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涅槃 » 第三十四章 剿匪良谋

第三十四章 剿匪良谋

    席铭在马车之中得到顾绛“匪首贼头、除恶务尽”的指点后,这两日一直在思索,这个策略真的能完全解除匪患吗?将匪首贼头全部屠戮,自然能将民匪的战斗力大大削弱,但一个匪首倒下,自然会有接班之人,虽说后来者的能力一般不如前任首领,但这未必便是定数。比如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取代韩山童与刘福通之后,义军实力明显增强,最终推翻蒙元。而目前也有血淋淋的例子,几年之后,现在称号为“闯将”的李自成,在高迎祥被擒获并凌迟处死后,继承闯王称号,最终发展壮大,建立大顺国。因此,即便能消灭一队义军之首领,如果不对其从众加以安置,他们必然会推出新的首领继续反叛,或者投奔其他义军领袖。怎样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呢?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席铭想到:曾经看过后世左宗棠平乱宁夏的政策。便在顾绛那八字方针后,又加了八个字,“战事在前,安置在后”。

    此时他听到皇帝问起,早已胸有成竹,从容道:“消灭匪首是迅捷解除叛乱武装的捷径,然则后续手段不跟进,民匪便会推选首领复战,或是投奔其他匪首。因此臣下提出‘战事在前,安置在后’的方略。武力打击流贼是必须的,但是必须对参与叛乱的农民加以安抚,给予他们粮食和田地,粮食可以让他们生存下去,而田地,则能让他们看到希望。既然能过太平日子,谁又愿意继续当流民叛贼呢?”

    崇祯苍白的脸上,陡然泛起一些红晕,神情似乎有些激动。这次明军将几股流贼包围在河南,极有希望一举歼灭。然而崇祯心中还是有些不安,一则怕流贼冲出包围圈,二则怕此乱平息之后,几年内又有新的匪患产生。席铭这番话让他看到了根除匪患的希望,是啊,如果能过上太平日子,农民又怎会愿意流离失所,对抗朝廷呢。

    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将领,心中暗想:按照兵部的评语,此人作战勇猛,带队有方。不经历亲自询策,还真不知道他竟是个大局清晰的战略高手。

    席铭看着皇帝鼓励的眼神,知道自己所言已经打动了他,心中雀跃,继续言道:“安置流民之后,可给他们分发定量口粮,当然还有田地和种子。为了防止农民将种子作为口粮吃掉,可以在春耕前几天下发种子,并派专人监督,这样一季过后,作物成熟收割,便不用再发定量口粮,慢慢的这些农民便可自给自足。此外,还可以在流民安置地区建立学堂,让小孩们有学上,这样更能稳定流民的情绪.......”

    刚言道这,席铭突然发现崇祯泛起红晕的脸庞突然变得暗淡,眉头又重新皱了起来。他不知道自己哪句话触动了皇帝,心中狐疑,言辞也立即停止。

    崇祯叹了口气道:你可知这个策略有个绝大的漏洞?”

    席铭顿时紧张起来,这个办法是后世军事家左宗棠平定宁夏时使用的方略。当时**叛乱,宁夏流民四起,千里田地荒芜,用了这个方略后,不但将民众安定下来,而且迅速恢复了生产,没几年,宁夏就回复了欣欣向荣的局面,这个方略会有什么漏洞呢?

    他赶紧回道:“臣下不知,请万岁晓谕。”

    崇祯盯着席铭,一字一顿的道:“要安置流民,分发田地,朕问你,这地从何而来?”

    席铭一怔,回道:“流贼占领大片土地,收回之后,便可分发给参与叛乱的农民。”

    崇祯冷笑道:“你难道不知,流贼侵占的土地,原本是有主人的吗?”

    席铭未想到这点,冷汗顿时就下来了。他这才想起之前看过明朝末期土地兼并严重的文章。洪武帝开国以来,大量土地被皇帝以恩赏的形式赐予皇室宗亲或有功大臣,而各地的官绅也千方百计的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土地。

    其中最突出的例子便是藩王占田。万历时期,最宠爱的儿子福王就藩河南,神宗一次就赐予田地二百万亩,河南土地不够,“并取山东、湖广田益之”。天启时,明熹宗下令拨给桂、惠、瑞三王和遂平、宁国二公主的庄田,少者七八十万亩,多者三百万亩。以至于各州县无田可拨,于是勒令人民分摊银租,叫作“无地之租”。

    这些被官绅豪强兼并的土地,被义军占领后,以“均田赋”的方式分发农民。而朝廷打败义军收回土地后,便要归还给之前的所有者。

    因此,这些“收回”的土地并不是无主之地,按大明律,是不能分发给民众的。席铭心中焦急,土地兼并如此严重,大批农民无田可种,在重饷之下沦为流贼。而即便对他们进行招降、安抚,但依旧得不到土地,必然会继续叛乱。土地问题不解决,这就是个无解的循环。

    情急之下,席铭不禁言道:“藩王重臣占有大量不纳粮之土地,不如削之,分给民众,以安其心。”

    崇祯脸色一变,斥道:“胡闹!按大明律,此乃私财,焉能轻动?况且藩王乃皇室宗亲,此时外敌环伺,正要同心协力之时,这样做岂不让他们背心离德?再则,轻动兄弟们的土地,朕这天子之脸面又往哪搁?”

    皇帝言辞如此严厉,席铭不敢再坐着了,赶紧跪在地上。心中却是暗想:又是皇帝脸面,人言崇祯皇帝一生为面子所累,真是所言非虚啊。

    崇祯见席铭已匍匐在地,缓了口气,温言道:“起来吧,你年纪尚轻,且常年驻守边关,这些朝廷伦常自然晓之不多,也怪不得你。今日你提出的这些方略很有见地,证明你确实是个善于动脑,大局出众的将才。日后朕之江山还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啊。”

    崇祯口中言道席铭方略很有见地,但包括“议和”、“安置流民”等方略一条都未采纳。然而不久之后,在剿匪关键时刻,后金突袭大同。以及日后流民镇压后复起。这些事实证明,席铭之策略全是金玉良言。到那时,崇祯皇帝捶胸顿足,悔之晚矣。

    临走之前,崇祯又特意嘱咐席铭:“温首辅今日早间曾申斥于你,但你不要恼他,他就是这么一个心直口快之人。你的“议和”策略,他的反对之语,其实都是为了国家,完全没有私心。另外千万记住一点,在朕眼皮底下,只要实心办事,是不会吃亏的。但不可结党,凡是结党必然会营私。哪里有党派,哪里便是一片乌烟瘴气,朕从来容忍不了这点。”

    席铭心想:崇祯对温体仁还是非常信任,不过言这老狐狸是心直口快之人,真让人啼笑皆非。不过皇帝对结党如此厌恶,看来在这方面要多加小心了。

    席铭辞出乾清宫,回堂馆的路上一直思索:皇帝将自己调任河南兵备道,去往中原剿匪。如何才能将手下千人队带过去呢?说实话,有千人队在手,席铭对剿匪之行,充满信心,然而,万一兵部不同意带千人队去河南,那自己带一支陌生队伍,能有必胜的把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