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悲间客 » 第二十九章:心学

第二十九章:心学

    学术界总有泰山北斗亦或圣者贤人,而那些被推从“完人”的圣者又有谁?都说世间有“两个半”完人,而他们又分别是谁?“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前两者皆为完人后者半完人,这是不少学术界所公认的。

    而我们的毛教员也曾将曾国藩推崇为偶像。

    孔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创始人,将儒家文化发扬到全世界,至今中国依旧推从并实行儒家思想影响两千多年,可想其深远度。

    孔子的思想及言行都是后人及其弟子编撰的,后续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格局,其中不乏一些明君将相推从并延续儒家思想至今。

    儒家体系思想以仁政为主,其主要书籍乃《论语》。

    曾国藩被称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位“圣人”其思想和行动影响远大,其格局可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总结,晚清最后一位圣人。曾国藩也曾说过识人之术;财富看精神,功名看气概。

    而心学大成者“王阳明”被称为“完人”其“阳明心学”影响颇远,以至于在明朝时期其思想传入日本,明治维新便极致推崇“阳明心学”得以改善,可见其影响力。日本著名商业大亨“稻盛和夫”也极为推崇阳明心学。

    王阳明最厉害之处便是“知行合一”。那么什么是知行合一呢?简单层面理解便是想的和做的达成一致,心无杂念。

    深层次便是想法和做法不掺杂任何外物,达到天人合一,心境自然。

    王阳明不仅在文化思想方面取得极大成就,在带兵打仗方面也是“常胜将军”几乎没有败绩,最著名便是平宁王之乱。

    真正做到言行合一,知行合一。其最主要思想便是心学。

    心无杂念,心智诚诚。达到一种高度境界。没有私欲,没有利弊,有所为有所不为。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朝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王守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核心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至良知。

    心即理,心中需要有道理,需要自我掂量自我与世间存在的关系。这世间都是有规律可循,需要遵从心中的理出发看待世界。

    知行合一,想的做的达成一致。吃饭便吃饭,睡觉便是睡觉,心无杂念,达到内外兼修一致的效果。

    至良知,人需要有良心需要有认知,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不能有邪念之心,害人之心。自己要受良知的牵引而非外在杂念影响自我。

    我们看待世间客观事实,再从客观折射到主观,从而主观做出客观分析。就像是一面镜子反射给我,我看到了镜中的自我。

    而心学告诉我们,不能一味的受客观影响,要遵从内心正确的选择。

    综上所述,无论是心境、智慧,都非常难。毕竟客观所牵引影响的作用太强,而自我的内心又不能有效快捷的调整,从而被客观所影响甚至遵从客观。自我内心要静心反思不容易,反思自我与客观存在的关系更不容易。

    想做到知行合一,难。心境自然更难。

    经历、远见、智慧、文化、思想、胆识,行动几乎缺一不可。就像是阴阳五行,阴阳相融,一阴一阳之谓道。五行八卦为一体。而这些就是融合的关键。

    普通人很难做到这一步,不然这世间岂不是人人皆圣人?但王阳明交给我们的思想便是人人皆可为圣人,但人人有做不到圣人。

    圣人几百年一出,这似乎变成了一种规律。当人类在面临思想上的困境或者达到饱和,就总会有人站出来带领着人们走向思想的高度。但与其说带领不如说灌输思想。

    因为所有人完全领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有无悟者、浅悟者、深悟者、悟道者。几个层次,不一致。

    那么圣人的思想我们究竟该不该领悟,又或者说这种思想能不能觉悟?

    并不是所有的思想都适合人或者换句话说适合每一个人。每个人内心体制,环境影响,心态变化,悟性都不一样,以至于感悟接触的自然不一致,所以思想不会达到完全统一。

    有些人适合看有些人则不适合。有些适合看前半部分,有些适合看后半部分,有些适合选择性看,有些适合摘选性看。

    心境不一,悟道不同。

    心学是一门让自己内心世界扩大再放空的过程。不经悟性高,心态和认知也要达到一种程度,正所谓水到渠成。

    阳明心学并不适合所有人,因为这种学派也存在一些争议,毕竟传承没有“大完美”存在。适合一小部分人,一部分人,大部分人,但绝非所有人。因为之前我也常在前文中提到这世间没有绝对。这就是各个思想学派的主要特征。

    我今日所讲的是站在第三人称视角去看待心学,并非建议阅读,而是选择性阅读。

    就像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找准选择方向,弥补自我的不足,有些适合看《论语》,有些悟性高的适合看《易经》开悟的看《道德家》等等。

    所以无论是《易经》《阳明心学》我都处于一种客观的评价,不存在建议或者指定大家观看,这里涉及内容主要是介绍心学,普及认知。

    心学是一种壮大自我内心,里应外合的作用。

    无论是面对事业、家庭、好事、坏事,都能处于一种平常心对待,静下来仔细思考处理方法。

    但人的心智不仅需要理论,还需要实践。这也是我经常遇到的理论和实践要集合,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两者缺一不可。

    道理明白了,便站在第一人称处理第三人称事情,再以第三人称看待第一人称事物。这里也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看待。

    主观和客观息息相关,没有绝对的主观影响客观,也没有绝对的客观影响主观。因为人会变,事物也会变。

    可以说事物影响我,也可以说我影响事物。

    这就是大千因果关系。

    这世间没有一片不受牵连的叶子,存在即有理,不论影响力,存在即有它存在的道理。

    人也该如此,找准自我和事物的之间道定位,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情,在顺其自然的心境中静观其变,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

    这就延伸到宇宙学之中,因为宇宙也是矛盾体,更何况天地万物和人。

    心境很重要,但也不要太过强求,一切都会以它本该存在本该所站的位置出现。

    有阴就有阳。时代会造就很多普通人,也会诞生圣人,其实冥冥之中也有定数。当然信则有不信则无,一切以我之念观众生之变。

    【祝所有读者能够顺应心境,拥有良好的心态面对每一天,生活不易,多珍惜。】

    (下期是第三大章最后一章,好好构思,第四章节开始讲西方文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