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悲间客 » 第二十一章:读懂历史的必要性

第二十一章:读懂历史的必要性

    经常阅读我写作的文章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多次强调“历史”这个关键代名词。我经常说:“历史是人类进程的一面镜子”确实如此。

    我们仔细去专研读懂会发现,今天我们所面临所发生的历史都有答案,当然世事无绝对也并非全然如此,但多数所发生的历史都能告诉我们,而我们将要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身,运用在实际发生在自己周遭事物环境中。

    我们中国式体系为什么要多读历史?因为中国这个古老体系诞生的文明,可以说在世界上诸多文明中自成一派,有自己的思维,文化,创新等等。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总想着逃避或者懊恼,翻阅历史看看古人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是怎样解决的?它们又是否选择逃避或者懊恼?又是否是一条正确或错误的路?我们要怎样去抉择有选择性的去集合自身运用到生活中。

    历史必然有进程,无论是兴衰成败都在朝着时间前线走,那么我们所在的时间段从历史的长河中也是属于史书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我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而后人再看待今天的我们“古人”又会以什么角度去看待?是好是坏?它们也是否会遇到和我们相同的问题,我们如何解决?它们又是否借鉴?

    这些问题就像是我们正在发生的,去参考古人历史事件一样。

    历史上无论是王侯将相,改朝换代,文人墨客,圣人贤者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经历。王侯将相如何带兵打仗群领朝臣?历史又是否在兴衰中不断的更替,文人留下的诗句和文章今天的我们依旧在学习。圣人贤者传递的文化思想一直在延续。

    为什么我们要读懂历史参照历史?有句话这么说,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都是在验证本身的坚固性,而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更是如此。

    孔子的儒家思想体系一直延续在今天,历经了两千多年,读书人一直深受影响,可见其深远的影响力,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反复的沉淀。

    老子的道家思想,一种至高的智慧思想,今天也有不少人在领悟甚至影响人迹因果。

    历史必然有因果效应这是毋庸置疑的,怎么理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统的皇帝,秦始皇他影响了华夏两千多年的格局,这是因果带来的效应必然性。孔子思想我们讲的,也是如此,历史上每一件重大的决策和变故都在影响今后的格局和发展趋势。当然这也存在历史的必然趋势。

    人类在诞生了灵智之后便开始长达几万年的母系时代,一种群居性生活。随后经历了父系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文明在不断的更替,这些都是历史与文明息息相关的。

    人在迈入了文明时代,就会诞生出更具复杂的思想和体系,制度也越发完善,这就是社会发展的效应性,也是一种大驱之势。

    举一个例子:远古人类为了生存选择群居建立房屋,抵抗豺狼虎豹,并且群居具有较高的推动效果,俗话说人多力量大,有效应之后,总要生存和发展延续吧?在人不断的群居扩展强大之后,所诞生的后代也更多,这时候就出现部落体系,由此诞生出了前者当选首领统筹所有人。

    在所有的体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建立了一个个文明,我们迈入了体制社会,这个时候人就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所谓的早期“贵族”便诞生了,贵族为了延续血脉正统,自然族内通婚保证血脉传承,而低贱的人便作为奴隶生死掌握在奴隶主即贵族手里。

    再之后一个个强盛的贵族不断的发展开始合并其他部落联邦甚至吞并,建立了所谓的初代王朝,这个时代便形成了中国早期的绝对权力者,最高统治者分配一切主宰一切,建立奴隶制王朝。

    之后由禅让制逐渐的发展成世袭制,权利由此成为家天下,一家子掌握所有资源分配。

    之后几百年发展,奴隶制度达到一种饱和,奴隶者不满奴隶主统治阶级便开始起义反抗,这属于正常现象,毕竟人都有不想被无辜的压迫。

    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来的乱局,一切都要从周天子分封诸侯自立为王盘踞一地说起,山高皇帝远,诸侯王便诞生了,并有脱离掌控自力更生,甚至有取代的现象,这也是导致了之后春秋战国无数诸侯国的原因。

    由于春秋战国那段时间属于思想革命的洪荒期,很多文化奠基都是在那个时代得到完善和开创,正所谓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诞生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纵横家、杂家、阴阳家、小说家、农家等等派系,这些派系延续在今,有些也在运用甚至更加完善。

    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度是一个大过度,废除了奴隶制但依旧是中央集权制,权利由统治阶级决定,资源由统治阶级分派。

    喜欢历史的朋友应该看过《史记》《左氏春秋》《吕氏春秋》等几部撰写关于历史的典籍。

    历史上也不乏诞生了很多文学著作有些甚至可以引领一个时代甚至整个历史进程。

    例如:《易经》《论语》《大学》《诗经》《孟子》《道德家》《庄子》《孙子兵法》《史记》《淮南子》《鬼谷子》等。

    这些伟大的著作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到重要作用其程度源远流长,甚至可以作为华夏之根基所在。

    我将《易经》《论语》排在一二位,便是因为这两部对中国甚至后世影响极大。《易经》涉及范围颇广,其中所蕴含的智慧深不见底。而《论语》更广泛运用在日常生活举止言谈为人处事之中最为贴切群众观点。

    其它四书五经都是中华文化的顶梁柱,当然这些著作离不开撰写开发流传的古人,它们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书写者,编撰了一部又一部史诗级著作滋润华夏文明这颗擎天大树。

    所以总结历史会告诉我们经验和教训。事物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历史也不例外,有好的一面也有负面,我们要摘取适用于我们并运用恰当的经验结合自身走出一条自己的“道”。

    一味的参考古人行不通,自己也需要学会创造,当然前提是你具有借鉴的能力,并达到饱和,需要自己迈出崭新的一步。

    历史就像是一条走不完的古道,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历史这条古道上留下脚印,有浅有深,边看自身造化。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可自通。想要站在历史的舞台上,便要结合天地人,缺一不可,有些人注定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有些则是历史的见证者。

    所以了解历史,就是了解自己的前世今生,一定要学会读懂历史,学会参照吸取经验和教训。

    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好好的运作下去,乾坤未定一切皆为变卦,无论是见证者,书写者都是历史的一部分,谁也离不开谁,你在成就他的同时,他也在成就你,两者缺一不可,何为天下?天下人的天下才叫天下,没有百姓何来天下。古代君王成就丰功伟业造福百姓,但同时百姓也在造就一位盛世帝王,一阴一阳谓之道,相生相融。如何看待历史,一切自行感悟。

    【我们都是历史古道上缺一不可的脚印,请珍惜生活,爱戴家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