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好汉劫 » 第三十六章:子欲孝时亲不待

第三十六章:子欲孝时亲不待

    远远看见大相国寺门前姜半仙的招牌,老头儿冲着他俩直眨眼睛。

    杨志道:“是不是这姜半仙捣的鬼,让大哥受些尴尬,咱砸了他的卦摊”

    “得饶人处且饶人。况且人家说了你必中魁首,而我有些坎坎,这不都应验了吗?咱别自找没趣”,折可适真够义气,因为不想为了虚名而和杨志争长短,便假装闹肚子,谁都没想到他会出这一手。

    武不善作,真要动起手来,谁能保证不失手呢。

    退一步海阔天空,因此上出此下策,倘被皇帝知道,那便是欺君之罪呀。

    杨志听他说的在理,便不做声。

    回到韩府,韩琦当然又是设筳为二人庆贺。

    正在此时,韩忠彦回来了,面色有些难看。

    韩琦看见有些蹊跷,便问出了什么事。

    韩忠彦道:“刚才定州打来报丧,杨文广老爷子过世了”。

    如同晴天霹雳,在场的人都傻了。

    杨文广是韩琦手下得力干将。韩琦经营西北,杨文广主持秦凤路;韩骑经营河北,杨文广主政定州,两个虽然有时政见不同,但是惺惺相惜,都是为了大宋江山。如今老部下过世了,韩琦如同失去了臂膀,止不住老泪纵横。

    杨志就更不用说了,本来以为自己中了武举状元,能够风风光光地认祖归宗,未曾想老爷子却先走一步。

    子欲孝而亲不待。

    想起定州正衙石阶上杨文广孤独的身影,杨志心如刀绞,怎么也想不到,那会是绝别。

    “朝庭下谕,追赠杨文广老爷为同州观察使,差我为特使,即刻启程,前往定州吊唁”,韩忠彦抹着眼泪道。

    杨志一听,忙道:“我乃老爷子的干儿,也要去披麻戴孝,祭奠一番”。

    “杨志所言不差,可上奏朝庭,你俩同往定州”,韩琦老爷子瞬间也老了半截。

    于是韩忠彦便帮杨志写了奏折,上报朝庭。皇帝一看,杨志是杨文广义子,马上准奏。

    于是朝庭特使韩忠彦便与杨志带了朝廷赏赐明器赶往定州。

    到了定州,来到杨府,但见府门口白旛搭顶,往来人披麻带孝,一片悲哀。

    听说朝庭特使到了,杨老夫人即领着杨氏子孙出府门把杨忠彦迎入府中。

    韩忠彦宣读圣旨,杨氏长幼一起谢主龙恩。

    杨老夫人便叫仆人敬茶,忽瞥见杨志便有些不自在了。

    杨志见老夫人表情,心中已猜出八九分。

    韩忠彦道:“杨志,快见过干娘”。

    “干娘”,杨志哽咽了,跪倒在地,真想痛痛快快哭一场。

    “免了吧”,杨老夫人擦了一下眼角,“老爷子过世了,老身可没福份,有你这么个干儿子,是非恩怨也让他过去吧”。

    老夫人心里的结还没有解开。

    韩忠彦不知其中细节,也不好多问,只是想到灵堂祭奠老爷子。

    到了灵堂,韩忠彦拈香拜礼。杨志心里委屈呀,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他看见杨老爷灵柩周围,儿孙晚辈都跪那儿守灵,却没有他的一个位置,他的心碎了。

    他一声不吭,随着司仪的喊声,机械地叩首叩首再叩首,然后如同木俑般呆在那里。

    他后悔,没能痛痛快快地喊了一声爹,让老爷子带着遗憾走了。

    他难过,自己的命咋这样苦呢,从小没有父亲,没亨受一天父爱。等找到爹了,却又不能相认,只盼着有一天取得功名能堂堂正正地认祖归宗。当他终于拼努力,做了武状元,父亲却去世了。

    杨家的大门始终对他紧闭着,认祖归宗始终是遥不可及的梦。命运又一次开了个大玩笑,而他能把这个秘密永远藏在心里。

    别人只以为他是杨怀玉的结拜兄弟,是杨文广老爷子的干儿子,便劝他节哀,要扶他起来,可他如同磬石生根,纹丝不能。

    杨老夫人远远的看着,始终一言不发。

    事到如今,又能怎样?

    这下连守孝三年也免了。

    杨志擦干眼泪,跟上韩忠彦,也踏上了返京之路。

    到了汴京,上朝见驾。刚过午门,迎面碰上一人,正是嵬名山。

    “这不是嵬名山大人吗?”杨志没想到在这儿碰上他。

    蒐名山也很意外,“俺如今是左监门卫上将军,官家赐俺汉名叫做赵怀顺”

    “恭喜赵将军,前程无量”,杨志拱拱手。

    蒐名山道:“官家待俺恩重如山,自当以死相报。杨兄弟此番见驾又为何事?”

    杨志一阵心酸,长叹道:“义父不幸离世,我陪同韩大人吊唁归来,故来见驾”。

    “他义父便是杨文广老爷”,韩忠彦解释道。

    “哦,难怪难怪”,蒐名山晃然大悟道:“日前延州通判李丙上奏朝廷,弹劾延州团练使杨志擅自脱职,不知去向,请官家降罪。没想道官家说杨志是武科新贵,又有杨文广新丧热孝,不予追究,原来如此”。

    杨志听得延州李通判竟上报朝廷,说他脱职违命,不由骂道:“那李通判纵容其子放贷设赌,祸害地方,尚不成与他理论,他倒恶人先告状”,

    “即然官家不与追究,便莫与他计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韩忠彦劝道。

    蒐名山道:“俺闻听杨兄弟中了武举,又有杨文广老爷的荫泽,赵官家必当重用,到时随便找个茬子便能要了李通判的狗命,真个不在急于一时”。

    杨志强压下怒火,和韩忠彦一同上了文德殿。

    二人进殿,行君臣之礼。

    神宗皇帝长叹道:“杨文广秉承先祖遗志,对朝延赤胆忠心,无论防辽攻夏,朕多曾依仗。垂暮之年,献收取幽燕谋略,忠心可鉴。朕已命沈括调任河北西路察访使,按杨文广奏本整顿边务,提举义勇、保甲公事。可惜刚烈老臣,不幸辞世,令人扼腕叹息。朕如失臂膀,杨志你多有边功,又武举夺魁,正逢边祚不宁,卿当奋勇杀贼,方不负杨文广遗志”。

    “陛下放心,臣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杨家百年忠义而发扬光大”,杨志信誓旦旦。

    神宗皇帝喜道:“如今党项人攻城掠地,屡背盟信,契丹人又虎视眈眈,妄图趁火打劫。河北、河东、陕西,各路战报频传,朕忧心忡忡,不知卿欲在何处立功?”

    “臣前时在种谔大帅帐前为团练使,如今仍愿为其部属,倘能先破银州、夏州之敌,则可震慑东西,使敌寇不敢轻动”,杨志言道。

    “卿小小年纪,倒颇有胆识。如今种谔为岷州(今甘肃定西市岷县)知州,以防吐蕃人叛乱。朕便封你做个岷州防御使,协助种谔,倘有军功,再行封赏”,神宗皇帝道。

    杨志忙叩旨谢恩,离了汴京,即到岷州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