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宋儒圣 » 第三十一章 大于此者,将若之何!

第三十一章 大于此者,将若之何!

    林登问道,

    “夫子准备从何处下手。”

    朱熹脸上仍无好颜色,捋着胡须说道,

    “这漳州下辖四县,龙溪是一大县,龙岩,漳浦,长泰三县岁赋尚不及龙溪的八成。这四县官吏中只有龙溪县令翁德广,龙岩县尉刘壁熟悉经界事,是精明可用之人。长泰地方狭小,官吏中无可用之辈,漳浦也多昏庸,最为可恶的是县尉黄汲,此人虽然有才,可却无德,我正准备按劾此人。”

    “以朝堂的效率,走完流程,恐怕事已迟了。”

    面对林登的忧虑,朱熹却是大笑,摇头说道。

    “某岂会不知!正所谓事急从权,这几人先处置了,再向上报告也不迟。”

    “这······”

    林登竟有些无语,还能如此作为吗?

    看来对这位大儒来说,程序正义,比不上实体正义啊。

    想来也是,朱熹的理学上承二程,而二程遵奉的又是孟子。

    对孟学来说,社稷无用,则变置社稷。

    若是合法的程序,得到了错误的结果,那么又何必遵奉程序呢?

    正在他思索之际,朱熹继续说道。

    “某随后会专门呈扎于陈提刑,道明缘由,若是不能惩戒此辈,深恐官吏便以为州郡无能,不能使唤下官,若他们争相仿效,无所畏惧,那若是有了轻重缓急之事,便真是愁不过来了。”

    林登也赞同说道。

    “有夫子的雷霆手段下来,漳州的官场会好上许多,对我们正经界一事,多有帮助,只是如此一来,漳州一地会有不少空缺,却该如何?夫子亦当早做准备。”

    “此事我却早有准备,属县之中,有不能的,让他的佐官上位,若是又不能的,从他处选取官员,漳州之地人才不足,便从福建一路取,一路不足,便从补阙之官中寻得,总得让贤能之人,权领县事,这样才能做的成事情,若还只凭往日那套陈规,恐什么事情也做不得。”

    朱熹说完后,又想了想,说道。

    “此只是一个对下的法子,对上也得想出个办法来,想这朝堂诸公,惯于拖延,不如我直接把这正经界的事情,告之于民,那便任由他们拖延去吧。”

    林登在心中思量,想此事不错,对朱熹说道。

    “想来得写出一个晓示民众得榜单出来,这个榜单还应当多用俗语,以免民间之人,不知意思何在,受了别人得蒙骗。”

    朱熹又是一笑,对林登说道。

    “扶摇却是和我想到一处去了,这便是我之前所写,名为《晓示经界差甲头榜》,你可过目一阅。”

    见朱熹走到了书桌前,寻出一册子,递了过来,林登连忙接过,仔细看了一遍,连声称好。

    “朱子写的甚好,民众此番应是易懂了,弟子想来,是否也可写出一二戏文来,把朱子的大意,口耳相传于众。”

    此前林登和朱熹已经做过此事,当时便效果颇好。

    此时想来自是觉无不可,当即便同意了此事。

    等此番商议过后,朱熹便开始了大刀阔斧动作。

    一刀刀劈到了这陈旧的漳州官场之上,一时之间,漳州官场震动,不少官吏都被调离了岗位。

    陈家此时,却还在等待消息,却只见这漳州官场的大动作,迟迟不见遇袭一事的任何消息传来。

    也是如同生吃了螃蟹般难受,卡在那里,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只被人冷落着。

    陈公子又几次托人前去打探消息,却都得了一个,太守正在对官场整肃,如今官吏论调不断,连平常的公务都断了。

    此时正是多事之秋,完全顾不得审理王二,且让他先在那里住着吧,等朱太守腾出手了,必然会有一番计较。

    这几句话落在陈公子的心间,又传回到了陈家。

    这个漳州的地头蛇,第一次吃到如此大的亏,陈家老太爷,更是在这大宋活了几十年,都未曾遇到过这种事。

    这叫什么事啊,哪有文臣敢嚣张至此的。

    该说不愧是理学宗师吗?

    现在陈老太爷的肠子都悔的青了,只想把当初提出这个馊主意的人,打上几百鞭子才肯罢休,可那人又正好是他最疼爱的小妾,却是打在身上,疼在他心里,打不得也,骂不得也。

    漳州之事,也很快传回到了临安城中,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员,对朱熹的做法也颇多异议,但在留正的主持下,朝堂之内道学党人甚多,势力极大,却是风声大,雨点小,如同春雨落入临安城一般。

    一夜过后,潮水未涨,风平浪静也。

    在宋代的制度之中,有一制度叫做轮对。

    这种制度本起源于唐朝德宗年间,经过后唐的内殿起居,到了北宋年间,彻底发扬光大。

    用司马光的话来说,正是“不惟考时政之得失,亦以观群臣之能否也。”

    能够参加轮对的,不独宰相。

    文班朝臣、翰林学士、两制两省、台谏官、三馆带职、省府推判官等等,皆有资格。

    每次轮对,便会有几人向皇帝面对面或者递呈奏章,来陈述对于国事的看法和意见。

    这不仅是皇帝们集思广益,广开言路的途径,也是官员们推销自我,飞黄腾达的捷径。

    也因此,一直很受重视。

    此次正轮到了秘书丞黄艾,此君是个忠贞爱国的贤臣,在轮对中向光宗皇帝,再次面请经界,忍不住痛声疾呼道。

    “今日以天下之大,公卿百官之众,商量一经界,三年而难成,使更有大于此者,将若之何!”

    此君一语,一下子点醒了浑浑噩噩,正准备螳螂捕蝉,坐收渔翁之利的光宗皇帝,

    是啊,连经界都如此困难,以后还能做成什么事呢?

    北伐?还用想吗?到时候会有多大的阻碍?

    赵惇回去后深思良久,黄艾那副急切的面孔,那句“使更有大于此者,将若之何!”狠狠砸在了他心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找来关于经界的几份奏章来,仔细比对后,想在朱熹的那份上留下痕迹,却在落笔之前,又生生的止住了。

    他又想到了朱熹在天下的名望,朱熹这几十年来,广收门徒,以道学一党的声望,早超过了昔日的二程,几乎不亚于孔孟了。

    如此声势,实在令人不得不忌惮,虽然还没出过这种贤者篡位之事,可在唐朝之前,还没有女皇帝呢!

    念及此处,他又面色冷静的放下了朱熹的奏章,选出另一份择中调停之法。

    这一看,却是越看越欢喜,越看越得意,此人真是个妙人啊。

    若是如此便能成功,就再好也不过了。