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崇祯今天就不上吊了 » 第六十一章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第六十一章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陛下,微臣以为在三天之内招募两万可战之人,问题不大!”

    朱由检闻言一喜,看向出言之人,居然是刚刚被遗忘了的天津巡抚冯元彪。

    “爱卿有何办法,快细细讲来!”

    冯元彪拖着老迈的身体,缓缓说道:“天津一直以来就是一座军事要塞,并且是漕运的重要支点。城内的百姓多数是依靠运河讨生活的漕工,并且大多正值壮年。”

    朱由检闻言,顿时眉飞色舞,大声吩咐道:“冯爱卿果然不是无能之人,朕没有看错!这样吧,你就先升为兵部侍郎,暂时管着招兵的事。”

    冯元彪脸上却没有升官后的喜悦,反而说道:“陛下信任,臣无以为报。但臣今年已经七十多了,兴许明天就死在了床上。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臣还请致仕回乡。”

    这……

    朱由检看着他那佝偻的身躯,满是老年斑的脸颊,也知道此人应该没几年寿数了。

    历史上,此人在京城被围之后,不顾老迈的身体,亲率一千骑兵到通州迎接崇祯。

    但当时皇宫已被投降的大臣勋贵包围,崇祯无法脱身。

    以至于冯元彪带着遗憾回到天津,最终在崇祯死讯传来后,被兵变的士兵赶回了老家。

    “罢了吧,既然冯爱卿想要回乡,那朕也不是不通情理之人。”

    “范先生,你立刻拟旨,加封冯先生为太子太师,让其安心归家吧!”

    “王先生,你从朕的内库中,拨出一万两银子,给冯先生回乡荣养。”

    这个退休待遇,不可谓不厚。

    崇祯一朝,能平安致仕的高官少之又少。

    从巡抚任上致仕,加封为从一品的太子太师也是独一份。

    赏赐一万两白银,更是在崇祯朝绝无仅有。

    毕竟,朝廷的财政早就崩溃了,崇祯皇帝哪还能舍得发一万两银子的退休金。

    朱由检之所以给这么丰厚的赏赐,就是为了做给在场的官员看。

    让他们知道只要用心做事,就不会被亏待。

    “臣谢陛下恩典!”

    冯元彪激动之下,眼角泛起了泪花,顿时就想要跪下谢恩。

    朱由检急忙上前,搀扶起他,笑道:“冯先生回去养好身体,等着朕收复江山的好消息!”

    等侍卫将冯元彪搀扶下去后,得到皇帝示意的王承恩立刻喊道:“诸位大臣若是无事,就可以先回去了。”

    穿越以来连日奔波,一直没有睡个好觉。

    纵然朱由检是铁打的身体,也有点扛不住了。

    范景文却不合时宜的躬身说道:“陛下,臣还有要事,需要请示!”

    “什么事?”

    朱由检揉了揉额头,强打起精神。

    范景文说道:“陛下,吾等接下来该怎么办?朝中缺位的其他官员怎么处理?是由内阁拿出名单,还是陛下圣心独裁?”

    这倒是一个问题。

    按照大明制度,中央朝廷的官员满配之下,有一千余人,再加上办事的胥吏,可能有超过万人。

    就是因为有这么多人,才能撑得起中央朝廷的运转。

    “朕是打算留守天津,以待时变。诸位大臣有何意见?”

    形势已经转变。

    刚重生的时候,还想着能去山东,把刘泽清的兵马收服,反攻京城。

    现在却变成了自己被李自成包围了。

    但是,朱由检相信,只要自己能坚守一段时间,李自成必然会退兵,因为鞑子马上就要入关了。

    一人计短,三人计长。

    朱由检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打算看看大臣们是否支持。

    “陛下高见,臣以为必须要留在北方,才能向天下竖起一面旗帜。”

    范景文一直以来都是留守派,当然会第一个跳出来支持。

    刚升为礼部尚书的李邦华,却没有唱反调,反而赞同道:“天津靠海,如果事情有变,就能立即搭乘海船离开。臣也赞同!”

    倪元璐应该是个老好人,一向不爱发表意见。

    在见到内阁中的两位同僚都赞同后,他也跟着说道:“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朱由检见此,暗自点头。

    从遇见这些人以来,还是第一次达成了统一意见。

    看来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大家都不想灰溜溜的逃到南方。

    “朝中缺位的四品以下官员,内阁就商量着办,不用跟朕说。”

    “四品以上官员,就先列一个名单出来,朕看看哪些人合适!”

    朱由检想了想。

    历史上的南明也有不少经过考验的忠臣,等明天再看看哪些人能抽调到中央朝廷来做事。

    毕竟现在连吏部尚书还空着的。

    朱由检打算亲自考察过后,再安排人选。

    “臣等今晚就去商议人选,争取明天就拿出初步名单!”

    范景文躬身领命后,又问道:“如果陛下在天津督战,那中央朝廷放在哪里呢?”

    “当然就是放在天津!”朱由检毫无犹豫地说道。

    范景文劝谏道:“陛下,闯贼在北方肆虐,运河都不畅通了,天津城内的粮食都要靠海运补足。如果把中央朝廷放在天津,几千人的吃喝,会增加补给压力啊!”

    倪元璐也跟着说道:“海运损耗极大,仅是运送兵粮都难以为继了。”

    海运损耗大?

    朱由检闻言愣住了。

    后世哪还有什么运河?

    沿海地区大宗货物运送,全都是走海运。

    “海运怎么可能损耗大?”朱由检疑惑地看向众人。

    倪元璐回答道:“大海辽阔无比,风浪又不可预测,海盗也很猖獗,运粮船因此常有失踪。”

    “难道损耗还会比运河多吗?”朱由检实在是想不明白这点。

    倪元璐说道:“实际情况来看,确实要大得多!”

    此时,孟兆祥忍不住站了出来,说道:“陛下,不是因为损耗大,而是海运更容易被地方官员和胥吏上下其手贪墨。”

    李若琏也说道:“陛下,大海辽阔无比,运粮船在海上是不是真的出事了,谁也没有证据。”

    原来如此!

    海运不兴,原来是贪腐惹的祸。

    看来运粮这事,还真不能完全交给官府来做。

    朱由检想了片刻后,说道:“以后运粮之事,就交给大海商来做。朝廷给付运费,海商负责把粮食运到,中途所产生的任何损耗,都由海商自己承担。”

    “不行啊,海禁是祖制,不能轻易变更啊!”

    范景文的话刚刚脱口而出,便在大厅内引起一阵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