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夜游者言 » 序章 一张便笺

序章 一张便笺

    新纪元前十六年的仲夏,东亚中华地区的一线城市都已经成为发达的智慧宜居城市,城市的马路上,各种汽车在交通算法中行驶,很少堵车。早高峰的拥堵已经成为历史。随着全球变暖,北方的气候也出现雨热交替。

    在北平都一家出版集团中,一份特殊的资料放在记者刘一冰的工位上,上面留着一个已经撕开封条的文件袋和一张便笺,便笺上写:请于9:30A.M带此文件袋到出版总编室。一早来上班的她满脸大汗,看到后,面如止水,心情瞬间变为平淡。

    不远处的同事冯舒一脸微笑的说:“看来领导下发了重要任务,非你这个大记者亲自出马才能搞定。”

    刘一冰平淡答道:“你又拿我打趣。”

    自从二十一世纪初期,有人工智能(AI)通过图灵测试后,人工智能界的专家就一直在不断努力,多年来,超级计算机的存储空间越来越大,运算速度也不断突破想像,而就在这个月初。我国的计算机专家宣布,中科院的超大型计算机组即将突破奇点,这是最近六年来在AI领域最大的新闻。六年前,由美国和日本的计算机专家宣布,联合研发的新计算机突破弱人工智能变为强人工智能,从此互联网就有了相对独立的意识。之后我国的科研部门开始努力反超,终于提前美、日到达奇点。30年代中期,人工智能接入了互联网和物联网,成为了社会发展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务产品。这次到达奇点是个大新闻,所以很多新露头角的记者都想去做采访。

    这家出版集团是此时北平都地方最大的出版机构,在上一次体制改革中,合并了某小型出版社、一家报社及其新媒体平台,外加之前不斐的实力和出色的业绩,成为地方出版社的第一梯队。说是地方事业点位,其实也是宣传机构,具有一定权威性。今天原本是安排刘一冰去领队采访的,但是今早,她收到两条信息。在工作群里,记者部经理说:“今天的采访改由冯舒领队采访,刘一冰另做她用。”之后,记者部经理在员工内网的私信:“到工位后,照便笺执行。”

    刘一冰此时除了不甘,还有不解。一不甘是,自己是今年新进的知名记者,名气在冯舒之上,这样的大报道应该是她去。为何临阵换将?二不解是,文件袋中的资料。说是机密,哪有机密不是手递手交接的?而且文件袋没有密封,路过谁看了也说不准。想到应该不是机密,刘一冰随手转开封口绳子,拿出了文件,里边是一张纸的作家简介和一份书稿。她拿着文件袋将里边的简介抽出一半,认真的读着,此时她的同事编导和摄像从她的身后走来,和她打了个招呼。她从专心阅读中缓过神来,顺手将简介收回袋中,不料编导还是看到了。

    “这么全的人物资料,我还是第一次见!”

    “你认识?”刘一冰问

    “这是一个隐士,他在咱们出版社出过一套书,跟咱们社合作了有十年多。”

    “这位老师(指这位隐士作家)人如何?”

    “不知道。”

    “也是,你是编导,不是编辑。”

    “倒不是我是报社系统的,不知道出版这边的事。”编导走到不远的书架,拿下来一本样书,“我家有他的书,这位是什么样的人,就连他的编辑也不知道!”

    编导说着打开书中的作者介绍,给刘一冰看,介绍一共两行,写了还不如不写。

    见她看完,编导接着说:“这位隐士和咱们合作十年,一面未露。”

    “那跟他是怎么联系的?”

    “用邮件。”

    “这人有点个性,那他出的书很畅销?”

    “开始不是,据说市面上见不到有人买他的书,但是大学中总有负责采购的老师专门来定他的书。后来有几年,知识付费很火,有人宣传他,特别说他是当代隐士,出版社中他的专职编辑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当时我在读本科,还买过他两本书。”

    此时冯舒叫上两位,说采访该出发了。编导小跑几步,一边跑一边回头打了个招呼便走了,摄像拿着机器在后边跟着,智能时代后,摄像系统也有了新算法,摄像机的体积也由粗大变得如微单相机一般。采访小组走后,刘一冰明白这不是什么机密文件,于是冲了杯咖啡,等着到点去总编室。

    此时,总编室内有四个人,出版总编、集团总经理、总编助理以及一个穿夹克的四十多岁青年人。助理倒完水就出去了,顺便关上了门。青年人之前已经说明来意,便跨立站在窗前看向远方。总编室还算宽敞,大写字台后是一面壁毯,壁毯的工艺像是几个世纪前的产物,随角度不同会变换颜色,壁毯下面是一套柜子。旁边一面墙是顶天的书柜,书柜的对面是几扇朝南窗户,房中还有一套真皮沙发,很整洁。

    老总编今年六十三岁,还有不到两年就到了退休的年龄,虽是如此,总编也没有退休前的平稳落地感,各项编辑部工作也安排的井井有条,准备在做最后一段蜡烛,发光发热。集团总经理是个四十多岁青年,刚参加工作时是编辑部的实习生,热爱这份工作,但是不太适合,后来被推荐做行政工作,换了岗位后越做越好,不出意外下一次人事调整就能调到出版局工作,从此改走仕途。两人又有师徒之情,看没到时间边说起闲话。家长里短的说完了,便聊到这位隐士。说起来,开始是没人支持出版这样的书的,作者籍籍无名,内容确是古代文化,前人之述备矣,谁会来看他的书?要不是那年多要来一个书号,谁也不会出版这书。那十一年,他的专职编辑也从刚毕业的小朋友,变成知名编辑,名利双收。作品先是各个大学开始订货,各个大学之后渐渐有人专门买全套图书收藏,这位的作品也变成了畅销书。穿夹克青年一直安静地看着窗外的远方,没有一起聊天,但此时却反常接了句话:“那这套书为什么缺了最后一本?”没等二人接话,门口便传来了敲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