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宋儒圣 » 第二十八章 京城动静

第二十八章 京城动静

    却说颜师鲁修书数封,传之于亲朋故旧,诉说委屈。

    黑纸白字封装起来,随马蹄跨越空间,传递到了各地。

    京城临安之中,这半壁江山的中心,舟楫往来,亘日不绝,很快便收到了消息。

    颜师鲁是多朝老臣,常在中枢任职,亲朋故旧,自是以临安之地为多。

    到了临安之后,第一个要送达的,便是宰执王蔺。

    王蔺往日里,多与颜师鲁有旧,他收到消息后便不敢怠慢,开起了家宴,召集同党,与之商议此事。

    左相留正既然已站到了道学党的一边,他这边的同党,自然就是一堆朱熹和留正的反对者。

    这些人里面有往日和朱熹论辩经义,结下仇怨的;也有不那么讨厌理学,只是反对留正的;也有一批本就是王蔺的心腹,往日故旧;总之就是这么一群人聚在了一起。

    与会的诸位,无论官阶大小,资历老浅,年龄长幼,都是在这大宋官场混的,对这党争的一套潜规则,自是门清,当即便都察觉到,这是一个反对朱熹,攻击留正的好机会。

    不怕敌人搞事情,就怕敌人不做事,毕竟在这如同泥沼一般的南宋国内,做的越多,也便是错的越多,功劳越大,也便是仇家越多。

    若是真成了国之柱石,此人想不留下个权臣的骂名,真是难上加难。

    现在这朱熹,到了漳州之后,便再没闲着,又是聚众讲学,又是整顿吏治,朝廷颁布的正经界新政,福建之地的州县太守,皆是做做样子,摆出一副皇帝圣明,新朝新气象来就行了,唯有他,如此不识大体,竟还真的想正了这经界,除了这弊政。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参劾漳州知州朱熹的奏对,纷至沓来。

    皆是说这朱熹,初到漳州,便行扰民之政,大行私狱,残害乡贤,朝堂若任由他胡作非为下去,真的是法将不法,国将不国,届时士人离心,又何以抵御金人。

    要知道大宋自太宗皇帝起,便奉行养士之策,正所谓国朝养士百年,自古以来,未有如大宋得民心者。

    他朱熹这么搞,恐坏了大宋的根基啊。

    垂拱殿内,新即位的光宗皇帝,揉着自己的颞颥,即所谓的太阳穴。

    只有这样做,他那困扰多年的头痛,才会减轻一些。

    自三十多岁起,他就感到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光与时驰,年与日去,青春消磨,雄心日减。

    就凭他的身体素质,若是拖到了父皇身死之日,自己再登上帝位,那真是一生蹉跎,无尺寸之功可立。

    这对于早年胸怀壮志的光宗皇帝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他早就被立为了太子,接受了帝王教育。

    可宋朝历代帝王的身体素质,都堪称不错,寿命绵长,比两汉那群小皇帝强多了。

    宋高宗便如一头老王八一样,直苟到了八十一岁,三年之前,才悠哉合眼。

    真是好人不长寿,祸害活千年。

    而他的父亲,宋孝宗皇帝,这时的身体状态,竟然比他还要好。

    光宗皇帝赵惇叹了一口气,心道若是父皇能遂了我的心愿,让我早日登基,又岂会有今日的力不从心。

    想到这里,一口浊气憋在心口,他的头痛更甚于前了。

    他已经懒得看身前的这些奏疏,正所谓千篇一律,无非是攻击这个攻击那个,除此之外,更无他能。

    宋光宗叹了口气,从垂拱殿中离去,到澄碧堂中散心。

    比之于州桥穿城,一望无垠的北宋故都开封,江南之地的水景,更加宜人,湖光山色被轻易的锁进了一园之中。

    四周环水,鱼鸟嬉戏,这便是澄碧堂的风光。

    就这处不大的禁中大内之地,竟还模仿了杭州的名胜西湖和飞来峰,造了个大龙池和万岁山。

    钱塘自古繁华,南方临安之乐,不亚于东京梦华。

    也难怪宋高宗和宋孝宗,会那么轻易的放弃了北伐。

    光宗皇帝一声长叹,还是按捺住了心中的急躁,朝堂上的局势,他还看的不够清楚。

    重华宫里那位,更不知道藏着怎样的手段。

    现在不是做决断的时候。

    他要等各方势力都登场了,再做这坐收渔翁之利的幕后之人。

    就在朝堂之中,因颜师鲁的几封信件,而躁动起来时。

    福建漳州之地,朱熹也同时收到了来信。

    在收到信件的时候,朱熹正好在琢磨着遇袭案的线索,想自己何处有所疏漏。

    手里接过了信封,看到熟悉的笔迹。

    朱熹不由得在心里揣度,这颜师鲁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与颜师鲁认识的,绝非是一日两日了,这位昔日可算的上是他的前辈。

    现在两人都早已过了花甲之年,一生几乎可以盖棺定论了。

    若是论及往日颜师鲁的作为,他无疑可以为此人,写下一篇感情真挚的颂词。

    颜师鲁的一生,是有益于国家的一生,他是一个正臣,是一个君子,是一个心怀万民的人。

    可这次漳州之行,真的是打碎了他的往日滤镜。

    谁能想得到,这位昔日老儒,竟然如此不要脸,在这行经界的关键时期,拖了后腿。

    这几日来,他也不停的在审问颜家众人,一件件被遮掩起来的私密之事,被揭露在他面前,真令他暗暗心惊,只一个颜家就如此的藏污纳垢,更何况整个大宋。

    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家族大了,什么脏事都染上了。

    打开信件,还是熟悉的笔迹,可往日熟悉的面庞,在记忆中逐渐的扭曲起来,还未读罢,朱熹便被气笑了。

    纸张被随手扔进了火里,化为灰烬。

    林登比朱熹更早一步,察觉到了案件的停滞。

    因而他也早早的把视线,从颜家身上挪开。

    去寻找新的线索,此时他便正领着几人,到那日的案发现场,去寻找着蛛丝马迹。

    那日几人客宿的酒楼,早就被带人查了几遍,林登也很难发现别的信息。

    毕竟这是在南宋,而不是现代,他没有监控,更没有可以检验指纹,以及血液信息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