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莽夫的星际之旅 » 第十七章 艰难的探索之路

第十七章 艰难的探索之路

    拿到了圣普林斯坦大学准大一生学生证,甚至还获得了道尔顿教授的支持,埃尔森终于要开始他的研究。

    在他的猜想中,只要能突破那扇“门”,就能获得思维能力。但是,“门”的成因是什么,应该如何去突破,埃尔森仍然是一头雾水。

    在假期里,埃尔森大量地翻阅思维学的书籍。从高影响力的论文文献,到《家猫有可能觉醒思维能力吗》这种科普读物,但凡沾点边的埃尔森都翻过一遍

    思维能力的由来是什么?历史上,有无数的思维能力者向这座高峰发挑战,尝试用自己的一套理论去进行解释。

    有人认为这是上帝的怜悯,生活在苦难中的众生得之,则如见真主。

    有人认为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自然界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偶然又必然的结果。

    没有人有明确的结论,就像没有人能说清楚智慧是怎么来的,自然规律又是怎么形成的。

    对于这个问题,埃尔森并不关心,他只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参考,一些启发,让他能在一片漆黑的前方找到一条路。

    一个假期过去,虽然收获甚微,但是埃尔森也整理清楚了自己的思路。思维学界对无思维能力者群体中存在限制体,也就是“门”有所了解,但对于突破“门”的封锁毫无兴趣。

    在他们的认识中,这就是上天垂青于他们的最好证明,“门”就应该存在而且应该一直存在,这样才能体现他们的与众不同。而在许多世家中广泛流传的“牛马论”与“人种论”就来自于此。

    那么埃尔森要做的,就是观察。他没有思维能力,无法亲身去感受思维能量的实时变化,埃尔森需要大量的,来自不同个体的实验数据,来构建一个普遍而平均的能力者的模型。

    第二个学期,许多人发现在学校的公告栏,空间动态朋友圈发现了一则消息:【本人埃尔森,现需要大量的思维能力者协助实验,报酬包括且不限于:帮忙完善实验课题研究,解答问题,理论升级考试复习等等。有意向者,请联系xxxxxxxxx@或加xxxxxxxxx群。】

    一开始,很多思维学学生对这项消息不屑一顾。埃尔森?那个谁搞出的破事,让他丢脸丢了半个学期,还想要协助?不可能。

    之后,他们发现自己的同学开始变得神神秘秘,同时私底下流传着埃尔森技艺精湛的传言。在好奇之下,他们用匿名,用小号去加群。进群一看,好家伙,全都在啊。

    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埃尔森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统计不同思维能力者的数据资料,归纳分析他们思维能量中的共性与特性,这是一项浩如烟海的过程。

    除此之外,埃尔森还要给他们支付报酬,什么改良实验,解答疑问,数据整理分析乃至期末押题,针对训练各种各样。就这样,繁忙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半年以上,而埃尔森的风头也渐渐平淡了下来。

    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他给另一名学生做实验数据统计,发现其中一组数据和其他组相比差异较大。

    对于这一点,那名学生不愿过多解释,就说是思维构造时出现了一点问题,他临时补救一下就这样了。埃尔森也没说什么,偷偷带了一份实验结果的备份自己研究。

    这个实验是大三课本上关于某一种思维构造体材料稳定性的研究,课本上都有完整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抄作业都能抄出问题,怎么学的?

    埃尔森一边吐槽一边对照着看实验结果。其他组的实验结果与课本上的大差不差,但异常组有很大差别。

    在抵抗物理作用力时,异常组与平常组差不多;但是在抵抗思维能量时,异常组的材料的表现十分拉胯,就连强度为50的思维材料做出的小刀都可以轻易留下痕迹。

    仔细对比中,埃尔森弄清楚异常发生的原因:频率问题。整个实验材料因为实验者的粗心大意将两种不同能量强度的频率混杂而成,最终导致在抗思维材料上的问题。

    本想将这份异常资料放到一边,埃尔森突然感觉自己似乎找到一个很重要的线索。

    思维能量在能量状态下,通常用单位时间思维能量增加值,也就是思维强度单位进行衡量,同时也能观测到有特定频率的信号产生。思维能量凝实成特定材料后,无法直接观测到能量强度,但其仍然会以原有的、一定的频率向外界散发特定信号。

    思维能量材料会带有特定的频率且分布在一定的区间内,这个频率会随着能量强度的输出的提高而提高,这个是思维学的常识。

    至于区间外的频率?不清楚,这不是重点。能量强度直接关乎思维材料的性质,特点,以及所能附属的特性,频率不过是强度影响下的众多指标中的一个。

    在思索中,埃尔森又看到那扇“门”。

    这一次,埃尔森持续不断的感受着体内翻腾的思维能量,又不断感受着它们穿过“门”后消失无踪。

    “门”上不断地浮现出一道道涟漪,就像不平静的湖面,又像是埃尔森不平静的内心。他特地留意到,每一道涟漪的产生时,正好有一道思维能量穿了“门”。

    这一次他默默地数着“门”上的涟漪,一道、两道、三道,......1分钟产生了82道。

    现有的技术手段无法观测到人体内思维能量运行状态,一般默认体内外能量流的强度、频率一致。

    埃尔森假设每一道涟漪的频率是思维能量产生的速率,埃尔森估算出自己的频率大概是42,对应的能量强度应该为42。这是他能调动的极限了。

    他赶紧联系道尔顿教授,提出一个问题:能量强度和思维频率哪个因哪个果?还是说这两个是一体两面的?存不存在高频低强度或者低频高强度的思维材料?

    道尔顿教授对他的问题也很感兴趣,并表示会亲自去验证最后一个问题。

    一个星期后,道尔顿教授给出了答复:【高频低强度的思维材料存在,而且建造过程并不困难,但是低频高强度的思维材料,制造过程很困难,并且在制造后无法稳定保留。】

    道尔顿教授还做了个比喻:前者就像用高压水枪灌一杯水,虽然浪费严重但是能实现。后者像将往一杯满至瓶口的水瓶里再灌同样分量的水,如果不采用特殊方式无法实现,就算实现了瓶子也有可能爆开。

    这对于苦苦寻找破壁方法的埃尔森,无异于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能量强度过低,构造物体时就会发生问题,轻则构建失败能量消散,重则可能会无法控制,能量暴走,导致施术者反噬受伤。

    这个问题在一部分刚升上考上思维院的学生上很常见。在学界的认识中,思维强度太低就是出力不够,必须加强自己对体内的思维能量调动能力。

    这个调动能力是什么?思维学老师会对有这个问题的学生说道:“用力啊,多出力强度就上去了。这么小力还想搞思维研究?”

    一边说着还能一边给学生示范能量强度的变化,毕竟十几年这么交都没问题,能有什么问题?而每个有问题的学生在熟练掌握之后也再没有遇到想要出力却一直出力不够的情况,也就没有把这个调动能力当一回事。

    但是,对于埃尔森这个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一直思考怎么才能解除“门”对于思维能量的封印,其中一种方案就是提高自己的调动能力提高思维能量强度来冲破封印。埃尔森思考着,思维能量强度,如果思维能量调动能力,表现为思维频率的话。

    那么问题就是,应该如何提升思维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