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沙河尘埃 » 第二十六章 春节相亲

第二十六章 春节相亲

    第二天天刚有些见亮,村里就有人家开始放鞭炮,这也成了自然闹钟,韩立辉兄弟俩赶紧起床,按照哥俩多年的经验,这个时候父母早已经开始忙碌。

    不光是新年的第一天,一年三百多天,父母每天都是很早就起来。勤劳的人,早就被迫将生活变成了规律的作息。

    果然,立辉哥俩从东厢房来到正房时,父母早就把饺子包好,只是怕把哥俩吵醒,这才没有着急到东屋烧水。

    “昨天晚上我姐回电话了吗?”见母亲呆坐在电话旁,立辉猜想大姐昨晚后来肯定没有回电话。

    “没回。立辉你往东屋锅里添水吧,二辉去西屋找你爸,他去拿鞭炮了,回头你们哥俩负责放鞭炮,让你爸烧水。”李翠花给哥俩分工,她可不愿意再谈大姑娘的话题,怕太伤感。

    放鞭炮、煮饺子,在一家人的忙碌中,新的一年正式开始。

    吃过早饭,一家人收拾完便赶往立辉爷爷家。

    当地习俗,大年初一这天要集体大拜年。各个家族的人,要集中到一块给族中长辈拜年。

    西渡村四千多人,王、刘、韩三姓属于大姓,每年的大拜年,这三个大姓家族阵容尤为壮观。各族男丁女眷包括孩子们,聚集在一起,给族中长辈挨个拜年问候。不管平时生活怎么样,这个时候都要穿着一新、满脸笑容,在迎合一个喜庆氛围的同时,更要向族中人和村中其他人展示自家的一个精神面貌。

    尤其是家里有适婚年龄儿女的,尤为看重大拜年整个流程中的言行,衣着、谈吐、走路姿势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相亲效果。

    “你看谁谁家大小子,个头够用,那小子长得也挺带劲!”

    “听说工作挺稳定,挺能干!”

    “那个大姑娘是谁家的,真水灵,大高个!”

    ......

    村民的眼光是毒辣的,嘴巴更是不闲着。他们彼此送上新年祝福的同时,更是把拜年过程中遇到的、听到的他们任何感兴趣的话题、感兴趣的人,给你宣传的十分到位。

    往年韩老海他们的拜年活动,多以自己爷爷那辈中五个老兄弟的后人为主,当然那代的五个兄弟早就离世,目前接受拜年祝贺的是他们的儿子一代人,也就是韩老海父亲他们一辈人。

    今年不一样,族中跟韩老海平辈的几个人在年前喝酒时,突发奇想,打算把原先分开拜年的几伙人统一起来,一起走访各家长辈去拜年。这样的好处就是队伍显得更壮大,另外还能增进族中小辈的相识,好让整个家族的感情不断延续下去。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后人平时的交往联系并不多,大伙都是各忙各的,在生活的奔波劳碌中,很少提及或者照顾到族中哪个人家的谁谁谁,除非是亲兄弟之间。当然,亲兄弟之间的那点亲情在面临生活的压力时,也存在淡化的情况。

    感情和高雅,那都是在物质条件在同一层次的时候,才可以享受的奢侈品。

    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里,这个家族凸显了一批经济实力比较超群的佼佼者,也有慢慢被落下的。至于韩老海家,则是处于中等水平。虽然这两口子一直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拼搏,曾经确实取得过不错的成就,但由于自身家底太过薄弱,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环境的变化,出于对家人孩子的负责,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那份豪情壮志,逐渐“沦落”成跟大多村民一样的半农半工,也就是农民工。

    按照约定,家族的拜年队伍在村东头集合,拜访的第一家就是韩老海的父亲家。因此,韩老海兄弟几家就必须在其他人到之前赶到,以便迎接大队人马。

    韩二辉小时候很喜欢这样的拜年活动,每年都是和几个弟弟一起跑在整个队伍的最前头,每到一家就好不礼貌地跑进屋,把主人家准备的糖果统统拿走。一场大拜年下来,他们哥几个的衣兜总是塞得溜满。

    八点半左右,族中拜年人员陆续到达。

    见来的人差不多了,几个年长点的便张罗着开始,因为这个大家族的拜年活动要持续一整个上午,走遍整个村子东南西北。

    “年轻小伙子们都走在最前边!”

    “对,让他们看看咱们韩家大院的新生力量!”

    在父辈人七嘴八舌的指令下,立辉他们哥几个被安排在整个队伍最前边,十几个半大小子,倒也显得精气神十足。

    男人走在前边,女眷在后边,至于孩子们则是不知疲倦前后跑来跑去。

    这场景,十几年没变。

    “这群小崽子,将来也会面临学习的压力!”韩二辉竟莫名产生这么一个不合时宜的念头。

    每到一户,前两排的年轻人便自动给后边的父辈叔辈把道让开。

    由于家族人数实在太多,只能男的先进院,等男的都出来了女眷才能进去。

    “叔、婶子,给你们拜年了啊!”

    “大伯、大娘,拜年了啊!”

    ......

    拜年队伍纷纷表达对长辈的新年祝福,至于立辉和二辉他们这些小辈,则从原先的前排自动变成后排,用面部的微笑表达拜年意思,祝福的话就不用说了,拜年的对象他们只知道叫“爷爷奶奶”,平时根本没什么联系,甚至有在大街上见到都不认识的。

    今年的拜年,不光人员集中,在仪式上也很正式化,要求族中男性晚辈都要行跪拜礼。

    这一带的习俗不像山东那边那么传统,十几年二十几年间也都没有过磕头拜年之说。只是外甥要给姥爷、舅舅磕头,族内拜年并没有行跪拜礼之说。只是年前在一个族内小辈结婚时,参加婚礼的一些人不知道怎么着在酒精的刺激下,张嘴就提出了要学山东的习俗,磕头拜年。

    这下可好,每进一个院子,男的都前后呼啦跪倒一片。有院落小的,后边小辈人都得跪在大门口,甚至在一家,二辉被挤跪在马圈里;有前后距离掌握不好的,后边人的脑袋都得碰到前边人的屁股上。

    由于是第一次要求集体跪拜,大伙多少有些不适应,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窘况。

    待男的从院子出来,女眷再进院,说几句拜年的话就出来,对一家的拜年仪式就算结束。

    整个过程看似很简单,但由于需要拜访的家数太多,再加上居住的都比较分散,距离较远,而且村子的东南西北都要走到。因此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路上。

    “以后应该把这些人都集中在一块,大家磕个头就算结束!”

    “对,就该这样。”

    “行啊,就当锻炼吧,过年这几天净吃肉了,权当是消消食。”

    ......

    放在古代封建社会,这样的话肯定要被当做大不敬受到惩罚;但现在,却是漫长拜年过程中的一种消遣罢了。这样的话,说了好多年,年年说,却总是年年重复同样的活动。

    这也是习俗传承的一部分。

    大半个上午,族中的这些人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除了说拜年祝福的话,更多的还是谈论生活中的家长里短。

    这里边被谈论最多还是前排的年轻人。

    “立辉的婚事咋样了?”

    面对族中人的疑问,韩老海和李翠花则是热心解答,重点说明正月里就有相亲,已经跟那边联系好了,对方姑娘很相中立辉;至于王大炮帮着介绍的第一个对象,则点到为止,虽然是因为王大炮跟别人的矛盾没成,这两口子也不愿提及。

    除了立辉的婚事,第二热门的话题则是二辉上学。

    以前二辉很享受这个过程,毕竟被族中长辈一顿夸赞,而且是同一时间集中夸赞,那是无上的荣耀。

    但是今年,二辉却有些不太自然,自己这个凤尾当的属实不太理想。刚开始,还有些尴尬,转念一想,虽然目前的学习状态不是很好,却也是族中乃至整个村子里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一个小伙子;再说了,自己在冀州中学面临的困惑,这里谁知道呢!

    更尴尬的是韩立辉。他本来和康英计划好正月十五前后想办法一起来家里看看,现在却突然冒出个相亲的安排。直接拒绝相亲,又怕父母生气;跟父母坦白,又没有那个勇气。再说了,八字还没一撇的事也没法跟家里人解释清楚啊。

    只能见机行事了。

    但是面对长辈们好奇心驱使下的关心,他比二辉更尴尬,每当人问到这个话题,便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其他。好在二辉在边上,能帮着打打掩护。

    “这小子怎么知道的?”韩立辉也很疑惑二辉怎么能很自然帮着岔开话题。

    韩家大院的大拜年一直持续到上午十一点左右才结束,那些人员少的家族,早就围着桌子喝茶水、嗑瓜子了,他们打扑克嬉闹的声音,甚至都传到大道上其他家族拜年队伍的耳朵里。

    “看人家这小户人家多好,拜年多省事,一回就完事。”累的腿快打不了弯的年轻人不时抱怨着。

    “等你们结婚的时候就不觉得他们好了!”对这种抱怨,总有叔辈人出来加以否定。

    韩老海一大家子回到家,都快到十二点了。

    刚进院,就听见屋里电话响。

    李翠花赶紧小跑着进屋,这一路上她除了解答立辉相亲的事,就事惦记大姑年会不会打电话回来。

    立辉现在负责家里的饭菜,专业厨师嘛,这时候更需要大显身手。

    “妈,昨天晚上两个病人吃坏了肚子,又拉又吐的,一直折腾到后半夜......”

    电话那头,韩春英轻描淡写把三十晚上医院的情况说了说。

    说是吃坏了肚子,其实是食物中毒。

    因为是过年,为了照顾住院病人的心情,科室就给年三十还在住院的患者准备了年夜饭,本意是让大家在医院、在病床上也能有一个过年的热闹氛围,也鼓励同科室不同病房的人互相走动走动,也算是彼此拜年祝福。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这些病人,更是把家人送来的年夜饭互相掺和着吃起来,你给我点这个菜,我给拨点那个菜。也不知道是哪个患者家属送来的炖豆角,都留在了韩春英负责照顾的两个病人这里。刘奶奶和张爷爷生活中都是很节俭的人,看这个菜没人要,也舍不得扔,两个人都给吃了。

    不幸的是,这个豆角没有炖熟。

    这两个老人就食物中毒了,上吐下泻,整的整个屋子一股子味。刚才那些互相拜年的人,都躲得一干二净,都特别嫌弃屋里的那股子味。

    另外,他们也不知道这两个老人到底是吃什么吃坏了,害怕是自己送的菜有问题,像是躲瘟神一样躲的远远的。

    害的韩春英、刘丽英还有值班大夫忙的脚打后脑勺。尤其是韩春英,一个人帮这两个病人换了三套床单被罩,还要清理呕吐物和腹泻物。平时这两个病人上厕所就费劲,这下可好,上吐下泻就地解决了。

    本来韩春英还计算着时间,打算在晚上九点半左右给家里打个电话拜年,突如其来的情况让她从年尾忙到了新年开始。一直到后半夜两点多才消停下来。

    大年初一早晨一大早就又忙着忙那,等到有时间时都九点多,她知道村里这个时候应该都在外边拜年,便计算着时间等到十二点给家里打个电话。

    “家里没事,你也别惦记,工作中记得照顾好自己,立辉过几天相亲,是邻村的......”

    “立辉还小,也不用那么早就着急定亲。我这没事,挺好的,过一阵不忙的时候我就能请假回去一趟......”没等母亲说完,韩春英赶紧岔开话题,她不知道怎么接着谈这个话题。

    挂完电话,李翠花还有些不高兴,“小什么小,别的人家好几家都定完亲了!”,她生气大姑娘怎么能说那句话。

    “一个大姑娘家的,自己不同意早点找婆家,也不为立辉着急!”李翠花早就想给韩春英张罗定亲,每次都被拒绝,理由就是不想那么早定亲,要干出点成就再考虑婚姻的事。

    她现在不理解,打工的就是临时在外边挣点钱,将来还不都得回村里啊。再说了,现在定亲了,两个人也可以一起在外边闯荡啊。

    年轻人的心思真难懂!

    姑娘的婚事可以等一等,农村只听说谁家小子娶媳妇费劲,还没有说姑娘嫁人费劲的。

    所以,大儿子立辉的婚事必须抢先抓早,早点定下来。

    午饭过后,韩立辉和韩二辉兄弟俩分别拎着两摞鸡蛋到各自的干爹家拜年。

    这边有在孩子小时候认干亲的习俗。一是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什么不好的干扰因素,认个干爹干妈就能排除这些因素;甚至有一个孩子认好几个干爹干妈的;二是大人关系较好,想让家庭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或者在日常农业生产或者生意中相互间有个很好的照应。人品、家境不错的人家,也会有人主动请求自己家孩子认对方为干爹干妈。

    当然了,都是给男孩认干亲,极少有给女孩认干亲的。

    这种干亲关系,是介于友情和亲情中间的一种密切关系。不像后来有些明星认一些大款当干爹那么混乱。

    村里像立辉哥俩这么大年龄的年轻人,大多已经不再到干爹干妈家拜年,如果平时没有生意的往来,慢慢就变成只是在生活中存续那么一种曾经的关系。

    韩老海两口子则要求两个儿子每年大年初一必须到自己干爹家拜年,虽然不像小时候去了还要磕头,但也必须拎点鸡蛋、牛奶什么的,不能空手去。这一行为,在村里为老韩家赢得一片赞美。

    值得一提的是,也曾有个孩子认韩老海两口子作干爹干妈,只是后来一家变得疏远冷淡,这层关系逐渐断绝

    不是一路人,终究会分道扬镳。

    初五之前,每天都有固定的亲戚需要走访。

    正月初五,民间称破五,按当地习俗则是狠穷的日子,因此这天早晨的鞭炮燃放量远超年三十和大年初一。初一到初四不让扫院子,说是会把一家的福气扫走。初五这天则不一样,各家各户会主动找活干。往年的初五,韩老海家除了屋里屋外彻底收拾一番,还会开拖拉机带二辉去大沙河边上拉一车沙土回来,当垫猪圈用的粪土。

    韩二辉本来还想趁机再到沙河溜达一圈,虽然这个季节全是枯草荒沙,二辉却依然十分迷恋那里,莫名的迷恋。

    “今年还去不去沙河边上拉土了?”见父母迟迟没有出发的意思,二辉便忍不住问。

    “不去,明天有事。你们哥俩今天把院子里再好好收拾一遍,明天你哥的相亲对象来。”李翠花一边忙乎着手里的活,一边嘱咐哥俩。

    “那我见面叫嫂子还是叫嘛!”韩二辉冲哥哥立辉使个鬼脸,故意开玩笑说。

    这把母亲李翠花只想揍他,“叫什么嫂子?你明天别在家待着了,去找金辉他们玩吧,省的添乱。”

    母亲的这个安排,正合哥俩心意。

    韩二辉本来就想着找个什么理由不在家,他不想让哥哥觉得难为情;韩立辉呢则是想着如何把明天的事应付过去,不能伤了对方的心,又不能让父母难堪,二辉在家确实有些碍眼,走了也好!

    一般相亲都是在媒人家,但王大炮和百花村的王黑子却提出直接在韩老海家让两个孩子见见面就行。这样既可以让对方看看老韩家的实力、为人;同时也能让当时说坏话的人看看,真正的缘分,又岂是几句坏话所能影响的!

    初六上午九点,王全武夫妇跟姑娘王芬在王大炮、王黑子的陪同下,来到韩老海家。

    刚进家门,他们就被这家的整洁、利落、热情所感动,虽然这些年农村砖房瓷砖都司空见惯,但放在几年前,这也是很有实力、有能力的象征。

    这八间大房,就是韩老海夫妇能力的强有力佐证。虽然现在只是普通的农民工。

    末路英雄,也是英雄!

    美中不足的就是门口有些生锈的铁门,这也是让一家人多少年都很无奈的一个缺憾。当初为了照顾李翠花娘家表弟生意,便舍近求远从及时离地外定的铁门,没成想却被自己家亲戚坑得无语。二辉的那个表舅跟两个同事,在一个大晚上把铁门送来,一家人还热情招待了一顿很丰盛的晚饭,第二天早上却发现有一扇铁门锈迹斑斑。立辉哥俩当时就吵闹着要找这个表舅算账,却被韩老海拦住,怕影响亲戚之间的感情。他寻思不就是生锈吗,自己做一下除锈处理再重新刷上油漆,也就没事了。

    不成想这扇门生锈严重,怎么处理都处理不彻底,扔又舍不得,用着还多少有些碍眼,简直成了一家人的一个鸡肋心结。

    至于韩老海想照顾的那份亲戚感情若干年后却形同陌路,成为两世旁人般的存在。在做一次果品生意时,李翠花的这个表弟为了一己私利,严重侵害韩老海这边的利益,气得李翠花到他家门上大骂一顿,两家也就不再往来。

    韩老海一边招呼客人进屋,一边半开玩笑介绍这扇门的情况。准亲家第一次登门拜访,总不能让一扇有锈迹的铁门影响到对方对自己家的看法。

    按照王大炮、王黑子跟韩老海商量好的办法,让韩立辉在厨房张罗饭菜,王芬帮着打打下手,两个人也就很自然有些接触。这些家长长辈则是在外屋闲聊些家常。

    这些人都是明事理的农户人家,王大炮主要夸赞韩老海夫妇和韩立辉的为人,王黑子则是对自己堂兄一家正面一顿宣传;韩老海夫妇对王芬也是赞不绝口;至于王全武,虽然也夸了立辉几句,却一直想着找机会看看这孩子眼睛到底有没有上次别人说的那么严重。

    外屋谈的火热,厨房里韩立辉却是尴尬到极点。他和王芬是初中临班,虽然上学时不是那么相熟,但毕业几年后再次见面竟然是这种场景,也确实很难为情。他全程没敢多说话,也总怕冷不丁冒出一句“康英”来。

    王芬也很不自然,见韩立辉不太主动说话,自己也不好意思说什么。也没什么好说的啊,总不能问这个菜怎么这么做,那个菜怎么那么做吧。

    多么可笑的农村式相亲。相当于两个人在空间距离缩短到一米以内的距离待了一会,就认定是相亲了。

    今天这样的方式已经很改良了,不像刘立辉那种,两个人简单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就算相亲。

    两个人唯一的默契就是韩立辉做好一个菜,王芬就红着脸端到外屋,再不好意思地低头回到厨房。在两个人的配合下,十一点左右一桌子人便开始了午餐。

    吃饭时,王黑子特意安排两个孩子挨着坐。说说笑笑的谈论中,几个人对韩立辉的厨艺是赞不绝口,也夸赞王芬是个不错的好帮手。

    王全武对立辉视力问题的疑惑也荡然无存,视力问题严重,是绝对不能做出这样可口的饭菜的。

    韩老海夫妇很开心,这也是他们几个月以来最开心的一天。女方本身条件不差,更主要是从对方的表现中能看出对自己家人、对大儿子立辉的认可和欣赏。

    见父母这么开心,韩立辉很矛盾,在自由爱情和父母家庭之间,自己该何去何从。在面临命运的抉择时,是追寻本心还是向现实低头,到底该怎么做,这让少年老成的韩立辉感觉很痛苦。

    说实话,韩立辉对王芬没有一丁点的异性情感,上学时两年半邻班同学没说过话,就凭今天这么一次接触,就决定今后人生路上的伴侣,多么荒唐啊!

    王全武一行人走后,韩老海夫妇问立辉什么态度。

    韩立辉脱口想说不同意,却又怕太伤那边面子,便说了句“就那样,见一次面能看出嘛!”

    他寻思着这句话就能让父母回绝对方,却没想当天下午王黑子给回话说那边姑娘意思接触接触。

    年轻男女的彼此不厌烦,在农村相亲过程中就会被双方家长认定为彼此认可欣赏。毕竟第一次见面,谁能说出那么多对方的优点!

    等韩二辉晚上回到家,韩立辉的婚事已经在双方父母及媒人的心中默认了。

    韩立辉现在十分后悔自己的优柔懦弱,哪怕出发点是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