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燕兴衰史 » 第十一章,伴君如伴虎

第十一章,伴君如伴虎

    接下来的两天,殷天德父子二人回到了屯兵的大营,挑选了一些精干的人手,莫约着八百人左右,并且着手这些人的训练。为组建小马营做准备。

    龙俊一直住在刺史府,因为宣读圣旨的刘公公和大部队还没到,所以赵镇这两天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龙俊,只是叫来一些自己觉得还不错的大小官员。介绍给了龙俊,让龙俊自己酌情启用。

    赵镇又介绍了许多西疆的地域特色。铁牢关的境内就有几座大型的露天的铁矿,不过都被朝廷把控着。出产的铁都用做军事了,不过附近还有一些小型的铁矿,被民间开采着,产量不多,朝廷也睁一眼闭一眼,属于民不举,官不究的事。最开始的时候严禁向西蛮运送任何铁器,因为西蛮缺铁,后来西蛮人在自己的境内也发现了铁矿,这条法令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不过铁器过境,要抽重税的,所以铁牢关的民间铁制品,大部分都流入了燕国腹地的市场。

    这些民间的铁矿中,就属赵镇送给龙俊的那两座最大,年产量能达到十五到二十万斤左右。赵镇深知钢铁对战争的作用,所以赵镇并没有大量的出售铁锭,每年出售的量,刚好只够维持两座铁矿的开销就好。私库里还放着大量的铁锭。这些都是赵镇个人为以后的战争做的准备,这次一并送给龙俊了。

    两天时间里,赵镇给龙俊留下了大量的物资,慷慨的让龙俊震惊不已。

    第三日的上午,赵镇拉着龙俊,来到了城南一片用栅栏围起来的地方,并且远处还能看到来来回回巡逻的兵卒。

    赵镇说到“这里是老夫当初私建的作坊,平时也不打农具,只造兵器铠甲。”

    龙俊震惊的说到“咱大燕的法令,私造铠甲,形同造反。叔父您这胆子也太大了吧。”

    赵镇却混不在意的说道“许州的军政可都是老夫一人说了算,谁敢乱嚼舌根?这里面的所有工匠都是老夫从小培养的学徒,嘴严的很,并且这一片地,都被老夫划做军事重地,闲杂人等根本不可能靠近的。”然后手指一处方向继续说道“那边是库房,库房的侧面还有很多打造兵器和制造弓箭的作坊。偶尔我通过官方的渠道出售一些,不过大部分都屯在了库房里。就等着朝廷对西蛮用兵了。”

    龙俊想了想,赵镇说的也有道理,并且也是一心为国,就好奇的问到,“那这些年,叔父攒了多少家当??”

    赵镇皱眉想了想回答“具体的还真记不清了,不过都有详细的账目,老夫认为,装备你那两千人的小马营不成问题。”

    龙俊心里激荡不已,这礼可真的是太重了,两千人马的装备。已经不能用简单的价格来衡量了。赵镇就这么轻描淡写的给了自己。龙俊一揖到地,郑重说到“叔父大义,龙俊敬佩不已,叔父大恩,小侄没齿难忘!”

    赵镇扶起龙俊笑呵呵的说道“贤侄客气了,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既然处在了这个位置,就要想办法做些什么。铁牢关我守了这么多年,也没能带兵收复河西郡。老夫年纪大了,没精力再去谈什么收复失地。能给你们年轻人留下一些东西,协助你们,这就够了。”

    龙俊起身问道“小侄还有一事不解。”

    “但讲无妨。”赵镇说到。

    “叔父既然有如此多的战马器械,为什么自己不组建一支人马??”

    赵镇一笑“朝廷三令五申,不许地方官员养私兵,各级的官员亲卫人数也都有着明确的规定。虽然大部分都偷偷的多养了百十人,朝廷也并没有追究。不过,多一百人和多两千人完全是两个概念,老夫可不想触这个眉头,你父亲组建的大马营,那是圣上破例批准的。刺史一级的亲卫一百人,加上大将军级别亲卫三百人,侯爵的亲卫一百人,全算上,也才只有五百人,只是迫于当时北疆形式不稳,才出现了大马营。东疆的镇边王周天佐,才只有千人的亲卫军。”

    “那为何不向朝廷申请组建新的常备营?”龙俊追问到。

    赵镇却斜了龙俊一眼,语气调侃的说道“贤侄啊,你这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啊。”

    龙俊脸一红,有些不解。

    赵镇接着说到“自从天武十年兵事改革以后。我大燕兵马强盛,虽然人数锐减,不过战力却强了很多,朝廷的十五个常备营,你们北疆有四个,我这西疆有四个,南疆接海并无战事,只留了一个常备营,而东疆特殊,由镇边王自行招募人马,所以朝廷只是象征性的放了一个常备营,貌似并不满编,一万人的常备营编制,听说只有不足六成。四方武库和四方大营各有一个常备营镇守。再加上皇城外的那一个顶五个的常备营。便基本是咱们大燕最能打的战兵了。剩下都是各地私自组建的部队了,虽然朝廷睁一眼闭一眼可是这并不代表这样做没问题。你说的申请组建新的常备营,先不说朝廷同不同意,就是这一万人的建制,我去什么地方找?带兵的将领,人马的开销,都是问题。不同于亲卫营,常备营的粮饷军备,可都是朝廷派发下来。一个新的常备营,就要多一万张嘴吃饭。你觉得朝廷会同意么?”

    龙俊听的一愣,急忙问到“还有这个规定??那我这小马营还能不能组建了?”

    赵镇回答说“贤侄你先别急,别人的话,可能不成,换做贤侄你的话,就应该问题不大,圣上恩宠,年纪轻轻的就让你出任了大将军一职,陛下对你的恩宠,由此可见一斑呀,等任命的圣旨一到。贤侄便可以着手组建自己的亲卫营,大将军一职能有三百人的亲卫,你可以先暂定三百人,多一些就多一些,反正这亲卫营是你自己掏腰包养着,又不是朝廷养着。等以后战事一起,你在上一道奏折,顺理成章的扩建起来,就像你父亲的大马营那样。”

    “那干脆一直这样不就行了,对外宣称三百人,朝廷总不会因为这事派人来查吧”龙俊想了一下,然后说到。

    赵镇一愣。对龙俊郑重说到“贤侄你要明白,陛下现在能容忍你很多无意中犯的错误,可你要记住,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陛下对你信任有加的基础。你在很多地方逾制都可以,唯独在兵事上不行,朝廷对这很敏感,被有心之人告发后,虽不至于把你怎样,却也会影响陛下对你的看法,你可以无意的去触碰那条看不见的红线,陛下会原谅你的,但是你要是明目张胆的去踩那条线,那就是欺君罔上。别去消耗陛下对你的信任,开国元勋的陆川,才死了十七年!贤侄你要记住,雷霆雨露,皆是圣恩!”

    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语,说的龙俊哑口无言,甚至有一些后怕,最近几年,他在北疆崭露头角,陛下召见了他,对他信任有加,各种封赏不断,后来便把他调来西疆,并告诉他准备对西蛮用兵了。龙俊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天选之人,别人一辈子都得不到的成就,自己几年时间就达成了,二十五岁的镇西大将军,放眼整个燕国历史都是史无前例的。北疆和西疆,都在龙氏父子的掌控之下,这包含了陛下对他们父子二人天大的信任。种种的一切,让龙俊认为自己是皇帝的心腹之人,甚至在自己心里,只把皇帝当成了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他还记得当时在御书房里,陛下跟他相谈甚欢,在金銮殿上,陛下和颜悦色的对他说“龙爱卿,此去西疆任重而道远,朕就在这金銮殿上,等爱卿的好消息了。”相同的话,当年陛下是否也对陆川讲过??后来要斩陆川满门时,陛下又是什么表情?龙俊又想到当初离开北疆时,在乐陵城外,自己的父亲临别前说的那句“俊儿,皇恩浩荡,你我父子皆要铭记于心。谨记!”当时的龙俊意气风发,只当自己老爹在发牢骚,并没多想,跟自己父亲道别后,便率领随从,鲜衣怒马的离去,只记得行出去好远,回头呼喊殷正时,才发现龙阔海还站在原地目送着龙俊。现在想来,父亲的话,也许有别的含义。

    赵镇见龙俊发呆,便拍拍龙俊的肩膀“贤侄,伴君如伴虎哇。”

    这几个字惊醒了还在回忆的龙俊,简直振聋发聩,龙俊对赵镇说到“叔父大人教诲,小侄谨记,多谢叔父大人!”

    赵镇点点头,并没有说什么。

    二人正想要去那些作坊里看看,殷正骑着一匹黑马,由远及近而来。

    到了进前,殷正翻身下马,先对赵镇恭恭敬敬行了一礼说到“义父大人!”赵镇点点头。殷正又对龙俊说“俊哥儿,刚才探马来报,宣旨的刘公公,还有咱们北疆的人马已经到了铁牢关东三十里之处,家父让我来通知你们,去准备接旨事宜。”

    赵镇和龙俊听完,便不再前行,龙俊和殷正搀扶赵镇进了马车,龙俊却没进马车,只和赵镇说了一声,便和殷正骑马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