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大秦小太爷 » 第九章 局中局

第九章 局中局

    “你真的打算给秦人凤筹备生辰纲?”

    “你就不怕你师尊提着刀把你剁碎了包馄饨?”

    春秋棋盘内,阿飘眼神严肃,面色不善。

    他越来越看不透这个曾经的自己了。

    温良笑着说:“我当然没胆子给秦人凤筹备生辰纲。”

    “但是打着秦人凤的名义敛财的胆子还是有的,而且,很大。”

    说完,温良哈哈大笑。

    阿飘很鄙视地看着温良:“你还要脸吗?”

    “要那玩意儿干嘛,能换钱吗?”

    温良搓了搓两根手指,坏笑着说:“钱是王八蛋,多多益善、宁滥勿缺。我温良,宁愿跪着要饭,也不愿站着挨饿。”

    阿飘被惊得说不出话来。

    这这这·······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

    ········

    谁都没想到,一场闹剧,居然会以这种方式收场。

    温良仗着辈分的优势,让二房吃了一个闷亏。

    但是大家都知道,以温青山睚眦必报的性子,必然不会善罢甘休。

    长房和二房之间的争斗,才刚刚开始。

    一些嗅觉敏锐的人,已经能够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火药味。

    离开县衙,温良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带着温柔兜兜转转,来到了葬仪社。

    这间铺子,是长房名下的产业,也是平安县唯一的葬仪社。

    凛冽的北风中,硕大的黑色招牌在飘荡。

    招牌上只有两个字:

    “顺风”。

    顺风葬仪社,只是长房名下的一处产业。温父去世前,曾经为长房留下了极为雄厚的家产,这些产业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生、老、病、死。

    温父去世之后,温青山带着温氏宗族的族老群起发难,抢走了利润最丰厚的炼丹房和明仁堂,又侵吞了城外的三千亩良田,这些年更是在暗中不断蚕食长房的其他产业,不断打压长房在温氏宗族的影响力。

    但是,只要白事这一项被牢牢握在手心,长房的基本生活,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葬仪社虽然看着很晦气,但是内里的利润,却只有长房自己知道。

    温柔骑在温良的脖子上,兄妹二人径直来到了葬仪社内。

    店铺开在城西最偏僻的地方,是一间独立的三层小楼,铺面不大但是干净简约。

    楼底还有太平间,是专门用来停放死尸、整理遗容的地方。

    平安县的仵作,也经常在这里进行尸检。

    小的时候,温良经常在太平间里玩捉迷藏的游戏,然后被愤怒的温母揪着后颈肉提回了家里,吊起来一顿胖揍。

    七八个伙计把整家店收拾得井井有条,棺材、黄纸、花圈、香烛、纸人、寿衣·······一应白事用物,都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店铺里。

    纵使阳光普照,店铺里依旧让人感到阴嗖嗖的。

    “温一壶黄酒,来一碟青菜焖黄豆,一只德州扒鸡,一斤猪头肉,再来一道咸菜滚豆腐。”

    温良从口袋里摸出一贯铜钱,在柜台上排开。

    店员们见到东家,行了个礼,然后立刻照办。

    “我可以去太平间里玩吗?”

    “去吧老妹儿。”

    “好嘞老哥!”

    温良拍了拍温柔的肩膀,小丫头蹦蹦跳跳地进了太平间。

    对于这一幕,店员们都习以为常。

    太平间这种地方,别人都避之不及,但是温良和温柔,却是对此情有独钟。

    温良走进了三楼的一处会客室,端坐在舒适的太师椅上,随手从口袋里摸出了一枚崭新的铜钱,对着阳光下仔细端详。

    钱是大秦帝国官方发行的靖康通宝,字迹清晰、条理清楚,在阳光下折射出黄铜独有的光泽。

    “白豆腐,你怎么看?”

    温良心神沉入到春秋棋盘中,漫不经心地询问道。

    “不准叫我白豆腐!”

    阿飘气得直跺脚,然而温良却充耳不闻,依旧自顾自地说:“好的,白豆腐。”

    阿飘:“·········”

    “一枚铜钱而已,有什么好看的?”

    阿飘手臂抱于胸前,没好气地说。

    温良的嘴角浮现一抹冷笑,他掂了掂手中分量十足的铜钱,冷酷地说:“这不是钱,这是命。老百姓的命,也是大秦的命。”

    “铜钱越好看、分量越重;老百姓的生活就越苦,命就越贱!”

    阿飘:“?????”

    这都什么跟什么?

    铜钱的好坏与百姓的身家性命,又有什么关系?

    ········

    ········

    楼下传来沉稳有力的脚步声,温良收起铜钱,正襟危坐,嘴角浮现出职业的假笑,看起来无比阳光、真诚、纯良。

    第一位来的,是温氏宗族的族长,温远山。

    “阿良爷爷,给您老人家请安。”

    温远山笑着打招呼,很自然地坐在了温良的左手边。

    第二位到来的,则是掌管炼器堂的六爷,温京川。

    “小太爷,您吉祥。”

    温京川虽然五大三粗,但是却心细如发,该有的礼节一样不少。关上门后,更是主动为族长和温良倒酒。

    酒是平安县独有的绿豆烧,虽然没有什么名气,但是入口清柔甘醇,别有一番独特的风味。

    平安县的男女老少,都酷爱这种廉价的家乡土酒。

    “开门见山吧。”

    温良也不废话,从口袋里掏出两张银票。

    “这是长房的八百两,这是六房的一千两。按约定,事成之后,如数奉还。”

    温良把两张银票推到温远山和温京川的身边,然后又把剩下的银票拿出来,继续说道:“老规矩,长房拿零头,二百两;族长拿剩下的六成,一千八百两;六房拿剩下的四成,一千二百两。”

    温远山和温京川看着面前的银票,不约而同地露出了笑意。

    这本就是他们三人联手做得局,为的就是赚二房手中的银子。

    至于生辰纲,随便糊弄糊弄,装装样子就行。

    反正秦人凤是注定收不到来自平安县的生辰纲。

    到时候上头追问下来,就说被城外的张麻子劫了,让王之章那头猪头疼去。

    “阿良爷爷和小柔奶奶为了这件事忙前忙后,就拿二百两,可真说不过去。”

    温远山拿出九百两银票,推到温良的面前,温京川也是拿出六百两,递给温良。

    整整一千五百两的银票!

    按照大秦帝国如今的汇率,一两银子可兑换十贯铜钱,也就是一千枚铜钱。

    一千五百两,就可以兑换一万五千贯!

    两张薄薄的银票,便抵得上万贯家财!

    面对如此巨款,温良却不为所动,云淡风轻地说:“家父定下的规矩,长房与自家人做生意,赚了,只拿零头;赔了,承担大头。”

    “规矩就是规矩,两位还是把银票收回去吧。今天这一笔,我赚了两百两外加二十块元石,还有三贯铜钱,已经很多了。”

    见温良说得如此干脆,温远山和温京川也不再坚持,把银票收了回去。

    没人会嫌弃钱多,除了温良,还有他那个短命的父亲。

    也没人会拒绝和长房做生意,因为基本稳赚不赔。

    温远山小酌一杯绿豆烧,说道:“阿良爷爷可要小心,这次二房吃了一个闷亏,必定不会善罢甘休。温青山的手,可是黑得很。”

    温良笑道:“七年前他就没能杀死我,七年后更杀不死我。”

    温远山和温京川闻言,瞳孔遽然缩小。

    七年前,温父去世之后,心狠手辣的温青山就曾试图暗害温良,然后联合族老,吃长房的绝户。

    四房和六房早就得知了这一消息,却选择了袖手旁观。毕竟温父一死、长房势衰,偌大的温氏宗族,根本没人在乎这一家孤儿寡母的死活。

    温良死了,四房和六房还能跟着捞到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温良不仅没死,反而活了下来。反倒是温青山派去试图暗害温良的杀手,全都出了意外。不是被雷劈死了,就是失足掉河淹死了·······死法花式多样,让知晓内幕的二人不禁感叹,温良的运气,是真好。

    那件事情之后,温母听信游方术士的胡言乱语,把温良送去城外的清风观修道,消解灾厄。

    只是现在看来,当年的一切并不只是单纯的运气好。

    眼前这个只有十三岁的少年,连同着背后的长房,隐藏得,很深啊。

    温京川端起酒杯,吹捧道:“差点儿忘了,小太爷如今已经是淬体境大圆满的武者。二房的那些土鸡瓦狗,哪里是小太爷的对手?”

    温远山也是附和着:“不错,淬体境大圆满,这已经是普通人能够达到的极限了。在往前一步,便是真武之境。到了那种境界,便可以开山立派,堪称一代宗师。”

    温良摆了摆手,谦虚地说道:“哪有那么容易。方今天下,文运昌盛、武道衰颓。武者想要晋升真武之境,简直比登天还难。观主也说,如今武道前路断绝,要怪只能怪生得晚了,没赶上好时候。”

    少年长吁短叹,引得身旁两人感同身受。

    是啊,武道修炼太难了。

    若是早出生一百年,在那个武道大兴的时代,以他们二人的天赋和资源,也能够跻身真武之境,成为一代武道宗师。

    只可惜生不逢时,文不成武不就,只能蹉跎岁月、虚度一生。

    温远山和温京川的眉头不约而同地蹙起,脑海中浮现出另一个少年的身影。

    温青山的小儿子:温长安!

    仙品慧根、修身境的儒家弟子。

    只要温长安在,二房的地位,就撼动不了。

    一想到这里,温远山和温京川纷纷看着温良,问道:

    “阿良爷爷真有把握对付温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