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好汉劫 » 第三十一章:一场虚惊

第三十一章:一场虚惊

    杨志急得大叫:“史员外,你我远日无仇,近日无恨,如何要绑我?”

    “你休叫屈”,史员外听得杨志叫唤便进来了,“张放虽与我从小交好,可自随其父叛逃西夏,便无瓜葛,你此番前来,似有隐情,必要查清,还我清白”。

    杨志忙辩解道:“我与张放也是萍水相逢,并无隐情”。

    “呸,你这后生,长的寒碜,一看就不是甚么好鸟,说不定是党项人的眼线,来打探消息。俺可不是好哄的,今日便将你这鸟人解到县衙大堂,先打你八十军棍,保证你哭爹喊娘,有啥说啥”,史员外气势凶凶的。

    “冤枉呀,我冤枉”,杨志连连叫屈。

    “你打听俺家史进做甚?看你不是奸细,也是个人贩子。年纪轻轻不学好,骗吃骗喝,偷鸡摸狗,让官家管管你”。

    不由分说,史员外便叫几个庄客将杨志抬上牛车,直奔县衙。

    到了华阴正衙,正逢那华阴县知事郑高坐堂,史员外便递了本状。

    郑高看罢,便叫将疑犯带上。

    杨志被五花大绑,押上堂来,大叫道:“我冤枉”。

    却听那县知事大笑道:“杨兄弟,如何是你?”

    杨志仔细一看,那县知事正是秦州府提辖郑高。当初西夏兵进犯熙河时,杨志便和秦州提辖郑高,在城门口将混入城中的撞令郎活捉,从而保障了秦州精锐熙河设伏抗击西夏人。

    今日相逢,着实意外。郑高即叫县尉与杨志松绑,并设座敬茶。

    史员外在旁边傻眼了。

    “郑大哥如何在这里?”杨志有些纳闷。

    郑高道:“洒家也是奉朝庭调令,来到华阴县补缺,才到三天,便遇着杨兄弟”,因为杨志帮着活捉撞令郎,因此郑高对杨志印象特别好。

    “听说杨兄弟做了延州团练使,如何却到敝县?”郑高问道。

    “一言难尽”,杨志便把在延州随防御使种谔,绥德城大败西夏人,结果反遭非议,无奈走脱之事说了一遍。

    郑高听了,连声叹息道:“官家只想息事宁人,委屈求全,却不知西夏人得过进尺,贪得无厌“。

    “那些文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反嫌武将惹事,甚时才能打出汉人威风”,杨志有感而发。

    郑高拿起本状,问道:“史员外告你与叛贼张放不清不白是怎么回事?”

    杨志便把自己为给杨怀玉报仇,到卓啰城找花狐貂,路上救了张放张老爷,张放报恩,又屡救自己于危难之中,一五一十说了一遍。

    “原来如此”,郑高道:“此事怪不得杨兄弟。史员外也是怕惹上麻烦,说不清才来县衙撇清干系,你休怪他”。

    这史员外的警惕性还挺高的。

    此刻史员外见新来的县知事与杨志是旧相识,便有些惴惴不安,听的郑高所言,忙道:“老汉多心了,杨兄弟恕罪”,便叫庄客将杨志的宝刀还与本人。

    “即是误会,就不要再提了”,杨志也大人大量。

    史员外知趣,便告辞退下。

    郑高便让杨志暂住府中,两人便常说些英雄逸事,甚是投缘。

    又过了三五日。

    郑高与杨志正在堂上闲聊,忽见县尉带上一人道:“知事老爷,此人主家被少华山匪徒劫掠上山,特来举告”。

    “你那主人家姓甚名谁?从何而来?从实讲来”,郑高打着官腔。

    “回知事老爷,我家主人本是党项人,原是绥州监军,后感延州防御使种谔老爷教化,献城投降。因此功劳,朝延传下圣旨,授我家主人为左监门卫上将军,正要上东京汴梁赴任,不想初到贵地,便被少华山上强人使了迷药,活捉上山。小人侥幸逃脱,故来衙上求知事大人救救我家主人”,那随从心有余悸。

    “莫非是蒐名山?”杨志脱口而出。

    那随从点头称是。

    郑高道:“杨兄弟认识此人?”

    “同在种大帅手下,虽不太熟,不过也知道他的一些事,此次绥德城之战,也多亏他无二心。只是想不到如此虎将,怎会阴沟里翻船,被几个山贼抓了”,杨志应道。

    郑高道:“即然降宋,朝廷授予高官,便是宋臣。如今在华阴地界失陷,本官须得尽力相救。杨兄弟不是外人,此事须得你帮忙出主意”。

    “少华山上的几个强人,我早有耳闻,愿上山说服山大王,放了蒐名山”,杨志胸有成竹道。

    郑高见杨志肯帮忙,满心欢喜,只是那少华山上的山大王依山据险,聚积有五七百喽啰,前任知事曾出三千贯赏钱召人捉拿,却无人敢应。后来前知事上报华州知州,派遣千余衙役捕快,围山剿匪,结果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郑高初任华阴县知事,早听说那强人占山为王,横行乡里,尚未派人征剿,便已发愁。

    郑高便有些犹豫,怕杨志有些闪失。

    “救人如救火,若迟了只怕那蒐名山被点了天灯”,杨志看过《水浒》,知道那少华山几个有名的山大王,因此好奇,便想去会会。

    郑高只得应允,便要差点衙役捕快。

    “要人帮忙,也算不得好汉”,杨志便告辞郑高,离了华阴县衙,直奔少华山。

    刚进山谷,一声梆子响,冲出一群喽啰兵,拥出一个山大王,细臂长腰,跨下银鬃马,手中大铁枪,喝道:“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若要打此过,留下买路财”。

    杨志一听便觉得好笑,这台词听得好耳熟。

    那山大王见他未被吓倒,反倒懵了,“你给俺站住”。

    杨志便想套近乎,“这位兄弟麻腰细杆,莫非是白花蛇杨春?”

    那山大王笑道:“甚么白花蛇,黑花蛇的,俺乃铁枪徐亮,江湖上多传俺的大名,你不知乎?”

    咦,怎么对不上号,少华山上的山大王不是神机军师朱武、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吗?怎么变成了铁枪徐亮,莫非是施耐庵老先生写错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自以为不动刀兵,耍耍嘴皮子,便能救出蒐名山,没想到这山大王不是朱武一伙。

    当初吹牛放了大话,到现在只能硬着头皮,随机应变了。

    “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青面兽杨志,路过宝地,前来拜山”,杨志想缓解一下气氛,顺便打听一下蒐名山的生死。

    “放废话,留下买路财,赶紧滚,老子可没听说过什么青面兽”,这徐亮疑心挺重,他怕杨志是官家的密探。

    看来说好话也没有用了,干脆动武吧。

    杨志便一抖手中宝刀,“山大王,我可没什么买路财,只有一把宝刀,不知道你有没有本事把它拿走”。

    徐亮远远的看见那寒光如电,便知是把宝刀,大枪一挺,喝道:“少废话,拿过来”。

    杨志再不搭话,举刀便剁。徐亮举枪相迎,战了十多回合,听得有人叫道:“这不是杨志大哥吗?如何在这里?”

    杨志回头一看,不由一愣,怎么会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