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宋儒圣 » 第十七章 流民去向

第十七章 流民去向

    此后一连数日,漳州衙门内仍是静不下来。

    林登也发现漳州城中的士人,对朱熹的态度是极为复杂的。

    一方面,对方是学满天下的儒学宗师,是天下无数士人敬仰的道学魁首,是能解四书五经的大儒朱子。

    另一方面,对方又是来势汹汹的新任太守,是想行这扰民之政的朱熹。

    对朱熹的争辩,一时也在各大酒肆,人烟密集等处,不断展开。

    朱熹的拥护者自是占了多数,可也有不停摇头的人,这些人反对朱熹的理由,各有不同。

    有人从思想上就反对程朱理学。

    南宋的思想界,远未达到统一的地步,各种思想层出不穷,理学也只是其中显赫的一枝罢了。

    除了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外,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也都各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思想上的分歧外,影响更大的莫过于切身利益上的受损。

    虽然宋代的科学,相比于唐朝,已经极大的偏向于底层了,有无数出身贫寒的学子,通过科举,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可即使是在这些出身贫寒的学子里面,也并非所有人都站在“正经界”的一边。

    虽然他们还未成为权贵的一员,可在日常生活里,早已和泥腿子们划清了界限。

    既然那些贵戚们都反对这次新政,可见其确是暴政无疑!

    在这种匆忙的情况下,刘爚也忘了和朱熹谈及林登的事,问一下《尚书》相关的事情。

    因为他对《尚书》实在是了解的太少,对那种文风也并不熟悉。

    所以一时之间,竟没记下来那日林登说的是什么。

    这还如何去向朱子询问?

    再回去向林扶摇询问了清楚,把那几句话给背下来,又实在是难以抹开面子。

    只如此拖了一两日,便再顾不得去向朱子询问了,他要去追寻流民们的动向了。

    刘爚以前本就做过莲城令,对安置流民一事,也颇为熟练,当即叫上了几个小吏,让他们到各个路口处,张贴告示,再到紧要之处,把无处可去的流民们带回。

    这些流民们在见到小吏后,顿时是百般不愿意,可听说在开荒处吃得饱饭后,有些便将信将疑的跟着走了。

    他们是没有寻得去处的那一批,就在林登他们享用着雪泡梅花酒时,他们已在用野菜充饥。

    刘爚对此早已经是见怪不怪了,他对惊愕的林登讲道。

    “这还是承平之年,若是遇到了饥荒,人就像麦子一样成片的倒下去,漳洲城外也会堆满尸体,无人收尸,更别说那些野菜了,早被吃光了!”

    “等你见识的多了,才懂得戒骄戒躁,踏实做学问,踏实做事的道理。”

    林登本来听的还算仔细,到后面又是无语了。

    不过,到了此时,他也已经懒得和刘爚多解释些什么了。

    眼前他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做,招揽流民的开销,用的是漳州的库存,他要负责统计流民人数,和所需开销,好好的检核账目,以免被小吏们偷奸耍滑,这种简单的计算,就连刘爚也能够算得,只是刘爚存在抱有了考验林登的想法,故意来为难他,就自做个甩手掌柜。

    没想到这一连算了三四天,林登所计算的账目都是毫无差漏,而且每天仍是一副轻松的样子,仿佛这种计算之事,对他来说不值一提般。

    这让刘爚也不由得高看了几分林登,认为这小子确是有一些天才在,难免会如此狂悖无知,正和蔡元定那厮性格颇像。

    他们一连招揽了几日,却也没招揽的来多少流民,甚至还有许多是外地的。

    那么漳州本地的流民们都去哪了呢?

    鲁通的戏班子之前领了州衙的钱两,到各村子里去游行巡演,颇了解下面的情况,林登便去找着他们。

    经过这一番询问,各村子外逃的流民,虽然也有部分出逃外州,但大多数还被本地的富户招揽了,寄名在其下面。

    尤其是林登相识的一个老熟人。

    那位曾收留过他一段时间的林掌柜,现在他正打出了告示,差人四处招揽流民,帮自己开辟出新的荔枝园来。

    这位林掌柜真是好大魄力,竟招募来近千规模的流民,每人给足了饭食,在荒野之处,为自己开辟出果园来。

    看来他的荔枝生意做的不错。

    林掌柜的这个做法,倒是提醒了林登,招徕到流民,未必要让他们都去种植粮食,大多数土壤肥沃的耕地,早已经被富户们占有了,漳州虽仍有不少的荒地,可供开垦,但这些土地的产出,肯定是无法与那些肥田相比的。

    这时候若是能种植一些更适宜于荒地生长的作物来,倒是一个好主意。

    荔枝这种生意,投入成本高,回报慢,应该不是最好的选择。

    这时,他不由得开始怀念起前世的那些海外作物。

    原产于美洲的土豆红薯,原产于热带的棉花,都是对社会发展极其有用的农产品,若是能弄来就好了。

    尤其是棉花,若是想靠科技发明,开创工厂来致富,那么棉纺织业,可能就是唯一的选项。

    因为只有它的启动成本,才足够低廉,低廉到一经发明,就可以迅速扩大规模。

    而像很多第二次,乃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根本就不是凭个人的力量,能够做出来的。

    历史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离不开各种经济组织的帮助,而这些经济组织,全都是在第一工业革命后,在漫长的资本原始积累中产生的。

    正因这样,这些组织才有能力,去推动一场规模庞大的变革,建立起化学钢铁的庞大垄断组织。

    时隔一年多后,林登又来到了漳洲城的码头处,在宋代时,中国就已经有了远航至阿拉伯的船只,他希望这些从事远洋贸易的船只,能给他带回来埃及的棉花。

    虽然草棉此时已经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了新疆,但内地还是极为少见,要等到宋末,又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才传播到南方,而另外一种陆地棉,则也是原产于美洲,就不用多想了。

    船老大对林登的询问颇为不解,说自己没听过这种东西,直到他用起棉花的古称,古终之时,船老大才说好像是有这么个东西,如此连说带比划,终于让对方弄明白了自己的要求。

    船只带着希望远航了,但愿它能够躲过海上的风浪,带来远方的好消息。

    只是目前来说,远水依然解不了近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