也有违规的。

    比如眼前,几个身手敏捷的教师,直接在人员数量最庞大的,有志于学习圣贤之道的人群外围,现场表演剑舞。气势雄浑,剑走龙蛇,赢得围观人群阵阵喝彩声。他们是在远处招收学习剑术的教师。人群中陆续一些人,奋而改换门庭,投笔从戎,改而学剑。

    案前的治学教师无动于衷。

    人各有志,反正他们这里人员众多,那些求学的人其心不纯,抱着先淘汰一批更好的看法。

    道姑带着董双华来到广场一侧,在同样的一张桌案后站定。这张桌案,是两个佩剑的教师帮忙搬来的,其中一个大胡子还朝道姑笑笑。

    在学宫里,教师不一定是“先生”,只有有大学问、实力或名望的,才能披上那道先生袍。董双华听到自家老师,称那个大胡子为先生,和善谢过对方,对方也只笑笑。老师只是一位普通教师,显然人缘挺好。

    桌案上的笔墨竹简,俱是提前准备好的。

    中年和蔼道姑,取过一道木牌,竖立在桌案上,这就代表招收学生开始了。

    木牌上写着两个大大的竖体古字“琴艺”。

    旁边还有一行小字。

    “仅招收女子”。

    。。。。。

    望着这道谢绝男子的木牌,董双华终于明白,同门稀少的真正原因。举目望去,广场上就没见多少来求学的女子。同时,她也明白了老师拉自己来的良苦用心。

    旁边有个姑娘喊道:“哎呀,这里来了个漂亮妹妹!”

    又有一人道:“她这身打扮真不错!”

    还有一人道:“她这衣裳好看!”

    呼啦啦围上了一波人,全是年轻的少女,七嘴八舌。注意力全集中在她一身精致素雅打扮上,完全忽略了桌案上的“琴艺”二字。

    道姑老师在旁边,和蔼向她们解释道:“这就是我们,学习琴艺弟子的仪态风范。”

    “盆景.......”

    感觉自己做了一盆给人示范用的盆栽,董双华干脆闭上了眼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她身上这套服饰,光在布料上就花了大功夫。越地染坊出品,还请善于手工的朋友,精工裁剪。服饰、首饰、仪态俱是上流,精心抉择过的。

    对面大热门,教习女子歌舞的,也只来了两位教师,人家并未穿着盛装,反而服饰严谨。这边有自己这棵盆景,眼见为实,着实给自己这位老师的收徒工作,添砖加瓦了。

    她闭上双眼,面带白纱,反而显得更出尘脱俗。

    四周叽叽喳喳的一片。

    有一个桃花眼小姑娘,拉着她的双胞胎姐姐袖子。

    “姐,我要学这个。”

    和她相貌一摸一样,显得沉稳点的小姑娘,却是皱眉。

    “可是,父亲让我们.......”

    “我不管!那个要学,你一个人去嘛,我就要学这个........”

    她耍娇似的摇着姐姐的手臂,天真烂漫,看着不过十二三岁,已经可以看出是个美人胚子了。同龄的姐姐,后者明显陷于了沉默。

    中年道姑心里有些好笑。这么小的丫头,就送到学宫来,父母也不是寻常人了。

    她带着鱼尾纹的眼角一动,看到那道白玉牌坊,稷下学宫的大门下,走进来一道清朗俊逸的身影,面孔很熟悉。

    “这个人,相貌真没变呢。这么多年,没有像我们一样显老。”

    清朗俊逸的身影,走到那对如山间鲜笋一样水嫩的双胞胎后面,对道姑微笑道。

    “花教习,好久不见了。”

    中年道姑也和蔼的,朝着对方笑了笑。

    “是啊,兰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